基于白芍柔肝解郁功效的芍药内酯苷抗应激作用机制研究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郁证是由于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气失疏泄而致肝气郁结的一类病证。肝喜条达,若七情过极导致情志失调,日久必会导致气血失调。白芍甘补酸收,为中医常用补血药,具有“养血柔肝解郁”功效,既能养肝血,又能柔肝体,最能顺应肝之特性。柔肝解郁,是白芍作为补血药临床应用的一个重要特色。白芍与赤芍均来源于毛茛科植物,二者主要来源物种一致。《中国药典》均以芍药苷作为二者质量控制指标,规定白芍含芍药苷不少于1.2%,赤芍含芍药苷不少于1.8%。研究证明芍药苷具有良好的补血、抗抑郁、镇痛等作用,是白芍“养血敛阴、柔肝解郁”功效的物质基础。临床常用白芍治疗情志类疾病,如含有白芍的经典治疗肝郁证的方剂逍遥散,研究表明芍药苷为有效成分之一。白芍和赤芍来源相近、化学成分相似,二者中医功效的不同必然有导致功效差异的不同的化学成分。课题组研究发现,芍药内酯苷为白芍区别于赤芍的特征有效成分,在白芍中含量仅次于同分异构体芍药苷,而在赤芍中几乎不含。由于芍药内酯苷难于分离纯化,对其药理研究报道相对较少,近年引起关注。研究表明,芍药内酯苷具有补血、镇痛、抗抑郁等多种活性,但目前对于芍药内酯苷通过调节NO介导的线粒体能量代谢途径发挥抗应激作用的研究还是空白。肝郁证的主要病因为情志内伤,肝失疏泄是主要的病机之一。现代医学认为,肝失疏泄功能的失调与机体受到应激刺激后,机体内环境包括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平衡的失调有关。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是机体处理应激反应的核心,机体受到应激,HPA轴持续亢进,不仅参与了中枢神经系统单胺类神经递质分泌与释放,而且释放的大量糖皮质激素又能进一步诱发谷氨酸堆积。大量的谷氨酸不仅会诱发神经毒性引起海马神经元凋亡,还能激活NMDA受体,激活一氧化氮合酶(NOS),生成一氧化氮(NO)。NO扩散到相邻细胞,激活鸟苷酸环化酶(sGC),生成cGMP,发挥多种生理效应;而高浓度的NO又会由于自身的自由基效应,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最终导致神经细胞凋亡。因此,本研究以白芍“柔肝解郁”功效为指导,针对芍药内酯苷是白芍的特征有效成分,以自有芍药内酯苷分离纯化专利技术为支撑,采用慢性束缚应激致肝郁证大鼠模型以及皮质酮诱导PC12细胞损伤模型,从动物、细胞不同层面深入研究了芍药内酯苷抗应激作用机制。1 文献综述1.1 肝郁证与现代慢性应激研究进展系统梳理了肝郁“情志致病”与现代应激理论的关系,慢性应激引起海马损伤机理,以及白芍主要成分抗应激作用研究进展,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和文献基础。1.2 一氧化氮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系统梳理了 NO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NO引起神经细胞凋亡研究进展,为本研究提供了现代药理学依据。1.3 芍药苷、芍药内酯苷作用于神经系统研究进展截止2016年12月,通过检索PUBMED芍药苷、芍药内酯苷作用于神经系统相关文献,系统整理芍药苷、芍药内酯苷作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理作用,并对药理作用机制分为细胞机制与分子机制进行汇总分析,为本研究提供现代研究思路和科学借鉴意义。2 实验研究2.1 芍药内酯苷对慢性束缚应激致肝郁证模型大鼠抗应激作用研究目的:采用慢性束缚应激大鼠模型,以白芍提取物、逍遥丸(含白芍方剂)、芍药苷以及氟西汀为阳性对照,研究芍药内酯苷(AF)对慢性束缚应激致肝郁证模型大鼠的抗应激作用。方法: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8组,即空白组、模型组、白芍提取物组、逍遥丸组、氟西汀组、芍药苷组、AF30mg/kg组以及AF15mg/kg组;通过检测并记录大鼠体质量变化、糖水摄取偏好值变化、旷场实验自主行为变化、高架十字迷宫进入开放臂次数%(OAE%)以及进入开放臂时间%(OAT%)变化。结果:芍药内酯苷能够改善慢性束缚应激致肝郁证模型大鼠焦虑、抑郁状态,增加体质量(P<0.05);改善应激大鼠在敞箱实验穿行次数(P<0.01)与滞留时间(P<0.05、P<0.01);改善应激大鼠 OAE%(P<0.05)与 OAT%(P<0.001、P<0.01)。结论:芍药内酯苷能够改善慢性束缚应激致肝郁证模型大鼠焦虑、抑郁状态,增加体质量,改善自主行为、探究行为,能够降低应激大鼠紧张度,具有抗应激作用。2.2 芍药内酯苷对慢性束缚应激致肝郁证模型大鼠HPA轴、单胺类神经递质以及海马5-HT1A、5-HT2A受体作用研究目的:采用慢性束缚应激大鼠模型,以逍遥丸(含白芍方剂)、芍药苷以及氟西汀为阳性对照,研究芍药内酯苷(AF)对慢性束缚应激致肝郁证模型大鼠的HPA轴激素水平、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5-HT1AR和5-HT2AR mRNA以及蛋白表达。方法: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即空白组、模型组、逍遥丸组、氟西汀组、芍药苷组、AF30mg/kg组以及AF15mg/kg组;通过采用Elisa法检测HPA轴激素水平;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检测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RT-qPCR检测海马5-HT1AR和5-HT2AR受体mRNA表达以及Western Blot检测海马5-HT1AR和5-HT2AR蛋白表达。结果:芍药内酯苷能够调节5-HT等神经递质(P<0.01,P<0.001)的分泌,调节海马5-HT2AR蛋白表达(P<0.05、P<0.01),调节BDNF的表达(P<0.001)。结论:芍药内酯苷能够通过调节慢性束缚应激致肝郁证模型大鼠海马5-HT1AR调节5-HT等神经递质的分泌,还能通过调节海马5-HT2AR进一步调节BDNF的表达,发挥神经保护作用。2.3 芍药内酯苷对慢性束缚应激致肝郁证模型大鼠海马BDNF及NO/cGMP信号通路的作用研究目的:通过研究海马BDNF含量和蛋白表达以及NO/cGMP信号通路靶点含量、基因及蛋白表达变化,探讨芍药内酯苷(AF)对慢性束缚应激致肝郁证模型大鼠抗应激作用机制。方法:采用Griess法、Elisa法检测大鼠海马中NO含量、cGMP、BDNF含量;RT-qPCR检测海马iNOS和nNOS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海马iNOS、nNOS、BDNF蛋白表达。结果:芍药内酯苷能够调节慢性束缚应激致肝郁证模型大鼠海马NO含量(P<0.05)而拮抗由NO引起的能量耗竭而死亡的分子机制,降低nNOS mRNA的表达(P<0.05)降低cGMP含量(P<0.01);通过调节NO/cGMP信号通路进一步调控BDNF的表达(P<0.001)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结论:芍药内酯苷既能通过调节应激大鼠海马NO含量拮抗由NO引起的能量耗竭,也能通过调节NO/cGMP信号通路进一步调控BDNF的表达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2.4 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致PC12细胞损伤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目的:采用皮质酮致PC12细胞损伤模型,研究芍药内酯苷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通过采用CCK8法、细胞中LDH的释放、Hoechst33342染色、Tunnel染色等检测方法,从细胞存活率的改变、活细胞/死细胞形态的染色等方面,运用多种药效学检测方法证明了芍药内酯苷(AF)对皮质酮诱导PC12细胞损伤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芍药内酯苷具有良好的抗细胞凋亡活性,能够提高皮质酮诱导的PC12细胞的存活率(P<0.01);芍药内酯苷通过降低细胞中由皮质酮损伤所致增高的LDH含量(P<0.01、P<0.01、P<0.01、P<0.05)、ROS 含量(P<0.001),降低经 Hoechst33342 染色(P<0.05)和Tunnel染色(P<0.05)检测的凋亡的细胞数。结论: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诱导PC12细胞损伤模型,具有显著的抗细胞凋亡活性。2.5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致PC12细胞损伤模型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作用机制研究目的:采用皮质酮致PC12细胞损伤模型,深入研究芍药内酯苷对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通路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通过采用DCFH-DA法检测ROS含量、Fura-2/AM法检测Ca2+含量、钙绿黄素和CoCl2检测线粒体转换孔开放、JC-1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改变等检测方法,从线粒体凋亡通路以及氧化应激方面,研究芍药内酯苷(AF)抗细胞凋亡作用机制。结果:芍药内酯苷能够调节线粒体膜电位(P<0.05)和通透性转运孔的异常开放,同时减少由应激所致高浓度细胞内Ca2+浓度(P<0.01、P<0.05)。从Western Blot的结果来看,芍药内酯苷能够降低促凋亡蛋白Bax的蛋白表达(P<0.05),从而抑制细胞核中DNA的裂解,发挥抗凋亡的作用。结论:芍药内酯苷能通过降低细胞中由皮质酮刺激增高的ROS含量,调节线粒体膜电位和通透性转运孔的异常开放,还可减少由应激所致高浓度细胞内Ca2+浓度,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逆转由于氧化应激诱导的Caspase蛋白家族的级联反应,从而抑制细胞核中DNA的裂解,发挥抗凋亡的作用。2.6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致PC12细胞损伤模型对NO/cGMP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研究目的:采用皮质酮致PC12细胞损伤模型,深入研究芍药内酯苷(AF)通过NO介导的线粒体能量代谢途径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及通过调控NO/cGMP信号通路对于线粒体活性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采用DAF-FM/DA法检测NO含量、Elisa法检测3-NT蛋白浓度以及cGMP含量、RT-qPCR法检测iNOS和nNOS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Caspase3以及Caspase9蛋白的表达,运用多种方法证明了芍药内酯苷能够通过调节NO介导的线粒体凋亡路径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结果:芍药内酯苷一方面能够下调细胞内NO含量(P<0.001、P<0.01、P<0.001),拮抗由于NO升高导致的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导致促凋亡蛋白Bax的上调,使线粒体膜通透性增高以及激活的Caspase依赖的细胞凋亡信号通道所引起细胞凋亡,下调Caspase 3(P<0.05)和Caspase 9(P<0.01、P<0.001)的蛋白表达;另一方面也证明了芍药内酯苷能够降低cGMP含量(P<0.05),通过NO/cGMP信号途径改善线粒体的生物功能,以保证生物体内能量的生成及供给,抑制细胞的凋亡。结论:芍药内酯苷一方面能够作用于NO介导的线粒体凋亡路径发挥抗凋亡作用;另一方面能够通过NO/cGMP信号途径发挥神经保护作用。3结语本论文结合了中药药性理论与现代药理技术,以白芍的中医特色功效为依据,以自有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专利技术为支撑,对芍药内酯苷抗应激作用机制从动物、细胞不同层面进行全面研究。研究揭示了芍药内酯苷为白芍“柔肝解郁”功效的物质基础,丰富了中药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为白芍的临床应用、质量标准的建立以及工业生产提供药理学实验依据。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1.实验部分通过建立大鼠H9c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在细胞水平上模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观察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心肌细胞H/R损伤的影响,并研究其作用机制是否与PI3K/Akt/GSK3β信号转导通路以及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有关。2.临床部分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观察养心氏片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分析影响其临床疗效的可能因素。研究方法1.实验部分实验一:H9
学位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种存在于多种组织中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在再生医学和免疫调节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一些研究发现,体外培养的不同组织来源MSCs在免疫调控功能上仍存在巨大差异。但目前关于不同组织来源MSCs免疫调控功能差异发生的潜在机制尚未清楚。此外,有研究发现MSCs与成纤维细胞具有相似的细胞形态、表面标志物表达、增殖能力、分化能力和免疫调控能力。但两者细
学位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s,CKD)通常导致肾间质纤维化。尽管近年来对肾间质纤维化分子机制的研究有巨大进展,但是对其关键的机制仍不明确,并且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方法治疗肾间质纤维化。在第一部分研究中,我们首先证明了肾脏间质成纤维细胞的活化与增殖参与了肾间质纤维化。随后我们应用糖代谢基因微阵列检测方法发现细胞能量代谢重编程参与了肾间质纤维化,表现为代谢方式由氧化磷酸化向
学位
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es,GHGs)的大量排放,给全球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危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中反刍动物瘤胃甲烷排放是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研究反刍动物瘤胃甲烷排放机制,从而控制其排放量对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山羊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莫能菌素和植物油对于山羊瘤胃发酵甲烷排放的抑制作用。研究主
学位
【目的】在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对武汉市重大传染病应急救治平战转换的实践进行案例研究,梳理重大传染病应急医疗救治平战转换机制的关键要素,结合扎根理论分析构建重大传染病应急医疗救治平战转换机制并提出相应管理策略,为我国重大传染病应急救治体系建设提供借鉴。【方法】(1)以“重大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平战转换机制”等作为检索关键词,对国内外文献和相关政策文件进行归纳总结,
学位
目的:观察5 氮杂-2’-脱氧胞音(5-aza-2’-deoxycytidine,5-Aza-CdR)对肺腺癌SPC-A-1细胞RAR-β、WIF1、RASSF2A基因甲基化状态的影响,探讨5-Aza-CdR对RAR-β、WIF1、RASSF2A基因表达缺陷的调控机制。方法:分别用不同处理浓度及不同作用时间的5-Aza-CdR对体外培养的人肺腺癌SPC-A-1细胞株进行处理。细胞株依据不同处理浓度
学位
众所周知,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 TMV)是一种典型的正链RNA病毒,其基因组3’-末端序列折叠构成类tRNA结构,而非poly(A)尾巴。与此传统认知不同,本研究揭示至少有一少部分TMV基因组RNA(gRNA)具有3’多聚腺苷酸尾巴。数据分析表明,大部分3’多聚腺苷酸序列并非直接添加于完整TMV gRNA的3’-末端,而是与3’-端核苷酸缺失的TMV gRNA分
学位
本研究分为理论探讨、临床试验、动物实验三个部分。理论探讨综合中医络病、聚散及癥瘕原理,我们认为慢阻肺的病理特征(气道重构)与“肺络微型癥瘕”的病机具有一致性,并且提出了以调节聚散平衡为法,益气活血消癥通络为治疗原则的益气活血消癥方。TGF-β1/smad信号通路是促进细胞外基质异常沉积从而导致气道重构的主要通路之一,并且与“肺络微型癥瘕”形成过程具有一致性。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通过调节TGF-β1
学位
尿酸性肾损害是由于机体嘌呤代谢紊乱,导致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继而尿酸(uric acid,UA)结晶沉积于肾脏引起的病变,主要影响肾小管和间质,导致肾小管间质炎症、肾结石、肾纤维化、慢性肾功能不全、肾衰竭等严重后果,威胁生命。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HUA诱导的肾组织免疫炎性损伤是尿酸性肾损害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抑制肾组织免疫炎性损伤成为治疗本病的新靶点。TLR作为模式识
学位
统编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动物的文章,是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素材。教师要积极探索、挖掘这一教学资源,借助动物角色开展阅读教学,带领学生听动物、说动物、读动物、写动物,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学习认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最终实现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