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感知 自主探究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fei1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趣的浮沉现象》一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物体在水中有浮有沉的现象入手,经历一个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对水的浮力的认识。水的浮力是一种摸不着、看不见但能感知到的力,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要探究其内在规律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学时要让学生在宽松的时间和空间内充分感知,大胆实践、自主探究,积极主动获取科学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充分感知,建立概念
  
  建立“水的浮力”概念时,我的教学思路是:认识实验材料——猜测材料放入水中是浮还是沉——材料放入水中观察实验现象——汇报实验结果。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物体浮在水面?”大多数学生会说:“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轻。”个别同学会说:“水有浮力。”此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把在水中上浮的材料,如木块、泡沫塑料、气球等用手往下按,每人反复做几次,然后问:“各有什么感觉?有什么相同的感觉?”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实验,使每个学生都充分感知到在水中上浮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概念自然被提示出来,同时认识到在水中上浮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学生通过各自实验丰富感知,建立了概念,培养了他们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在水中上浮着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对这部分内容我是分以下几步来进行的:
  1.猜想。对“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这个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大胆猜想,提出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没有受到水的浮力,钩码、石块放在水里就沉底了。”有的说:“受到了水的浮力,在水里游泳时感觉自己变轻了。”学生们众说不一,议论的气氛很热烈。
  2.演示实验。“到底谁说得对呢?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你们能不能用皮筋、钩码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想法?”在学生设计实验前,我做了如下的演示实验:“请同学们看皮筋挂上钩码后皮筋发生了什么变化?”(生:拉长了)“我用手一托钩码,皮筋又有什么变化?”(生:缩短了)“为什么缩短了?” (生:老师往上一托钩码变轻了)“钩码受到一个向哪个方向的力?” (生:向上的力)“小组讨论一下,看哪个小组最先拿出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
  3.设计实验。学生利用现有的材料(橡皮筋、测力计、钩码、直尺、水槽等),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们想出了许多方法:
  (1)用橡皮筋提钩码,用直尺分别量钩码在空气中和沉入水中的皮筋的长度,并比较。
  (2)用测力计提钩码,比较钩码在空气中和没入水中的测力计弹簧的长度,
  (3)用同一根皮筋提钩码,手与水槽沿对齐,比较钩码在空气中和沉入水中的位置。
  4.实验验证。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每组学生分工合作,有的提钩码,有的量长度,有的做记录……此过程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合作能力。
  5.汇报结论。通过实验,第一组用第一种方法:发现钩码放入水中后橡皮筋的长度比在空气中的长度变短了,说明钩码在水中也受到了水的浮力;第二组和第三组用第二种方法:发现钩码放入水中后测力计弹簧的长度比在空气中的长度变短了,说明钩码在水中也受到了水的浮力;第四组用了第三种和第一种方法,最后的结果也是发现钩码放入水中后橡皮筋的长度比在空气中的长度变短了,说明钩码在水中也受到了水的浮力。这样,从而得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由此可以推想:所有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三、强化总结,巩固探究方法
  
  教师从多方面诱导,为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大胆猜想,自行设计、验证,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全过程,自主获取知识,学会并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这种“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在类似的教学过程中反复训练,不断巩固。长此以往,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大大提高,这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将来进行科学探索打下基础。
其他文献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师和学生资源    (一)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和实质上的开发者。是学生开展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合作者,他们在课程实施中起到重要作用。如果教师没有课程开发的意识,或者开发的能力不强,那么再充分再丰富的课程资源也不可能发挥其应有价值。  再者。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富有感染力的过渡语、总结语,对孩子们交流的恰到好处的评价语,以及课堂上灵光乍现的教学机智
[案例]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教学中,有“比多、比少”这一教学内容。  在提出数学问题后,教师有意识地写下下面两个问题作对比:  (1)小磊比小雪少几朵红花?  12-8=4(朵)  (2)小雪比小磊多几朵红花?  12-8=4(朵)  师(抛出问题):为什么问题不一样,算式却是一样的?  师:老师想跟你们玩一个游戏,叫做“反义词对对碰”,先来举个例子,比如说,高的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在教学时要重视掌握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可见,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要性,那么,如何进行识字教学,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 抓住儿童的思维特点,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刚刚入学的孩子,对任何的新事物都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识字教学的内容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至繁,由浅
语文作为工具性的基础学科,具有它独特的教育魅力。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应该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注重实践体验的指导,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之中,还给孩子一个真正鲜活的生命和世界。  那么,如何将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让德育在孩子们的心灵栖息地里占据一方沃土呢?笔者作了一些尝试:    一、在阅读中寻找心灵的源泉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大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学段的教学重点。综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写字的要求,从识字写字的数量上看,1~2年级段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这与整个小学阶段“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相比,1~2年级段的识字量占了5096还多一点,写字量占了4096左右,那么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是如何体现这一教学重点的呢?笔者想从《
我眼中的高效语文课堂洋溢着去伪存真、删繁求简的质朴美,并能与学生的生命感受时时联系,能将学生真正引入作品精妙的精神世界。下面以《姥姥的剪纸》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我所追求的教学“真”境界。  一、科学取舍,突出重点  我是这样设计《姥姥的剪纸》一课的词语教学的:  出示: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师:这看似平淡的一句话,你认为哪一个字用得很传神?  生1
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背诵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教师和家长如果能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读一些有益的书,他们会很自然地养成乐于读书的习惯。为此,在小学阶段加强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师和家长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激发阅读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进行课外阅读的关键,只有当学生在头脑中树立了强烈的课外阅读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外书籍。  1.借用故事激发阅读兴趣。人人都爱听故事,被渲染
一、故事教学法的定义    故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故事来完成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师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故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方面的优势    1、驱除畏惧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低年级的学生只要求学习“单词”和简单的“句型”,可步入中高年级后,学生从“微型语篇”向“短小语篇”转型,遇到的
[设计理念]  小学研究性作文是针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校教育总目标,结合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提出的作文新概念。在完成研究性作文的过程中,小学生自主选题、探究、合作,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凸显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放飞心灵、自由表达,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作文王国”的“自由天使”。  [导写过程]  (一)激趣明意,选定题目  作文题目的选定,是完成研究性作文的基础。一个好的题目是刺激
听音作文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作文训练方法。它通过声音激发学生兴趣,运用声音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那么,如何在听音作文课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本人认为有如下方法:    一、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启发联想,编织生活图景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见过、经历过很多事,听到一个声音,很容易让他们想起相关的生活的点点滴滴。例如:播放咳嗽声、茶杯摔碎声,声音非常清晰、逼真,教师运用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