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背诵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教师和家长如果能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读一些有益的书,他们会很自然地养成乐于读书的习惯。为此,在小学阶段加强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师和家长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激发阅读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进行课外阅读的关键,只有当学生在头脑中树立了强烈的课外阅读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外书籍。
1.借用故事激发阅读兴趣。人人都爱听故事,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会把孩子们带入一个有趣的、令人感动的情感世界里。我在讲述《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中鲁滨逊的故事时,在关键处戛然而止,告诉学生,故事情节交错复杂,书里的内容可精彩了,欲知故事的发展,请自读世界文学名著《鲁滨逊漂流记》。学生在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世界中,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比任何说服更有效。
2.借用课文激发阅读欲望。教材中课文的体裁是多样化的。在阅读教学时,可适当扩展阅读同一体裁的文章,使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对不同文体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如教学完《三打白骨精》一课后,我推荐学生阅读《西游记》;学习了《草和大树》后,我介绍学生阅读《简·爱》。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积极参与阅读,在读中去感受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阅读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于悬而未知的事物都有一种好奇心,儿童尤其如此。课外阅读中,巧妙地利用悬念能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促进学生主动阅读。比如,当学生问含羞草为什么一碰叶子就会收拢时,我便会顺水推舟,引导学生到书中去寻找答案。于是《百问百答》、《十万个为什么》就成了学生的精神食粮,久而久之,阅读就成了学生生活的需要。
事实证明,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从“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只凭兴趣毫无目的地在茫茫书海中游玩是不利于提高阅读能力的。许多学生的课外阅读都以消遣为主,这些阅读方式效率都较低。因此,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不仅爱读,而且会读,使之读得更有效。
1.粗读与细读结合。我们需要读的书很多,可是时间和精力始终有限。教师要在课内重视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用课堂学到的读书方法应用于课外阅读。有时可采取选择性地粗读,而那些精彩的内容,要让学生运用所学阅读方法精看细读。
2.快速阅读,抓住信息。著名心理学家沈德立教授认为,良好的阅读方法有两个标准:一是要有较快的阅读速度,二是能准确获得阅读材料中的信息。快速阅读不等于只重视速度而忽略质量。它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信息量,所以这种方法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是非常必要的。
三、帮助学生选择有益的课外读物
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坏。”小学生判断能力较差,而课外读物包罗万象,茫茫的书海中良莠不齐。许多学生喜爱看那些充满暴力的、歪曲幻想的漫画书,这些书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教师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是必要的。告诉学生要选择思想健康、文质兼美、知识性强的读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每个假期,我都会为学生推荐假期“文化大餐”,如古典文学类《水浒传》、《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等,外国文学系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等。我还常根据学生的阅读需求,每月提供一本好书与学生共读。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
小学生年龄小,兴趣易激发也易消失。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阅读课外书籍,我定期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学生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课外阅读的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更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如在学生读完了《三打白骨精》后,举办知识竞赛和故事会的汇报活动;在学生读过《孔子游春》后,组织学生走进孔子,了解这位大教育家的风范;当学生读了《大自然的文字》后,引导学生制作“走进大自然”的手抄报比赛……学生展示交流着自己的阅读成果,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赞扬时,他们的阅读兴趣倍增。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会越来越得到重视,教师应积极探索并引导学生轻松完成阅读任务,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责编陈剑平)
一、激发阅读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进行课外阅读的关键,只有当学生在头脑中树立了强烈的课外阅读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外书籍。
1.借用故事激发阅读兴趣。人人都爱听故事,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会把孩子们带入一个有趣的、令人感动的情感世界里。我在讲述《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中鲁滨逊的故事时,在关键处戛然而止,告诉学生,故事情节交错复杂,书里的内容可精彩了,欲知故事的发展,请自读世界文学名著《鲁滨逊漂流记》。学生在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世界中,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比任何说服更有效。
2.借用课文激发阅读欲望。教材中课文的体裁是多样化的。在阅读教学时,可适当扩展阅读同一体裁的文章,使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对不同文体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如教学完《三打白骨精》一课后,我推荐学生阅读《西游记》;学习了《草和大树》后,我介绍学生阅读《简·爱》。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积极参与阅读,在读中去感受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阅读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于悬而未知的事物都有一种好奇心,儿童尤其如此。课外阅读中,巧妙地利用悬念能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促进学生主动阅读。比如,当学生问含羞草为什么一碰叶子就会收拢时,我便会顺水推舟,引导学生到书中去寻找答案。于是《百问百答》、《十万个为什么》就成了学生的精神食粮,久而久之,阅读就成了学生生活的需要。
事实证明,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从“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只凭兴趣毫无目的地在茫茫书海中游玩是不利于提高阅读能力的。许多学生的课外阅读都以消遣为主,这些阅读方式效率都较低。因此,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不仅爱读,而且会读,使之读得更有效。
1.粗读与细读结合。我们需要读的书很多,可是时间和精力始终有限。教师要在课内重视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用课堂学到的读书方法应用于课外阅读。有时可采取选择性地粗读,而那些精彩的内容,要让学生运用所学阅读方法精看细读。
2.快速阅读,抓住信息。著名心理学家沈德立教授认为,良好的阅读方法有两个标准:一是要有较快的阅读速度,二是能准确获得阅读材料中的信息。快速阅读不等于只重视速度而忽略质量。它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信息量,所以这种方法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是非常必要的。
三、帮助学生选择有益的课外读物
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坏。”小学生判断能力较差,而课外读物包罗万象,茫茫的书海中良莠不齐。许多学生喜爱看那些充满暴力的、歪曲幻想的漫画书,这些书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教师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是必要的。告诉学生要选择思想健康、文质兼美、知识性强的读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每个假期,我都会为学生推荐假期“文化大餐”,如古典文学类《水浒传》、《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等,外国文学系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等。我还常根据学生的阅读需求,每月提供一本好书与学生共读。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
小学生年龄小,兴趣易激发也易消失。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阅读课外书籍,我定期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学生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课外阅读的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更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如在学生读完了《三打白骨精》后,举办知识竞赛和故事会的汇报活动;在学生读过《孔子游春》后,组织学生走进孔子,了解这位大教育家的风范;当学生读了《大自然的文字》后,引导学生制作“走进大自然”的手抄报比赛……学生展示交流着自己的阅读成果,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赞扬时,他们的阅读兴趣倍增。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会越来越得到重视,教师应积极探索并引导学生轻松完成阅读任务,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