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近水皆是课”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e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师和学生资源
  
  (一)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和实质上的开发者。是学生开展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合作者,他们在课程实施中起到重要作用。如果教师没有课程开发的意识,或者开发的能力不强,那么再充分再丰富的课程资源也不可能发挥其应有价值。
  再者。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富有感染力的过渡语、总结语,对孩子们交流的恰到好处的评价语,以及课堂上灵光乍现的教学机智,都是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补充。
  教师不但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而且对学校其他的教师资源也能尽可能地充分利用。
  如:我在上《我从哪里来》一课时,在孩子们初步了解了生命孕育的过程之后,我问孩子们:“你知道你在妈妈的肚子里呆10个月。妈妈是怎样的感觉吗?”在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诉说了头天晚上向妈妈采访的结果之后。我请上了我们学校的“准妈妈”任老师,看着任老师挺着大肚子,慢慢地走上讲台,孩子们的一张张小脸上写满了关切、担心、新奇……我说:“孩子们,任老师的宝宝再过几天就要出世了。你们有什么想知道的,现在就可以问问任老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一个又一个新奇的问题从他们的脑海里蹦出来……
  有的说:“任老师,那么大的肚子,你晚上怎么睡觉呢?”有的说:“任老师,你整天带着小弟弟走来走去,该有多累啊?”关心之情溢于言表。
  当访谈结束,任老师要走下讲台时,好几个孩子争着跑上来扶老师,“任老师,慢慢走,小心一点。”这声音此起彼伏。看到这里,我不禁眼眶湿润了。看!任老师给我们的孩子带来了多么鲜活的课程资源啊!我想,课上到这里,也用不着多说什么大道理了!
  
  (二)学生是“活”的课程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力量。教育也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学生本身就是一部鲜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科书,如果能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身临其境,就能让他们在愉悦的情境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1.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让孩子共学、乐学。
  现在有些孩子,在家是独生子女,几个大人围着一个转,孩子最缺乏的就是合作意识。作为老师,我们要想着法儿让孩子合作着学,一起学。在平时的课堂中,为了便于学生合作,我们常常把课桌排成四人桌,半圆形,三角形,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已经在开始合作了。例如在开展“在餐桌上”的活动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合理安排一日三餐,于是我就让学生自由组合,在小组里自由讨论,讨论的过程其实就是交往的过程、合作的过程、分享的过程。
  2.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孩子想学、玩学。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孩子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最大的财富是拥有“创造性”,作为他们的老师,就一定要充分开发孩子的创造性资源。孩子有丰富的想像力和强烈的表现欲,在活动过程中,让孩子走进主人公的世界,合理地展开想象演一演。同时孩子有一双灵巧的小手,活动过程中,让小手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等等。
  
  二、充分地利用校内、校外的资源。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必须从课堂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堂外的课程资源,直接影响到这一课程的有效实施。
  
  (一)校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教学苏教版第四册的第二单元主题是《春姐姐的脚步》时,我把品德与生活课堂搬到了学校小河的草坪上,那里有婀娜多姿的垂柳,有杜鹃花丛,有石桥、石凳,还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径,孩子们在这里寻找春天,和春天在一起……这样的品德课堂充满了灵性,流淌诗意。
  
  (二)校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社区的各种公共设施、文化教育机构、文化活动、文化传统等都是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春游时,我们来到“舜耕公园”,讲述舜驯服大象、耕耘土地的故事;走进“新华书店”,我们领略书的无穷魅力;路过“步行街”,赞叹家乡的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目上。
  2.家庭资源的开发利用。一、二年级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弱,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必须需要大人帮助他,监督他。如学了《做事不拖拉》之后,让家长督促好孩子“做事不拖拉”;又如在教《我从哪里来》这一课时,让孩子们从家长口中了解自己小时候的故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故事。
  
  三、灵活地运用在“师生互动”中生成新的课程资源
  
  教材中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而教师和学生由此创造出来的学习资源却是无限的。如在教《我与小动物》一课时,每个小组领到一只小动物,和小动物亲密接触,教师一边指导,一边抓拍了一些孩子们和小动物亲密接触的画面,把照片输入到电脑里,然后请孩子们阐述自己小组是怎样和动物交朋友的,孩子们津津乐道,意犹未尽。学生在与小动物亲密接触过程中,形成新的“活资源”,使得教育内容更为广博。可见,教学不一定是教教材,但一定是借助教材引发、生成问题,且师生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的。
  “清风明月无本书,远山近水皆是课”。课程资源就在我们的身边,作为一名品德教师要合理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让我们的品德课堂“呈现出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良好局面。
其他文献
叶圣陶先生对朗读作过这样的倡导:“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由此可见,朗读训练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真情参与,在琅琅书声中,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颤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    一、强化情感体验    在很多的课堂
案例片段与评析  一、观察照片,激活相关的生活经验    谈话引入,观察照片。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  生:喜欢。  师:老师这儿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拍哪儿的吗?(课件出示从教室的前后拍的照片,让学生进行辨认,仔细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生:在我们的班级。  师:想一想,拍的是同一个教室,为什么照片会不一样呢?(启发学生想象拍摄者的位置)  生:拍照时站的地方不一样。  师:那这张照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学写毛笔字练习中,都配有历代书法名家的图片,这些图片很小,常被忽视。其实,这小小图片里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开掘并充分利用,让学生耳濡目染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一、悠久辉煌的历史    我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契于甲骨之上的甲骨文,便已有了点画、结体、章法等书法艺术的要素,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从实用向审美发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设计一、两个游戏,不仅能让学生的口、脑、手等各种感官都参与活动,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协作能力。  那么,如何把游戏活动穿插安排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呢?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一、导入——激起浓厚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
教学片段一:小数除法的引入  师:在买东西的时候,顾客与老板之间经常讨价还价。这不,顾客又在砍价了:  [情境]  他们之间对话:“老板,这苹果怎么卖?”   “一块五一斤。”   “太贵了。这样吧,五块钱三斤卖不卖?”  师: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  生1:我觉得那顾客太傻了。本来3斤只需4.5元,现在他付5元钱,反而让那老板赚得更多了。  生2:我也觉得那顾客亏了,用5÷3,每斤苹果大约一块
由于数学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因此,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对于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均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从以具体想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  最近,我听了四年级的《找规律》一课的教学,在教学例题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段:  (出示
学生喜欢在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里学习美术,在这样的课堂环境里,学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美术学习体验。这样,美术课堂便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地。    一、引趣——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身边事物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    如教学《我们身边的线条》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1)课前做线条变化的游戏。上课之前,指导学生每两人一组用毛线做学生熟悉的线条变化游戏,使学生感知线。从而对线产生兴趣。  (2)创设情境
过去一段时间,《分数除以整数》这一课的教学我始终摆脱不了两个方面的困扰:一是分数除法意义的教学单调乏味,占用时间多,效果差;二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只注重结果,忽视算法的多样化,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当新课改的东风吹到我们这个小学时,我有幸再次担任毕业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如何突破教学困境,成了我贯彻新课程、转变新理念的第一个任务。    一、问题的解决    1 情境导入。一上课我就出示一根不到1米的
情感因素在现代教学思想体系中,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信息传递的手段。就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课堂教学而言,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有着品德内化的作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艺术会不断发挥学生思维敏捷灵活的潜力,激活学生自塑良好行为的欲望,达到品德学科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完善人格。健康发展人。     一、正确把握情感目标的内在要求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中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的“三维”目标越来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学生熟练运用母语进行交际,最为基础的则是说话,这是与他人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说话,使学生乐说、善说,真正做到“能说会道”呢?    一、让“说”之花开放于课堂    1、挖掘教材,创设情境。    教材是口语交际的源头。课文便是活水,它是读写训练的范例,也是培养、提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