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小学研究性作文是针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校教育总目标,结合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提出的作文新概念。在完成研究性作文的过程中,小学生自主选题、探究、合作,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凸显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放飞心灵、自由表达,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作文王国”的“自由天使”。
[导写过程]
(一)激趣明意,选定题目
作文题目的选定,是完成研究性作文的基础。一个好的题目是刺激学生参与研究实践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题目的选定要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创见性与兴趣差异性。例如,有位农村来的学生家里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家里的母鸡每天都生个又大又圆的鸡蛋,可是连续几天鸡蛋却不翼而飞了。这一咄咄怪事的发生,引起了这位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他回学校后向同学们讲述了这件怪事,此事同样激发了同学们探究欲,便把这事告诉了老师。老师听了也难以解答,就提议让学生们去课外调查这一怪事,并引导学生们先确定一个研究专题,再分工去调查研究,然后写一份“研究性作文”。学生兴趣盎然,便很快选定了“鸡蛋为什么会不翼而飞”的作文题目,迫不及待想揭开这“鸡蛋为什么会不翼而飞”的秘密。
(二)围绕题目,引导过程
学生受认知规律与身心发展的客观因素影响,他们对选取的题目是否适宜研究、条件是否具备等了解较为肤浅,对如何进行分工合作、分配组织以及对如何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的要求一知半解。因此,要顺利完成研究活动,教师的引导和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例如:上述“鸡蛋为什么会不翼而飞”的题目选定后,教师就建议兴趣相同的学生组成一个研究小组进行合作研究,由那位发现问题的同学任组长进行探究活动,并让学生自主讨论“现场勘察”、“蹲点侦探”、“资料查找”、“整理资料”、“成果撰写”等的分工,为能顺利地完成实践活动,教师还提醒学生制定好活动的计划与确定研究的时间与合作交流的地点。这里需指出的是,在学生整理成果时,教师同样要参与学生的活动,告诉学生对已收集的材料如何撰写更具艺术性与文学性,包括开始选定的题目是否要进一步修改,引导学生由单纯的“过程记录、资料汇总”向略具雏形的“调查报告、文学作品”接近,也就引导学生写好“研究性作文”。
(三)合作研究,整理成果
合作研究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愿组成合作小组,按照拟定的程序、手段去研究、体验、搜集,从而梳理分析好信息。整理成果时,要完成作文。再如,“鸡蛋为什么会不翼而飞”的题目确立后,开始分工合作:有的勘察现场,有的到外村的养殖场请教,最终终于发现了真相,原来是母鸡用嘴麻利地啄破了蛋壳吃掉自己的“亲生子”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同学们刚刚解了一个谜团又陷进了另一个更奇怪、更有趣的谜团,真是扑朔迷离了。此后,大家一有空就从图书室、网上查找资料,终于有一天在学校图书室的一本课外书上找到了答案,原来是母鸡饮水不足时就会吃掉自己生下的蛋以补充水分。至此,学生的研究基本大功告成。接着便开始整理平时的观察记录,修改文字材料,很快在大家的合作下,一篇以《吃蛋的母鸡》为题的研究性作文就产生了。
(四)成果分享,促进发展
这是实践活动的结束阶段,主要在交流评价中进行。组织交流分享的形式可采用:一“读”,即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读给师生听;二“讲”,即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趣事、感想说给大家听;三“展”,即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打印成文的“研究性作文”展示出来;四“荐”,即把优秀的成果荐送到校广播台、校板报组,甚至投到各级报纸杂志中。
[总体评价]
研究性作文的设计,关注了学生生命的体验与发展,保护了学生研究实践的兴趣与热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研究性作文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正是适应了学生这种心理需求,让学生自由选题、研究、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与他人合作、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的“自由天使”。
就语文教学而言,学生在实践、研究过程中翻阅大量文本资料而增进了阅读能力,在调查、咨询的听说答辩过程中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表达能力。研究性作文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扎根于自己喜欢的生活与客观事物,把作文与真实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又让作文更具生活性、真实性、自主性,从而解放了传统作文的“命题、题材、文体、表达、过程、课堂”等六大禁锢,回归了发展个性、放飞心灵、活跃思维的作文真谛,开创了小学作文教学新局面。应该说,研究性作文教学实践活动不仅是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是新世纪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它让学生真正在“作文王国”中由“作文奴隶”变为“自由天使”!
小学研究性作文是针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校教育总目标,结合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提出的作文新概念。在完成研究性作文的过程中,小学生自主选题、探究、合作,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凸显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放飞心灵、自由表达,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作文王国”的“自由天使”。
[导写过程]
(一)激趣明意,选定题目
作文题目的选定,是完成研究性作文的基础。一个好的题目是刺激学生参与研究实践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题目的选定要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创见性与兴趣差异性。例如,有位农村来的学生家里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家里的母鸡每天都生个又大又圆的鸡蛋,可是连续几天鸡蛋却不翼而飞了。这一咄咄怪事的发生,引起了这位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他回学校后向同学们讲述了这件怪事,此事同样激发了同学们探究欲,便把这事告诉了老师。老师听了也难以解答,就提议让学生们去课外调查这一怪事,并引导学生们先确定一个研究专题,再分工去调查研究,然后写一份“研究性作文”。学生兴趣盎然,便很快选定了“鸡蛋为什么会不翼而飞”的作文题目,迫不及待想揭开这“鸡蛋为什么会不翼而飞”的秘密。
(二)围绕题目,引导过程
学生受认知规律与身心发展的客观因素影响,他们对选取的题目是否适宜研究、条件是否具备等了解较为肤浅,对如何进行分工合作、分配组织以及对如何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的要求一知半解。因此,要顺利完成研究活动,教师的引导和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例如:上述“鸡蛋为什么会不翼而飞”的题目选定后,教师就建议兴趣相同的学生组成一个研究小组进行合作研究,由那位发现问题的同学任组长进行探究活动,并让学生自主讨论“现场勘察”、“蹲点侦探”、“资料查找”、“整理资料”、“成果撰写”等的分工,为能顺利地完成实践活动,教师还提醒学生制定好活动的计划与确定研究的时间与合作交流的地点。这里需指出的是,在学生整理成果时,教师同样要参与学生的活动,告诉学生对已收集的材料如何撰写更具艺术性与文学性,包括开始选定的题目是否要进一步修改,引导学生由单纯的“过程记录、资料汇总”向略具雏形的“调查报告、文学作品”接近,也就引导学生写好“研究性作文”。
(三)合作研究,整理成果
合作研究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愿组成合作小组,按照拟定的程序、手段去研究、体验、搜集,从而梳理分析好信息。整理成果时,要完成作文。再如,“鸡蛋为什么会不翼而飞”的题目确立后,开始分工合作:有的勘察现场,有的到外村的养殖场请教,最终终于发现了真相,原来是母鸡用嘴麻利地啄破了蛋壳吃掉自己的“亲生子”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同学们刚刚解了一个谜团又陷进了另一个更奇怪、更有趣的谜团,真是扑朔迷离了。此后,大家一有空就从图书室、网上查找资料,终于有一天在学校图书室的一本课外书上找到了答案,原来是母鸡饮水不足时就会吃掉自己生下的蛋以补充水分。至此,学生的研究基本大功告成。接着便开始整理平时的观察记录,修改文字材料,很快在大家的合作下,一篇以《吃蛋的母鸡》为题的研究性作文就产生了。
(四)成果分享,促进发展
这是实践活动的结束阶段,主要在交流评价中进行。组织交流分享的形式可采用:一“读”,即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读给师生听;二“讲”,即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趣事、感想说给大家听;三“展”,即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打印成文的“研究性作文”展示出来;四“荐”,即把优秀的成果荐送到校广播台、校板报组,甚至投到各级报纸杂志中。
[总体评价]
研究性作文的设计,关注了学生生命的体验与发展,保护了学生研究实践的兴趣与热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研究性作文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正是适应了学生这种心理需求,让学生自由选题、研究、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与他人合作、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的“自由天使”。
就语文教学而言,学生在实践、研究过程中翻阅大量文本资料而增进了阅读能力,在调查、咨询的听说答辩过程中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表达能力。研究性作文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扎根于自己喜欢的生活与客观事物,把作文与真实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又让作文更具生活性、真实性、自主性,从而解放了传统作文的“命题、题材、文体、表达、过程、课堂”等六大禁锢,回归了发展个性、放飞心灵、活跃思维的作文真谛,开创了小学作文教学新局面。应该说,研究性作文教学实践活动不仅是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是新世纪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它让学生真正在“作文王国”中由“作文奴隶”变为“自由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