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单纯超虑(单超)结合超滤曲线透析方案用于终末期肾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过多致超滤量高引起低血压的预防。方法:选择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体重均增长4—5kg,透析中容易发生低血压的患者。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分别进行常规透析和单超结合超滤曲线透析方法,观察透析前、中、后血压及伴随症状和超滤量,比较两组结果的差异。结果:常规透析组透析96例次,低血压发生率51%,超滤量4.0±0.3kg。采用单超结合超滤曲线透析方案组透析144例次,低血压发生率9.7%,超滤量4.3±0.4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过多的患者,采用单超结合超滤曲线透析方案可减少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过多致超滤量高引起的低血压,提高超滤量。明显优于常规透析。
关键词:低血压 超滤量 单超 超滤曲线
我院部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由于经济受限及其他原因致每周只能进行2次血液透析治疗,由于间隔期间较长且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较差,致间隔期间体重增长较多,约4—5kg,占干体重的8%—10%,在无法增加透析次数的情况下,为使此类患者避免因液体过多潴留造成心衰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我们在透析过程中为其设定较高的超滤量,这会增加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患者常因低血压不能耐受血液透析,脱水量和生化指标不能达到预期目标,长此以往,影响患者长期存活率。我科对此类患者采用单超结合超滤曲线的透析方案,观察其对透析中低血压的预防,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择均在我院接受常规维持性血液透析超过两年以上患者,在既往血液透析中有1/2血液透析次数中发生症状性低血压需要药物干预治疗的门诊病人6例。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35—65岁,透析时间2—4年,透析频率2次/周,4.5小时/次,每次超滤量4—4.8kg,透析前及透析中不服用降压药。
1.2透析方法:所选病例常规透析治疗16次,共观察96例次。采用单超结合超滤曲线透析方案治疗24次,共观察144例次,两种透析模式自身对照。
1.3透析方案:使用金宝AK—96血液透析机,金宝6LR透析器,血流量240—260ml/分,透析液流量500ml/分,透析液钠浓度140mmol/L,透析液温度36—36.5摄氏度。单超结合超滤曲线透析方案组(A组):前0.5小时设定单纯超滤量1—1.2kg,0.5—2.5小时超滤量为单超后剩余超滤量的55%, 2.5—4.5小时超滤量为单超后剩余超滤量的45%,总超滤量4.3±0.4kg。常规透析组(B组)透析超滤率恒定,总超滤量4.0±0.3kg。
1.4低血压判断标准:血液透析过程中平均动脉压比透析前下降30mmHg(1mmHg=0.133Kpa)或收缩压低于90mmHg,同时伴有头晕、乏力、出汗、恶心、呕吐及胸闷等症状,即可判定为低血压[1]。
2结果
两组透析方案发生低血压的情况:A组与B组比较,低血压的发生率下降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
表1 两种透析方案低血压的发生率
3 讨论
透析相关低血压是血液透析的重要并发症,国外报道血液透析的低血压发生率为20%~30%,国内更有人报道其发生率高达53.7%[2]。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致使病人对透析的不耐受,降低了透析的充分性[3]。透析不充分是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及心包积液的常见原因,也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回归率,与死亡率呈正相关[4]。我科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采用单超结合超滤曲线的透析方案,可以有效地预防低血压的发生。在治疗的最初阶段,选择单超的模式,设定比较高的超滤率;经过半小时后,切换回透析模式。由于在单超阶段,患者的血液渗透压改变较小,甚至是由于血液浓缩而略有提高,加大了组织间隙向血管中补充容量,所以患者能够适应更高的超滤率。单超完成后,整体水负荷下降,患者能更加平稳的完成治疗,单超结束后,透析开始阶段,此时由于患者血浆渗透压改变较小,促进组织间液体向血管内移动,因此,透析早期,即使设置稍大的超滤量(通常,在透析过程中0.5—2.5小时的超滤量为单超后剩余超滤量的55%),透析过程中血容量的损失也不会太大,且能保持循环稳定性。后2小时随着血液中溶质的减少,脱水量也随之降低,而透析中低血压也常在此时发生,所以,调整不同时段的超滤率,能有效降低低血压的发生。此次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单超结合超滤曲线的透析方案组与常规透析组比较,低血压的发生率下降41.3%,见表1。因此,我们认为采用单超结合超滤曲线的透析方案可以有效预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过多致超滤量高引起的低血压。且方法简单易于操作。
参考文献:
[1] 唐长江,赵锁慈,赵辉.低温血液透析联合左卡尼汀改善血透过程低血压的临床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4):573—574.
[2]孙世澜,姚国乾,血液净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1? 368-376.
[3] 陈锐.可调钠透析减少高危人群低血压及失衡综合证的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8):456-466.
[4] 施萍,李正.血液透析中温度与血压关系的探讨.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5, 2(1):70-71.
关键词:低血压 超滤量 单超 超滤曲线
我院部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由于经济受限及其他原因致每周只能进行2次血液透析治疗,由于间隔期间较长且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较差,致间隔期间体重增长较多,约4—5kg,占干体重的8%—10%,在无法增加透析次数的情况下,为使此类患者避免因液体过多潴留造成心衰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我们在透析过程中为其设定较高的超滤量,这会增加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患者常因低血压不能耐受血液透析,脱水量和生化指标不能达到预期目标,长此以往,影响患者长期存活率。我科对此类患者采用单超结合超滤曲线的透析方案,观察其对透析中低血压的预防,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择均在我院接受常规维持性血液透析超过两年以上患者,在既往血液透析中有1/2血液透析次数中发生症状性低血压需要药物干预治疗的门诊病人6例。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35—65岁,透析时间2—4年,透析频率2次/周,4.5小时/次,每次超滤量4—4.8kg,透析前及透析中不服用降压药。
1.2透析方法:所选病例常规透析治疗16次,共观察96例次。采用单超结合超滤曲线透析方案治疗24次,共观察144例次,两种透析模式自身对照。
1.3透析方案:使用金宝AK—96血液透析机,金宝6LR透析器,血流量240—260ml/分,透析液流量500ml/分,透析液钠浓度140mmol/L,透析液温度36—36.5摄氏度。单超结合超滤曲线透析方案组(A组):前0.5小时设定单纯超滤量1—1.2kg,0.5—2.5小时超滤量为单超后剩余超滤量的55%, 2.5—4.5小时超滤量为单超后剩余超滤量的45%,总超滤量4.3±0.4kg。常规透析组(B组)透析超滤率恒定,总超滤量4.0±0.3kg。
1.4低血压判断标准:血液透析过程中平均动脉压比透析前下降30mmHg(1mmHg=0.133Kpa)或收缩压低于90mmHg,同时伴有头晕、乏力、出汗、恶心、呕吐及胸闷等症状,即可判定为低血压[1]。
2结果
两组透析方案发生低血压的情况:A组与B组比较,低血压的发生率下降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
表1 两种透析方案低血压的发生率
3 讨论
透析相关低血压是血液透析的重要并发症,国外报道血液透析的低血压发生率为20%~30%,国内更有人报道其发生率高达53.7%[2]。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致使病人对透析的不耐受,降低了透析的充分性[3]。透析不充分是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及心包积液的常见原因,也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回归率,与死亡率呈正相关[4]。我科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采用单超结合超滤曲线的透析方案,可以有效地预防低血压的发生。在治疗的最初阶段,选择单超的模式,设定比较高的超滤率;经过半小时后,切换回透析模式。由于在单超阶段,患者的血液渗透压改变较小,甚至是由于血液浓缩而略有提高,加大了组织间隙向血管中补充容量,所以患者能够适应更高的超滤率。单超完成后,整体水负荷下降,患者能更加平稳的完成治疗,单超结束后,透析开始阶段,此时由于患者血浆渗透压改变较小,促进组织间液体向血管内移动,因此,透析早期,即使设置稍大的超滤量(通常,在透析过程中0.5—2.5小时的超滤量为单超后剩余超滤量的55%),透析过程中血容量的损失也不会太大,且能保持循环稳定性。后2小时随着血液中溶质的减少,脱水量也随之降低,而透析中低血压也常在此时发生,所以,调整不同时段的超滤率,能有效降低低血压的发生。此次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单超结合超滤曲线的透析方案组与常规透析组比较,低血压的发生率下降41.3%,见表1。因此,我们认为采用单超结合超滤曲线的透析方案可以有效预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过多致超滤量高引起的低血压。且方法简单易于操作。
参考文献:
[1] 唐长江,赵锁慈,赵辉.低温血液透析联合左卡尼汀改善血透过程低血压的临床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4):573—574.
[2]孙世澜,姚国乾,血液净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1? 368-376.
[3] 陈锐.可调钠透析减少高危人群低血压及失衡综合证的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8):456-466.
[4] 施萍,李正.血液透析中温度与血压关系的探讨.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5, 2(1):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