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讨论综合性护理干预对于小儿腹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阳泉市第二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92例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数字单双号的模式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组)与观察组(综合性护理干预组),每组各46例患儿。结果 通过护理以后,观察组无论是治疗总有效率、出院时间、止吐止泻时间以及退热天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小儿腹泻,在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辅以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升临床的治疗效果,减少患儿的出院时间、止吐止泻时间以及退热天数,对于腹泻患儿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儿腹泻;综合性护理干预;临床疗效
小儿腹泻又可以称为婴幼儿消化不良,其属于儿童群体十分常见的一种症状,属于急性胃肠道的功能性紊乱,临床当中主要体现为呕吐、腹泻等症状。现阶段,小儿腹泻是导致世界各国儿童死亡的重要病症之一,全世界每年大约都有500~1800万的儿童因小儿腹泻死亡。本文主要选取了山西省阳泉市第二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期间治疗的92例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现进行如下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山西省阳泉市第二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期间治疗的92例腹泻患儿。当中男性患儿为53例,女性患儿为39例;年龄范围6个月至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4±1.8)岁;轻度脱水患儿为41例,中度脱水患儿为46例,重度脱水患儿为5例;痢疾杆菌感染患儿为25例,大肠杆菌感染患儿为38例,轮状病毒感染患儿为29例。采用数字单双号的模式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6例。
1.2、护理方法
针对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的护理措施来实施干预,包括补液护理、加强观察、生活护理及出院护理等;针对观察组的患儿,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给予患儿以下的综合性护理干预。
1.2.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尽量去关爱、亲近患儿,通过细致、耐心的交流来获取患儿的信任,从而有效掌握患儿的真实想法与需求,让患儿可以感觉到愉快、安全、满足。除此之外,还应当做好患儿家属的宣教工作,详细讲解病情的发生、治疗以及转归,使得家属能够清楚小儿腹泻的相关知识,能够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
1.2.2、饮食护理。治疗的过程中,患儿腹泻症状没有治愈的阶段,必须要停止食用一些辅助类的食物,护理人员必须要积极帮助患儿调整饮食,必须要多喝水;待到患儿症状有所缓解之后,大便能够成形之后,再增加一定量的辅食,一直到患儿能够进行正常的饮食;护理人员必须要高度重视患儿出现反复腹泻的状况,并且还要针对患儿实施营养与水分的补充,由于患儿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脱水症状,要想保障患儿的身体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支持,应当选用富含丰富应的流体食物;可以暂时不给予患儿蔬菜与水果,等到腹泻症状有所缓解之后再进行适量添加。
1.2.3、发热护理。发热是小儿腹泻中常见的症状之一,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密切注视患儿提问的变化情况,如果患儿出现提问偏高的情况,必须要采取对应的策略来进行退热处理。针对中低热患儿,通常采用单纯的物理降温即可;针对高热或者持续发热不退的患儿,应当采取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共同进行的方法。
1.2.4、臀部护理。由于腹泻会导致患儿的排便次数骤增,而排便次数的骤增则会导致患儿臀部皮肤受到刺激。所以,当患儿排泄完之后,护理人员应当运用温水来清洗患儿的臀部,同时要擦干水渍,针对需要使用尿布的患儿应当选用比较柔软的一次性尿布。部分患儿臀部局部区域发红,应用采用40%的氧化锌油或者5% 鞣酸软膏进行涂抹,从而促进该区域的血液循环[1]。
1.2.5、健康宣教。护理人员要主动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力度,通过健康宣教告知家长关于小儿腹泻的有关知识与注意事项,要指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去培养患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要注意针对各种餐具进行消毒处理等,从而有效防止肠道感染的情况[2]。此外,还应当指导家长进行合理的喂养,饮食中所添加的辅食必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抗生素切忌不能滥用。
1.3、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大便形状状、镜检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大便形状有所缓解,镜检正常;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无好转,大便仍稀水样,镜检正常或有脂肪球。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通过治疗与护理以后,对照组治愈21例,好转13例,无效12例,总效率为73.91%(34/46);观察组治愈27例,好转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9.13%(41/46)。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儿主要观察指标比较。通过治疗与护理以后,观察组患儿的出院时间、止吐止泻时间以及退热天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各项观察指标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依照病因,小儿腹泻主要可以包含感染与非感染这两类,其属于一种多病原、多因素所共同引发的一种以腹泻为主的临床综合症状。一岁以下的婴幼儿是该病的高发群体。小儿腹泻在我国的发病率已经成为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二大疾病,倘若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非常容易导致患儿死亡[3]。
因为儿童自身的消化系统发育不够完善,消化系统中分泌的消化酶相对较少,再加上儿童自身的防御能力相对不足,非常容易出现腹泻的症状。小儿腹泻在临床当中主要表现为呕吐、发泄、大便次数明显增多、大便呈现稀水样、伴随发热等症状。针对小儿腹泻,现阶段并没有特效治疗策略,主要治疗方案都在于对症治疗,通过保持酸碱平衡与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的情况来进行治疗。除了给予临床治疗措施之外,辅以对应的综合性护理干预对于患儿的预后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护理人员主要向患儿及其家长宣教腹泻的相关知识,防止生活中滥用药物的情况,导致患儿肠道菌群失调。腹泻康复阶段要注重饮食的合理性,同时要帮助患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帮助患儿加强营养支持与体育锻炼,提升患儿的身体素质[4]。
本组研究数据当中,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的研究组患儿,其各种临床症状均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了显著的改善,治疗总有效率、出院时间、止泻止吐时间以及退热天数均明显优于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的对照组患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综合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小儿腹泻的临床治疗效果,可以有效缩短患儿的病程,对于提升腹泻患儿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潘彩.小儿腹泻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指导[J].中国实用医药.2012(12):301-302
[2] 陈燕.综合护理对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1(22):168-169
[3] 惠燕霞,余艳芳,黄学芹.小儿腹泻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11):347-348
[4] 张素华,谢新曲,张燕玲,钟苑春.社区护理干预在预防婴幼儿秋季腹泻的作用评价[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7):256-257
关键词:小儿腹泻;综合性护理干预;临床疗效
小儿腹泻又可以称为婴幼儿消化不良,其属于儿童群体十分常见的一种症状,属于急性胃肠道的功能性紊乱,临床当中主要体现为呕吐、腹泻等症状。现阶段,小儿腹泻是导致世界各国儿童死亡的重要病症之一,全世界每年大约都有500~1800万的儿童因小儿腹泻死亡。本文主要选取了山西省阳泉市第二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期间治疗的92例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现进行如下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山西省阳泉市第二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期间治疗的92例腹泻患儿。当中男性患儿为53例,女性患儿为39例;年龄范围6个月至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4±1.8)岁;轻度脱水患儿为41例,中度脱水患儿为46例,重度脱水患儿为5例;痢疾杆菌感染患儿为25例,大肠杆菌感染患儿为38例,轮状病毒感染患儿为29例。采用数字单双号的模式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6例。
1.2、护理方法
针对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的护理措施来实施干预,包括补液护理、加强观察、生活护理及出院护理等;针对观察组的患儿,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给予患儿以下的综合性护理干预。
1.2.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尽量去关爱、亲近患儿,通过细致、耐心的交流来获取患儿的信任,从而有效掌握患儿的真实想法与需求,让患儿可以感觉到愉快、安全、满足。除此之外,还应当做好患儿家属的宣教工作,详细讲解病情的发生、治疗以及转归,使得家属能够清楚小儿腹泻的相关知识,能够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
1.2.2、饮食护理。治疗的过程中,患儿腹泻症状没有治愈的阶段,必须要停止食用一些辅助类的食物,护理人员必须要积极帮助患儿调整饮食,必须要多喝水;待到患儿症状有所缓解之后,大便能够成形之后,再增加一定量的辅食,一直到患儿能够进行正常的饮食;护理人员必须要高度重视患儿出现反复腹泻的状况,并且还要针对患儿实施营养与水分的补充,由于患儿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脱水症状,要想保障患儿的身体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支持,应当选用富含丰富应的流体食物;可以暂时不给予患儿蔬菜与水果,等到腹泻症状有所缓解之后再进行适量添加。
1.2.3、发热护理。发热是小儿腹泻中常见的症状之一,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密切注视患儿提问的变化情况,如果患儿出现提问偏高的情况,必须要采取对应的策略来进行退热处理。针对中低热患儿,通常采用单纯的物理降温即可;针对高热或者持续发热不退的患儿,应当采取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共同进行的方法。
1.2.4、臀部护理。由于腹泻会导致患儿的排便次数骤增,而排便次数的骤增则会导致患儿臀部皮肤受到刺激。所以,当患儿排泄完之后,护理人员应当运用温水来清洗患儿的臀部,同时要擦干水渍,针对需要使用尿布的患儿应当选用比较柔软的一次性尿布。部分患儿臀部局部区域发红,应用采用40%的氧化锌油或者5% 鞣酸软膏进行涂抹,从而促进该区域的血液循环[1]。
1.2.5、健康宣教。护理人员要主动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力度,通过健康宣教告知家长关于小儿腹泻的有关知识与注意事项,要指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去培养患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要注意针对各种餐具进行消毒处理等,从而有效防止肠道感染的情况[2]。此外,还应当指导家长进行合理的喂养,饮食中所添加的辅食必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抗生素切忌不能滥用。
1.3、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大便形状状、镜检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大便形状有所缓解,镜检正常;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无好转,大便仍稀水样,镜检正常或有脂肪球。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通过治疗与护理以后,对照组治愈21例,好转13例,无效12例,总效率为73.91%(34/46);观察组治愈27例,好转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9.13%(41/46)。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儿主要观察指标比较。通过治疗与护理以后,观察组患儿的出院时间、止吐止泻时间以及退热天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各项观察指标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依照病因,小儿腹泻主要可以包含感染与非感染这两类,其属于一种多病原、多因素所共同引发的一种以腹泻为主的临床综合症状。一岁以下的婴幼儿是该病的高发群体。小儿腹泻在我国的发病率已经成为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二大疾病,倘若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非常容易导致患儿死亡[3]。
因为儿童自身的消化系统发育不够完善,消化系统中分泌的消化酶相对较少,再加上儿童自身的防御能力相对不足,非常容易出现腹泻的症状。小儿腹泻在临床当中主要表现为呕吐、发泄、大便次数明显增多、大便呈现稀水样、伴随发热等症状。针对小儿腹泻,现阶段并没有特效治疗策略,主要治疗方案都在于对症治疗,通过保持酸碱平衡与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的情况来进行治疗。除了给予临床治疗措施之外,辅以对应的综合性护理干预对于患儿的预后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护理人员主要向患儿及其家长宣教腹泻的相关知识,防止生活中滥用药物的情况,导致患儿肠道菌群失调。腹泻康复阶段要注重饮食的合理性,同时要帮助患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帮助患儿加强营养支持与体育锻炼,提升患儿的身体素质[4]。
本组研究数据当中,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的研究组患儿,其各种临床症状均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了显著的改善,治疗总有效率、出院时间、止泻止吐时间以及退热天数均明显优于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的对照组患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综合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小儿腹泻的临床治疗效果,可以有效缩短患儿的病程,对于提升腹泻患儿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潘彩.小儿腹泻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指导[J].中国实用医药.2012(12):301-302
[2] 陈燕.综合护理对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1(22):168-169
[3] 惠燕霞,余艳芳,黄学芹.小儿腹泻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11):347-348
[4] 张素华,谢新曲,张燕玲,钟苑春.社区护理干预在预防婴幼儿秋季腹泻的作用评价[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7):25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