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雅四方,鸣远遗韵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cy_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砂银河,群星璀璨。在紫砂艺术几百年的发展史上,一代代紫砂艺人前赴后继,奉献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赋予了紫砂无限的艺术魅力,使之成为举世闻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细数从明至今历代紫砂艺人,有名者层出不穷,默默无闻者更是不计其数;正是他们的努力推动了紫砂事业的发展。
  清代是紫砂艺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名手不绝如缕。如惠孟臣、陈鸣远、陈曼生、杨彭年、邵大亨等,这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也是紫砂艺术的一座座丰碑。清初的陈鸣远就是其中一位壶名卓著的名手。他出自紫砂世家,所制数十种茶器雅玩无不精美绝伦。他开一代壶体上镌刻诗词之风,款识铭章并用,典雅雍容,有盛唐遗风。其作品名重海内,一时“海外竞求鸣远碟”,对紫砂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鸣远四方壶”是一款尤为经典的方型器,它同样也是陈鸣远的代表作。自古以来,很多艺人都模仿过它。他们通过复制经典来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创作能力,以及表达出对经典的推崇和喜爱。
  现要阐述的这把“鸣远四方壶”(见图1)虽是今人作品,但它的结构恰到好处,令人信服地展现出不逊于经典造型的形式美。此壶特意选用了收缩率较高因而成型难度极高的朱泥,来彰显红润古雅的韵味,更将这一壶型的精髓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该壶由全手工制作成型,主体及细节都遵循四方器型的法度,无不方中有圆、圆中有方。方正的壶身圆润挺括;腹呈方鼓状,颈短;四方口盖上下相嵌,严丝合缝;鼓盖高挑;盖中钮圆中寓方,小巧精致,端居壶顶,不卑不亢;壶底四钉足稳稳托住壶身,也稍抬壶体重心;把、嘴舒展流畅,落落大方,前后呼应。全壶在造型上与传统的“传炉壶”近似,又在继承中发展,刚柔相济,像一位气韵潇洒的雅士,古朴儒雅、格调不俗。
  该壶在造型上十分强调方型器与线条艺术的充分融合,整体上流露出一种精致工整的造型美以及简洁流畅的线条美。通身超然洒脱、祥和浑厚,实用观赏俱佳。方型器作为紫砂壶中的一大造型,往往以直线为主,曲线为辅。它的身、口、盖、钮、把、嘴往往讲究对称。不仅如此,还讲究方中寓圆、方中有变、刚柔相称。这把“鸣远四方壶”充分体现出了四方器型的特征,每一个细节都带有四方。不仅如此,充满艺术感的线条使原本棱廓分明的直角变为缓和且富于变化的弧形,方中寓圆且挺括平正,给人一种干净利落明快挺秀的感觉,体现出艺术的严谨和创意。
  这把“鸣远四方壶”在讲究造型结构的同时,其对于泥料的选择也独具一格。选用朱泥无疑带来了极高的成型难度,这是因为朱泥本是一种收缩率极高的泥料,故多用于制作珠圆玉润的小品壶;而制作方壶在成型上就要面临巨大的挑战。但是,正因为选用了朱泥,整把壶烧成后呈现出了一种醇厚典雅的色泽,仿佛浸染了时间的蹉跎,蹚过了岁月的长河,追慕古人遗韵,令人心驰神往。
  纵观“鸣远四方壶”,其造型古朴高雅,其色泽红润古雅,整把壶被赋予了浓郁的文人气息,工艺水平不俗,传承了陈氏遗风。紫砂壶艺薪火相传,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艺术门类。作为当代紫砂人,我们肩负着承前启后的时代重任。我们应充分学习和总结前人的聪明才智,发挥创造力,延续紫砂文化和艺术的精髓,使紫砂壶艺能持久产生足以激荡心灵的震撼。
其他文献
如何做好一把紫砂壶?这是自古以来紫砂艺人都免不了要思考的问题。明初废团茶兴散茶,饮茶风俗的改变直接推动了紫砂作为茶器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紫砂不再是单纯的茶器,同时也兼具了艺术欣赏价值。当代紫砂艺术溯其本源,一路有过高峰,有过低谷,但其工艺与文化却始终不绝如缕,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这离不开代代紫砂艺人的坚持,也离不开紫砂文化的兼收并蓄、尊重传统的特点。  紫砂艺人都是从模仿开始学习制作紫砂壶,紫
期刊
有人说,艺术源于生活,而生活成就了艺术。确然,生活在一个宽广的世界中,种种历史文化、人文情怀都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所在。紫砂艺术自其发展伊始,历尽社会的变迁、文化的提升、潮流导向的转变,却自始至终为世人所青睐。其中,最大的缘由便是紫砂艺术总能紧跟时代的脉搏,在现实中寻求创新的灵感。一把紫砂壶的诞生总是可以探究其内涵和情怀,不论是寄情于自然山水,抑或是抒发满腔爱国情怀,紫砂泥在灼灼的火焰中饱含深情。紫砂
期刊
江南初夏烟雨苍茫,每到这时节,宜兴南山的万亩竹林风姿婆娑、随波摇曳。对于随处用心的紫砂创作者而言,竹自然成了一种无尽的向往,一种创作素材。匠人融情于景,选用上等泥料,辅以巧思精工,“竹林七贤组壶”(见图1)便由此诞生了。以外在的强劲视觉冲击力和艺术震撼力,表明竹和壶“佳偶天成”,又用作品内在的精、气、神、韵,深情诉说魏晋的人文故事,寻找一种悠远的情怀。  1 “竹林七贤组壶”的造型  一抔土、一张
期刊
摘 要 “卧虎提梁壶”充分借鉴了传统虎文化,外观形态上很好显示出赫赫虎威;内在气质也不俗,酝酿出了形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境界,气韵生动,溢于器表。  关键词 卧虎提梁壶;祥瑞题材; 造型;生动气韵  自然界中的虎是传统文化中一种吉祥的象征,也是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的创作题材。这把“卧虎提梁壶”(见图1)在造型设计中融入了传统文化中的虎形象,展现出威风凛凛、豪迈雄健的虎威,吉祥的寓意溢于器表,呈现出某种
期刊
摘 要 中国人性格像茶壶,心中装载着世界,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强调和睦友好。紫砂壶蕴含着和谐与平静,实际上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准绳,这与中国人的性格极为契合。本文以“和谐壶”为例,探析其所蕴含的中国人的中庸性格。  关键词 和谐壶;紫砂;性格  在社会生活中,中国人主张有秩序、相携相依、多些友谊与理解。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主张天人合一、五行协调,向大自然索取,但不能无休无尽,破坏平衡。清代茶人陈鸣远
期刊
摘 要 在紫砂壶的艺术世界里,壶与人一起经历人生风雨,一起体会世态炎凉,一起体验生命磅礴。一把历经岁月洗礼的紫砂壶,能够让人懂得静观、学会沉思,从而彻悟生命的智慧: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本文拟探析“大漠知秋套壶”的独特寓意。  关键词 大漠知秋套壶;紫砂;寓意  宜兴紫砂壶历经数百年发展,形制上千姿百态,变化万千,既是历代艺人师法造化所得,又汲取了其它种类陶器的艺术特点,经长期的艰苦实践
期刊
紫砂艺术薪火相传至今,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品位与精湛的工艺技法而成为独树一帜的艺术瑰宝,在我国工艺史上享有重要地位。紫砂壶的发展与历代制壶艺人的不懈创新息息相关,他们通过与自然以及生活对话,发掘素材和灵感,向世人展示不朽的紫砂文化,深受大众认可。  紫砂壶广义上的艺术形象既包含了器物具体的外在特征,同时也涉及其内在的精神寄托。可以说,内外兼修、形神俱佳,既是衡量一把壶优秀与否的标准,也是制壶艺人潜心追
期刊
紫砂壶是时代发展的艺术产物,并通过历代壶人与文人的共同努力,使之富于情感,集聚人文现象。艺人通过变化丰富的造型、寓意深刻的书画镌刻等,表达对精神世界的直观追求,以及对时代元素的独特倾诉,使紫砂艺术升华为一门内涵丰满的紫砂文化,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笔者设计制作的紫砂“保钓壶”(见图1)以民族情感为基调,以时代元素作背景。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世界华人保钓联盟成员,本人鉴于日
期刊
宜兴紫砂壶自北宋以来,一直深受世人的钟爱,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与诗、书、画等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或在作品中融入自然元素,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较好地迎合了人们的审美心理,成为了举世公认的陶瓷艺术瑰宝。  紫砂壶的创作讲究内外兼修、形神俱佳,尤其是随着壶艺人品味的不断提升,其文化内涵日益得到大家的重视,具体而言,便是其体现和运用各种文化元素。自古以来,包括时大彬、陈鸣远、陈鸿寿、顾景舟等在内的众多
期刊
紫砂壶中国特有,是集诗词、绘画、雕刻、手工制作等艺术形式于一体的陶工艺品。它始于北宋,盛于明清,更在当代达到了紫砂史上绝无仅有的空前繁盛,名人辈出,佳作频现,工艺及造型水平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  在紫砂壶的漫长发展史上,它的卓越功能一直深受世人好评,用紫砂壶泡茶茶香浓郁、隔夜不馊,真正将饮茶的功效和趣味体现了出来,即使在以茶为“国饮”的中国,紫砂壶亦是当之无愧的饮茶圣器。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