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南初夏烟雨苍茫,每到这时节,宜兴南山的万亩竹林风姿婆娑、随波摇曳。对于随处用心的紫砂创作者而言,竹自然成了一种无尽的向往,一种创作素材。匠人融情于景,选用上等泥料,辅以巧思精工,“竹林七贤组壶”(见图1)便由此诞生了。以外在的强劲视觉冲击力和艺术震撼力,表明竹和壶“佳偶天成”,又用作品内在的精、气、神、韵,深情诉说魏晋的人文故事,寻找一种悠远的情怀。
1 “竹林七贤组壶”的造型
一抔土、一张凳、一组壶。使用原矿泥料进行手工制作,一丝不苟的专注是必不可少的。尽管创作者精巧构思,赋予了七把壶迥异的性情与风格,但其泥色细腻、色泽流畅、古朴典雅的共性也一览无余。一组壶因其饱满的壶身、端庄的品相、稳重的姿态,散发出无限的魅力。恰到好处的线条,栩栩如生的形态,又平添几分高风亮节;壶嘴大气,不仅出水流畅,也与竹枝状把相映成趣,竹节器宇轩昂,不拖沓、不繁杂、不虚浮,既苍健古遒又飘逸潇洒。
紫砂自古就有“方匪一式,圆不一相”之说,七把壶乍看形似,其实不然。壶身远观皆似圆,近观则高矮胖瘦形态各异,而又典雅娟秀。壶底或圈足或平足,与各自身、盖比例协调、经久耐看。其无论从气势还是工艺来看,都不失为一组器型优美的作品。
2 “竹林七贤组壶”的主题意境
追溯宜兴陶瓷的源头,那是虔诚的怀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世称“竹林七贤”,在竹林纵酒高歌,恣意欢畅,煮茶赏文,身披那个时代的精神光芒,一直受到人们推重。借创作者的独运匠心,七贤仿佛近在眼前,手捧茶壶缓缓而行。如今,“竹林七贤”终于化为紫砂壶上的艺术形象,势必受到瞩目和青睐。
七壶虽形态各异,然无需刻意对号入座。七贤崇尚自然,故不拘礼法;好玄学,常流连于不可思议境界。七壶组合用心良苦,莫不在此。我们很容易就能想象出七贤在竹林中欢宴、游玩、相会的场景。组壶情趣盎然,不单在于个体的放荡不羁,更在于彼此间的深厚友情。其文化底蕴深厚,提升了组壶的境界。
七壶与七贤珠联璧合,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组壶的朱红色泽古朴典雅,竹的君子之风喷薄而出。紫砂壶以“竹林七贤”为题材,体现了雅流高士的趣味,也很好地表现了紫砂壶的艺术价值。
3 结 语
要在紫砂这门独特的艺术上有所成就,必须付出大量真实的努力,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竹林七贤组壶”即是如此,质朴厚实,有不急不躁的自在风度。创作者巧思汇聚,在作品中注入了不凡的灵魂,赋予了其生命和韵味。组壶造型优雅飘逸,做工精巧细致,尤其是竹与雅士两种风骨交相辉映,无疑是一大亮点。创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应受前人所设藩篱制约,更应超越前人,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展示自身个性,诠释宜兴紫砂的魅力和神韵。
1 “竹林七贤组壶”的造型
一抔土、一张凳、一组壶。使用原矿泥料进行手工制作,一丝不苟的专注是必不可少的。尽管创作者精巧构思,赋予了七把壶迥异的性情与风格,但其泥色细腻、色泽流畅、古朴典雅的共性也一览无余。一组壶因其饱满的壶身、端庄的品相、稳重的姿态,散发出无限的魅力。恰到好处的线条,栩栩如生的形态,又平添几分高风亮节;壶嘴大气,不仅出水流畅,也与竹枝状把相映成趣,竹节器宇轩昂,不拖沓、不繁杂、不虚浮,既苍健古遒又飘逸潇洒。
紫砂自古就有“方匪一式,圆不一相”之说,七把壶乍看形似,其实不然。壶身远观皆似圆,近观则高矮胖瘦形态各异,而又典雅娟秀。壶底或圈足或平足,与各自身、盖比例协调、经久耐看。其无论从气势还是工艺来看,都不失为一组器型优美的作品。
2 “竹林七贤组壶”的主题意境
追溯宜兴陶瓷的源头,那是虔诚的怀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世称“竹林七贤”,在竹林纵酒高歌,恣意欢畅,煮茶赏文,身披那个时代的精神光芒,一直受到人们推重。借创作者的独运匠心,七贤仿佛近在眼前,手捧茶壶缓缓而行。如今,“竹林七贤”终于化为紫砂壶上的艺术形象,势必受到瞩目和青睐。
七壶虽形态各异,然无需刻意对号入座。七贤崇尚自然,故不拘礼法;好玄学,常流连于不可思议境界。七壶组合用心良苦,莫不在此。我们很容易就能想象出七贤在竹林中欢宴、游玩、相会的场景。组壶情趣盎然,不单在于个体的放荡不羁,更在于彼此间的深厚友情。其文化底蕴深厚,提升了组壶的境界。
七壶与七贤珠联璧合,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组壶的朱红色泽古朴典雅,竹的君子之风喷薄而出。紫砂壶以“竹林七贤”为题材,体现了雅流高士的趣味,也很好地表现了紫砂壶的艺术价值。
3 结 语
要在紫砂这门独特的艺术上有所成就,必须付出大量真实的努力,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竹林七贤组壶”即是如此,质朴厚实,有不急不躁的自在风度。创作者巧思汇聚,在作品中注入了不凡的灵魂,赋予了其生命和韵味。组壶造型优雅飘逸,做工精巧细致,尤其是竹与雅士两种风骨交相辉映,无疑是一大亮点。创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应受前人所设藩篱制约,更应超越前人,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展示自身个性,诠释宜兴紫砂的魅力和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