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串引,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

来源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ang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肖邦故园》是波兰著名作家雅-伊瓦什凯维奇的经典作品。作者以极为精巧的构思,将肖邦故园、肖邦其人、肖邦音乐融合起来描写,表达了对肖邦及其音乐、人格、精神的赞美之情。文章篇幅较长,语言又含蓄蕴藉,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经过反复思考、研究,确定了一个比较科学的教学流程。现将该流程和设计意图阐述如下。
  一、投影故园外景,感受故园之美
  这是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肖邦故园的景物之美,激发其对肖邦故园的向往之情,为其兴味盎然地走进文本打下基础。同时,投影中的景物之美又与文中对肖邦故园四季美景的描写相照应,加深了学生对肖邦故园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二、投影“肖邦简介”,诵读了解其人
  之所以要简介肖邦,是因为学生虽然都知道肖邦是著名音乐家,但是对于他的生平、遭遇等可能知道得并不详细。通过简介,能让学生对肖邦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同时,也为学生理解文中肖邦创作的背景、音乐的成就和爱国情感等作了铺垫。
  三、整体感知全文,理清全文脉络
  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题目叫“肖邦故园”,那么围绕“肖邦故园”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自由举手回答,没有答全或答错的地方,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最后,形成了这样的答案:
  1.(第1-2段)肖邦故园的历史、意义。(故园因人而存传)
  2.(第3段)肖邦故园的特点和肖邦音乐的成就。(人因音乐而不朽)
  3.(第4-12段)肖邦故园对肖邦音乐的影响。(音乐因故园而丰厚)
  4.(第13-19段)肖邦故园及其音乐对人民、国家精神的影响。(音乐因精神而动人)
  5.(第20-27段)对肖邦故园四季景色的赞美,表达对肖邦的无比崇敬。(音乐、人、精神永存)
  首先讨论这个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理清全文的行文脉络,把握总体内容。这是理解、分析文本的前提和基础。因为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内容丰富,如果不先对全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清晰的把握,那么接下去分析文本重点、难点等就失去了凭借和基础。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我对本文的脉络层次的理解和教学参考书的理解略有不同。教参上认为本文分为五部分,即:第一部分(第1-2段),对肖邦故居的历史回顾。第二部分(第3-8段),阐述肖邦故居的环境与艺术家创作的密切联系。第三部分(第9-12段),满含深情地写了肖邦对这片故土的热爱。第四部分(第13-19段),写肖邦故居的现状,人们从这座小屋以及肖邦音乐中所获得的精神力量。第五部分(第20-27段),描写了肖邦故园春、夏、秋、冬四季美景,并把它们与肖邦的音乐融合在一起。
  而我认为第3段并非写的是肖邦故园和肖邦创作的关系。这一段共两句话,第一句写的是简陋的肖邦故园却诞生了天才的肖邦,第二句话赞美了肖邦创作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这样写,是为下文的第4段作铺垫的,即为什么简陋的“侧屋”里会诞生出音乐天才呢?为什么肖邦音乐会有如此之高的地位?这就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第4-8段对“故园环境对音乐创作的影响”的描写。
  至于第9-12段,就更不能单独成为一部分了。因为这四段与第4-8段衔接得非常紧密。第4-8段是写肖邦故园的环境对肖邦音乐的影响,第9-12段则是写虽然肖邦在故园生活时间很短,但他的音乐创作仍然与故园联系密切。这四个段落与上文的第4-8段一脉相承,都是为了说明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有着无法割舍的紧密联系,正是故园的环境形成了肖邦独特的创作内容和音乐风格。
  我的这种理解也得到了多数听课老师的认可。课后,有听课老师跟我交流,认为我的这种理解更尊重文本的实际,也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在概括了每一部分内容大意之后,我又用最简洁的语言进行了提炼,如“故园因人而存传”“人因音乐而不朽”“音乐因故园而丰厚”“音乐因精神而动人”“音乐、人、精神永存”,这样使每一部分的内容更加鲜明突出,更有利于学生对每一部分核心内容的把握和理解。
  在理顺脉络层次之后,我又对全文的内容作了简单总结:本文的题目叫肖邦故园,切入点也是肖邦故园,但纵观全文,却是将故园、肖邦、音乐融为一体,通过对故园的描写,歌颂了肖邦音乐的巨大成就,歌颂了肖邦对人民、国家精神上的巨大影响,表达了对肖邦的无限怀念、崇敬之情。
  这样就使学生对文本的全貌了然于心,对文本的写作思路、表达主旨有一个清晰的把握。
  四、紧扣学生疑问,突破重点难点
  由于本次教学展评活动的研讨主题是“以学定教,学教相长”,即要向所有的听课者展示这样的理念: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要把学生的“学”作为课堂教学考虑的首要因素,把澄清学生疑问、帮助学生学习、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放在课堂教学的关键位置。为了落实这样的思想,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文本,要求每位学生写出对本文两至三处不理解的地方。然后对学生的疑问进行了综合整理,决定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来突破全文的重点难点。
  1.文中有两处描写肖邦故园四季景色的语段,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有近2/3的学生提问,无疑是疑问的焦点。)
  这两段景物描写分别是第7段和第21-27段。
  (1)首先,提一名学生朗读第7段,并组织所有学生讨论本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通过研讨,学生很快便能找出表明作用的语句,即为了说明“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
  答案到此虽然明了,但并不能就此结束。因为这两句都是文中意蕴非常丰富的语句,必须利用师生的深层对话来引导所有学生深入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所以,我接着追问:这句话是一种理论性的阐述,你能不能举一个例子来证明创作与环境的关系?
  这时有学生想到了莫言。莫言出生于山东高密农村,那是一个原始、淳朴的地方,高密盛产红高粱,于是以此为原型,莫言创作了《红高粱家族》,展示了我国偏僻农村那种原始的野性的淳朴之美。   我又追问:为什么“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
  这句话深奥难懂,一开始两名学生都答偏了。于是我引导学生紧扣这句话,从原文中来寻找答案。学生终于从第8段中找到答案,“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是指肖邦音乐的特点是一种“蔚蓝的色调”,即“幽远而深邃、宁静而安详”;而“这片土地的景色”的特点也是这样,是“朴素、淡雅,持久、深沉”,自然景物的特点和音乐的特点如出一辙,一脉相承。这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自然景物特点的认识,我继续追问:
  第7段中四季景物的美显然是绚丽多姿的,如“春天淡紫,夏天青翠,秋天金黄,冬天洁白”,为什么作者却说是“朴素、淡雅,持久、深沉”的?
  这也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一开始学生回答得不着边际,于是我启发学生:从每一个季节来看,春天只有淡紫色,夏天都是青翠色,秋天满野金黄,冬天一片洁白……于是,有学生很快就反应过来:从单个的季节看,景物一点点也不“招摇”,这些颜色都是这个季节最普通、最常见的色彩,所以是“朴素而淡雅”的;而这些色彩四季轮回,生生不息,具有无尽的生命力,所以,它又是“持久而深沉”的。
  (2)接下去,我组织学生讨论第21-24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我提示学生,仍然紧扣文本寻找答案。这次,学生很快就从第20段找到了答案:“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栽培,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我引导学生紧紧扣住“般配”这个词来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花园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一方面说明肖邦音乐成就极高,另一方面说明花园的美是用来配合、展现音乐的美的;写花园的美,就是写肖邦音乐的美。这样学生就能顿悟:写四季景物的美,目的是赞美肖邦音乐的美。
  为了帮助学生具体理解第21-24段是如何来表现肖邦音乐之美的,我提名学生诵读第21-24段,并要求全体学生思考:四个季节的景物的主要特点各是什么?(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它们采用了哪些共同的修辞手法?这样的手法好在哪里?
  四季景物的特点是很好概括的,即春天“温柔轻盈”,夏天“悠扬清丽”,秋天“忧伤深沉”,冬天“静寂悠长”。而之所以要让学生知道四个段落采用的共同修辞手法,是因为这几段运用了11处比喻和多处通感,而比喻又大多是将景物比作肖邦的音乐,这样分析,能使学生更形象地感知这几段的描写确实是展现“花园的景物也想与肖邦音乐般配”的。
  当然,这样设计问题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引出下面一个疑问,就是这四季景物中,作者说“这里最美的是冬天”,这句话学生很容易一读而过,但如果仔细咀嚼,颇令人费解:冬天“既没有马,没有雪橇,也没有狐裘,更没有裹着狐裘的美女。没有母亲,没有姐妹”,为什么“最美”呢?而且,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就牵扯到了学生提问居第二位的问题,于是我组织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
  2.四季景色描写中,作者为什么认为冬天最美?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到是和肖邦在一起“促膝谈心”?
  讨论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先连读了六个“没有”,接着问:六个“没有”,突出了什么?学生立即明白,是为了突出“只有无边的静寂”“只有他还在这里”“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所以六个“没有”是为了突出四个“只有”的。这样,学生就能明白,冬天最美,并不是美在景物上,而是美在“能和肖邦在一起”“能欣赏肖邦的音乐并和肖邦促膝谈心”。这样就自然地过渡到了“为什么会感觉到是和肖邦在一起‘促膝谈心’”的讨论中。
  这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问题。我启发学生:听到肖邦音乐,会给人带来什么?于是学生便会回到前文寻找答案,便能总结出这样的理解:来到肖邦故园听音乐,能展示给“人们无限美好的世界”,带给人们“莫大的精神享受”和“甜蜜的回忆”,获得和敌人斗争的勇气和信心。透过音乐这个媒介,人们觉得是在和肖邦促膝谈心。
  为了继续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个难点,我又用投影展示了两个材料,一个是文中的一段对话:
  德居斯太因侯爵对肖邦说过:“我听着您的音乐,总感到是在同您促膝谈心,甚至,似乎是跟一个比您本人更好的人在一起,至少是,我接触到了您身上那点最美好的东西。”
  当然,顺带讨论一下“最美好的东西”指什么。(精神享受;对敌斗争的信心,对波兰不会亡的信心;等等。)
  一个是友人对肖邦音乐的评价——
  德国诗人海涅如此评价肖邦的音乐:“他在钢琴前坐下来的时候,我觉得仿佛是一个从我出生地来的同乡正在告诉我当我不在的时候曾经发生的最奇怪的事情。有时我很想问他:“家里的那些玫瑰花还在热情地盛开吗?那些树还在月光下唱得那么美吗?”
  两段素材的展示,能让学生更形象地明白:聆听肖邦的音乐,真的就好像是在和肖邦促膝谈心。这时我再次对投影上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
  其他三季,美在景色上;而冬天最美,美在能和肖邦在一起,美在对音乐的欣赏上,美在人的精神的享受、灵魂的滋养、心灵的激励上。
  五、走向文本深处,理解丰富意蕴
  讨论到这里,基本上比较详细地完成了对全文重难点的分析。为了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的能力,我又引导学生向文本更深处漫溯,要求学生思考:四季景色的描写中,能不能读出更深的内蕴?
  这显然是一个非常难的题目。学生纷纷思考不语。于是我启发学生:这几段是描写肖邦故园的四季景色的,描写肖邦故园,其实就是描写肖邦音乐,也是描写肖邦本人的。既然如此,春夏秋冬,一个轮回,这跟肖邦有没有关系?
  于是,立即就有一个学生发表意见:描写故园四季的风景,也就是描写肖邦一生全部生命的风景。四季就是肖邦一生的象征:春天,是多么的温柔、轻盈,展示出了肖邦卓越的才华;夏天,是肖邦创作的黄金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极高成绩;秋天,本应是最美的收获的季节,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肖邦疾病缠身,客死他乡,英年早逝,这实在是最令人伤感的事情,那沙沙的落叶声,仿佛就是我们对肖邦无限的怀念、无限的追思;生命的冬天,肖邦不在了,一切归于沉寂,但肖邦又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在一起促膝谈心——他带给我们美好的回忆,带给我们精神的享受,带给我们信心的激励。
  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伽达默尔就说过,文本是一个“召唤性结构”,等待着读者去建构、填充。对于这个问题,不要求学生得出统一的见解,只要其说出自身的体会即可,即使其没有体会或不同意这个理解,也是可以的。教学中一定要切记,切不可为了个性而个性,对文本不能作无中生有或者牵强附会的阐释、生发。
  六、诵读写景段落,回顾总结全文
  带着对第21-27段的个性化理解,我要求让学生齐读这几个段落。待学生读完之后,对全文再次进行总结:让我们一起看投影,再次来瞻仰肖邦故园。肖邦故园的确很美,这种美不仅仅表现在景色的美,更表现在肖邦的音乐之美,表现在肖邦的精神之美。德国著名音乐家舒曼有一句评价肖邦的话说:脱帽吧,先生们!这里是一位天才。让我们也一起献上我们对肖邦由衷的敬意!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是不争的事实,原因涉及方方面面,其深层次原因是许多教师还未走出“教师本位”“教材本位”的桎梏,教学心中有案,心中有文,唯独心中少了学生。课堂教学有效,归根结蒂是对学生有效,对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有效,对学生持续发展终身发展有效。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既是教学技术技能问题,更是理念观念问题,关键是要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预案的设计、课堂教学的实施等各个环节,
【摘 要】当前的课堂教学研究,定点式的研究多,往往只研究教学解读或只研究教学设计,却忽略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一节课从课文解读到课堂实施,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发展过程,中间需要经历不断往复、斟酌优化的过程。如果说教学解读侧重于目标与内容,那么教学设计就是为目标与内容的实现找到最合宜的实施路径,同时要尽可能减少在路径实施过程中对目标、内容所产生的影响与改变。  【关键词】教学解读;教学设计;教学环节
【摘 要】语文教学中是包含着“美育”的,语文的“美育”往往离不开诗歌。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渗透审美意蕴,通过品析诗歌语言的内涵美,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力,体验诗歌诵读的音律美,激发学生认识美、欣赏美、运用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审美意蕴 音律美 语言美 意境美  语文是“美育”的土壤,语文的“美育”往往离不开诗歌。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能为僵硬的世界留下柔情,也能为苍白的心灵注入暖意。
[摘要] 目的 观察精细化和全面护理的实施效果,分析该护理模式在改善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症状中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本院收治的消化道出血患者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每组各70例。常规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精细化和全面护理。比较两组生活质量改善状况、随访1个月、6个月、12个月的再出血率及依从性。 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及依从性明显
【摘 要】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素养是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之一。张家港市第八中学在原有的“四模”(海模、空模、建模、车模)科技体育教育基础上,对校本课程建设做了进一步努力,向“大科技教育”方向发展。本文首先界定了“大科技教育”的概念,接着阐述了这一课程改革举措提出的背景,概述了这一校本课程开发的举措,最后交流了这一校本课程的实施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初中学校;大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
【摘 要】在音乐教学中,要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音乐、从生活中发现美,多艺术、多通道体验美,多形式、生动活泼创造美。本文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策略、教学方法通过具体而生动的案例展现,体现清简、灵动、精致、厚实的苏派教学风格,以期为音乐学习的真正性作一探究与示范。  【关键词】音乐学习;苏派教学;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志码】A
【摘 要】本文以第11届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中的“全等三角形”一课为例,从活动背景介绍、课堂实录及评析以及课后感悟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学习”的原初意义以及“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  【关键词】全等三角形;教学片断;课例评析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3-0125-03  【作者简介】1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培养实用型的技术人才显得尤为重要。物理作为与日常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学科,一再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因此高中物理教学模型的构建至关重要,构建统一的理想模型和解题模型,能够降低教学难度,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模型;力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6-0048-02 
【摘 要】关于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研究文献有很多,但大多数更加关注学习者学习的客观方面,即学习者学习的“客观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强调其“量的测定”。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学习者学习的主观方面,即学习者“主观的”学习效果,也就是学习者对其客观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主观感受方面来分析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并强调其“质的分析”。  【关键词】课堂教学设计;设计的有效性;学习者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
一、转变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1.学校领导层要革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实施以来,社会、学校对音乐教育的认识有了极大的提高,我省教育行政和主管部门花大力气举行多种活动,省艺术展演、省艺术特色学校创建和省艺术专项调研等项目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一部分学校为了自身的荣誉和特色提升了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各级各类学校也都坚持举办艺术节和各类音乐比赛,为学生的业余生活增添亮色;有些学校设立音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