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qdn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硬件设施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已经越来越多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过程直观形象,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优点很多,但也并非完美无缺,那么,我是如何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结合起来,发挥其优势的呢?
  一.回归文本,注重语言品味
  时下的多媒体语文课堂教学,文本都由多媒体演示,重点的段落都在屏幕上显示,学生眼睛盯的是演示屏幕,思维跟着屏幕上的内容变化而变化。一节课下来,很少有机会研读文本,揣摩语言的精妙,在这样的课堂里,教材纯属多余。我们知道语文是人文化、情感性极强的科目,学生只有通过反复地诵读,细细地把玩文本,才可能领略文中的奥妙,体会文章的感情。因此,脱离了文本的多媒体教学,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不可能和艺术大师们的丹青妙笔展开真正的“对话”。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充分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首先,仔细备课,品味语言,吃透文本,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其次,让学生预习,精读课文,找出经典语段,查阅相关资料,提出问题。
  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这篇小说时,我重读《红楼梦》,这样在分析课文时就会很全面并且有自己的观点,不会局限于课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细读课文,课前预习我设计了一个对照表,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描写刻画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主要人物言行举止的句子,仔细体会这些语言的妙处,归纳他们的思想性格,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看法。在课堂上投影87版《红楼梦》的相关内容,这样学生既能够体会到语言的精髓,又能够形神兼备地欣赏人物形象。这样的多媒体语文课不仅给学生美的享受,又能让学生通过文本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立足语文,培养文学想象
  而今的许多语文课成了思想品德课、音乐欣赏课、资料展示课,课堂中充斥着大量的图片、视频、音乐。课堂的表面热闹替代了对文本的阅读,这种不同于传统教学的多媒体展示让我们的学生激动不已,但激动之余,会留下点儿什么呢?
  大家都明白语文教学是教师以情感、人格魅力等去感召学生,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语言、动作、神态,甚至一笑一颦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运用多媒体的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可以自己或别人的理解和想象代替学生的理解和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此,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讲解《祝福》的主题时,除了解析大家都认可的两点:1.揭露“四权”对中国妇女的迫害。2.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我还通过多媒体展示刘心武先生对《祝福》主题的全新理解:人性中对于倾诉的渴望,人性中要求别人接受倾诉的渴望。展示这样的课件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观点,有助于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诉说自己的梦想。
  三.师生对话,架起心灵桥梁
  多媒体走进校园后,不少老师上课时忙于操作多媒体,忽视了学生的存在;而学生则目不转睛地盯着演示屏,忽视了老师的存在,师生之间没有了信息反馈与情感交流。师生对话被花哨的多媒体取代,语文课的情感魅力荡然无存。窦桂梅老师说:“语文脱离了感情,语文就是麻木的、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这样的语文,根本不可能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世界,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铺就一层温暖的纯净的底色。”
  语文老师有责任利用课堂教学把各种情感传递给学生,利用作者的情感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体会、领悟、反思。因此,教师不应该只是多媒体的操纵者,而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调控者。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导语,牵动学生的情,斟酌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的情。强化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每讲过一篇课文,我都让学生写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并且展开交流,我也发表自己的看法,借此机会师生交流。这样既有助于对课文的把握又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其实学生的这些心得,承载着他们成长中的酸甜苦辣。我的只言片语会给学生片刻的心灵安慰,让他们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
  总之,在当今多媒体教学的热潮中,作为教师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熟练掌握并合情合理使用这一技术,以教学效果为准绳,扬长避短,勇于实践,实实在在为学生负责,展示语文课真正的魅力。
  高霞,教师,现居河南太康。
其他文献
俗话说,男人五十还是花,女人五十豆腐渣。网络也调侃:二十岁的女人是樱桃,三十岁的女人是葡萄,四十岁的女人是菠萝,五十岁的女人就是西红柿了;西红柿自以为是水果,其实早就成蔬菜了。这些话,对,也不对。  如果站在世俗人的角度用豆腐渣的眼光来看女人,确实如此。五十岁的女人,黑亮的长发开始枯黄,光洁的额头堆成河床,眼角悄悄地布满渔网,晶莹的皮肤开始灰暗……  但是,杜拉斯的经典名言告诉我们,对女人,应该这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语文教学的“难中之难”。作文教学通常分为引导、习作、批改、评讲四个环节。批改与评讲是作文教学的反馈环节。我认为作文教学效益不高,学生作文水平低下的症结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作文反馈,尤其是对作文评讲环节的轻视、敷衍所致。  作文教学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涉及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等诸多因素。实施起来难度高,难以找到突破口。作文反馈工作量大,费时、费力。
有的学生一谈起作文都为之色变,不是感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倍觉填充之物平淡乏味,难免慨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怎样在作文教学方面开辟出一条阳光之路,不再让老师、学生看见作文就头疼呢?  一、推开窗户教语文,让课堂荡漾着生活的气息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对生活认识肤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给孩子们创设一种情境,让孩子们在情境中学会观察、学会想象。  1.亲近大自然。为此,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我
很多写作能力欠佳的学生,阅读能力往往也亟待提高。这主要是因为,良好的写作需要良好的阅读做基础,恰如叶圣陶先生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文中所说“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有关联,阅读得其道,无论在思想吸收或者技术训练方面都是写作上的极大帮助”。所以,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良好的阅读训练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写作训练,是极为重要的。  一、读:积累写作基础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读”在先,“下笔如有
閱读指向写作。对于阅读教学来说,除了引导学生感知文本人物形象,接受美的熏陶外,更重要的是发挥文本例子作用,从中习得写法技巧,以便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本文笔者结合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重点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一课为例,浅析通过多元对话,引导学生走近文本,习得写作技巧策略,以便参考。  一、与文本对话,感知人物形象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师生多元对话的过程。对于人物记
未来科学家指出:未来社会的“文盲”,并不是指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指那些不善于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主学习的人。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个体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之上。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呢?笔者从以下三方面方面来阐述: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伟大的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即为让学生在情感层面感知、理解教学内容。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效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可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情感、智力等全面提高,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发散思维能力。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探讨情境教学设计的优化策略。   1.充分利
有位中学教师在讲授《相信未来》这首诗时,引用了教学参考书上的一些资料,告诉学生诗人食指被誉为朦胧诗的先驱,《相信未来》是其代表作,写于1968年。江青说这首诗是“灰色的”。  随后,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说这首诗歌是“绿色的”,因为它连续运用多个意象,表达诗人的苦难和坚定的信念,不仅传达了诗人自己的心声,也传达了那个时代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充满了无尽的希望。  正准备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领悟诗
2014年第3期《小说月报》刊载了晓苏的短篇小说《养驴的女人》(原载《作家》2014年第1期)。细读之后,打算以“内心深处的温柔”为题蘸墨铺纸,欲说这位养驴的女人——韩修竹,描述其内心的流变过程,直击这个女人的内心深处,还要发掘其灵魂的搏斗,重点叙述她的心田是如何变温柔的。小说伊始,朱碧红与韩修竹的丈夫——廖道言正在行男女之事时(我认为用“男女之事”这个词比较合适,不带感情色彩,韩修竹则不会认同,
文学的个性来自创新,凝聚着作家个人化生命气息,表现作家对生命的独特体验。有无个性成为名作与庸作的界碑和分水岭。明代作家归有光广为传诵的《项脊轩志》便是一篇独具个性的作品。  一、以家庭琐事入文,叙述深婉动人  文章写了与轩有关的四件事。一是“诸父分爨”,反映封建大家庭的衰落之悲。“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东犬西吠”,“鸡栖于庭”,满室狼藉,触目伤怀。二是“母问儿寒”,反映作者幼年失怙的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