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关注。本文以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2012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对就业前景、就业意向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从政府、高校和毕业生个人三方面提出了建议对策,以期为研究云南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云南省 高校毕业生 就业意向 影响因素 调查分析
随着高校扩招,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2012年毕业生达到680万,再创历史新高。部分大学毕业生由于各种原因,就业存在一定的难度,已经引起社会各层面的关注,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关心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云南高校毕业生除了与全国大学毕业生面临同样严峻的就业形势外,还要面对一些特殊的困难。云南高校地处边远地区,经济落后欠发达,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较少;生源多为农村学生、贫困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综合素质相对发达省份的毕业生略有逊色,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分析研究云南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事关千万家庭的幸福,事关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对2012届食品科技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调查,分析原因,提出对策,以期为云南省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和毕业生择业提供参考。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
1.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就业前景、就业意向和影响因素四个方面。
2.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取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2012届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蜂学三个专业的本科生,时间为2012年1月,共发放调查问卷190份,回收调查问卷163份,回收率为85.8%。本次调查样本的具体信息是,性别:男性占38.1%,女性占61.9;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占45.7%,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占37.0%,蜂学专业占17.3%;家庭所在省份:省内占82.1%,省外占17.9%;家庭户籍所在地:城镇占38.2%,农村占61.8%;学习成绩排名:前1/3占26.6%,中等占46.2%,后1/3占18.5%,不清楚占8.7%;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多选):校学生干部占8.1%,院学生干部占20.2%,班级学生干部占37.0%,社团负责人占15.0%,没有担任过占45.1%。
3.调查方法
利用自制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问卷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先对同学们讲解本次问卷调查的意义,然后发放问卷调查表,要求在30分钟内完成问卷,当场收回。
4.统计分析
调查数据利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就业前景
调查结果显示,关于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图1),12.7%的学生认为“很好”,57.8%的学生认为“一般”,28.9%的学生认为“不好”,还有0.6%选择“不清楚”;关于对于目前就业形势的看法(图2),12.7%的学生对于目前就业形势非常乐观,66.5%的学生认为还可以,26.1%的学生认为不好,0.5%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于就业前景比较客观冷静,也有少部分学生对就业前景比较悲观,需要学校和学院加强专业教育,积极进行就业指导,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就业实习,增加学生的就业信心。
2.就业意向
(1)就业性质选择
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82.1%的学生选择“就业”,其他人选择了“考研”、“出国”、“自主创业”、“其他”(图3)。
在选择“就业”的学生当中,对于“是否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85%的学生选择“愿意”,表明大部分学生的就业态度还是非常积极,选择先就业再择业;在选择“考研”的学生当中,60.2%的选择考虑更换专业,说明这部分学生当中很多人对于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不看好。
(2)工作地点选择(多选)
在工作地点选择方面,我们为毕业生提供了7种选择(表1)。从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去“沿海开放城市”或者留在省内工作,部分学生为了适合自己发展选择“内地省会城市”或“中小城市”,只有少部分学生选择去边远山区或农村地区。
(3)工作单位选择(多选)
关于工作单位的选择(图4),大部分学生选择毕业后去“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部分学生选择去“央企”、“中小型企业”、“三资企业”工作或者“自主创业”,只有很少的学生选择去“私企”工作。可以看出,大部分毕业生就业时首选工作比较安逸、待遇比较好的机关事业单位,导致了部分毕业生毕业后还是未就业,一直在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所以需要各方面的努力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4)工作薪金期望
对于工作薪金的期望,3.5%的学生期望月薪为1500元以内,42.2%的学生期望月薪为1500~2000元,46.8%的学生期望月薪为2000~3000元,0.6%的学生期望月薪为4000元以上,大部分毕业生选择月薪为2000元左右,说明毕业生对于工作薪金的期望比较理性。
3.就业影响因素
对于“找工作时考虑的因素有哪些”(多选),我们准备了9各选项共学生选择,结果见图5。有图5可以看出,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分别为“薪酬与福利高低”、“个人发展空间”和“工作地点”,对于“岗位级别”、“公司规模与名气”、“专业对口”等因素考虑很少,说明当代大学毕业生对于就业过分理想化,导致不能顺利就业。
对于“就业时对你的决策影响最大”的调查,66.5%的学生选择“自己”, 27.8%的同学选择“父母”,4.8%的学生选择“朋友”,仅有0.9%的学生选择“老师”,说明老师在学生就业过程中对学生的关心不够,要充分发挥老师的影响力,为学生顺利就业发挥作用。 对于“求职过程中最困扰你的因素”(多选)(图6),选择“对社会缺乏了解”的学生最多,其次分别为“能力不足”、“求职方法技巧欠缺”、“信息量少”、“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对企业招聘流程和基本要求缺乏了解”、“优势难以发挥”、“学校就业指导不够”和“其他”,说明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社会、对企业缺乏了解,求职方法技巧和综合能力不足,需要学校加强就业指导,弥补知识,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
三、结论
通过对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2012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调查与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毕业生能够理性的对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能够顺利就业。但是,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对于职业性质、工作单位、工作地点和工作酬金等方面过分理想化,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加强就业指导,使他们能够明确不足之处,提高个人素质,做到理性就业。
四、建议与对策
1.政府应加强领导,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积极为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提供政策支持。继续实施各类基层就业项目,如“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西部志愿者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到村任职计划”等项目。同时,要配合有关部门积极为中小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搭建平台,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就业。相关部门应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建设,完善就业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为毕业生免费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在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补贴,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要落到实处。
2.高校应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高校应把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作为学校的教育目标,通过改革,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岗位的创造者。为此,高校应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的实习环节,引导大学生到企业去实习,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实践机会。同时要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进行合理的就业指导,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信息服务,向社会和企业广泛发布毕业生信息,与用人单位创建良好的沟通机制,建立高校、企业、学生的信息联动机制。
3.大学生应当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要转变就业观念,做到理性就业,先就业后择业,把自己的就业期望与社会的有效需求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许晓辉.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心态调查与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1,1:85-87.
[2]张琦.大学生就业意愿调查与分析——基于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调查[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0:1-2.
[3]程 雨,王晓婷,王伏虎.大学生就业期望现状调查及对策性分析——以江苏大学为例[J].高教高职研究,2011,58:193-195.
[4]邓选梅.云南边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特点调查研究[J]. 文山学院学报,2011,24(3):94-98.
[5]付义朝,付卫东.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6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的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0(4):144-152.
(作者单位:1.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云南昆明,2.云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 云南昆明)
[关键词]云南省 高校毕业生 就业意向 影响因素 调查分析
随着高校扩招,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2012年毕业生达到680万,再创历史新高。部分大学毕业生由于各种原因,就业存在一定的难度,已经引起社会各层面的关注,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关心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云南高校毕业生除了与全国大学毕业生面临同样严峻的就业形势外,还要面对一些特殊的困难。云南高校地处边远地区,经济落后欠发达,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较少;生源多为农村学生、贫困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综合素质相对发达省份的毕业生略有逊色,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分析研究云南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事关千万家庭的幸福,事关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对2012届食品科技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调查,分析原因,提出对策,以期为云南省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和毕业生择业提供参考。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
1.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就业前景、就业意向和影响因素四个方面。
2.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取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2012届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蜂学三个专业的本科生,时间为2012年1月,共发放调查问卷190份,回收调查问卷163份,回收率为85.8%。本次调查样本的具体信息是,性别:男性占38.1%,女性占61.9;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占45.7%,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占37.0%,蜂学专业占17.3%;家庭所在省份:省内占82.1%,省外占17.9%;家庭户籍所在地:城镇占38.2%,农村占61.8%;学习成绩排名:前1/3占26.6%,中等占46.2%,后1/3占18.5%,不清楚占8.7%;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多选):校学生干部占8.1%,院学生干部占20.2%,班级学生干部占37.0%,社团负责人占15.0%,没有担任过占45.1%。
3.调查方法
利用自制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问卷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先对同学们讲解本次问卷调查的意义,然后发放问卷调查表,要求在30分钟内完成问卷,当场收回。
4.统计分析
调查数据利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就业前景
调查结果显示,关于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图1),12.7%的学生认为“很好”,57.8%的学生认为“一般”,28.9%的学生认为“不好”,还有0.6%选择“不清楚”;关于对于目前就业形势的看法(图2),12.7%的学生对于目前就业形势非常乐观,66.5%的学生认为还可以,26.1%的学生认为不好,0.5%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于就业前景比较客观冷静,也有少部分学生对就业前景比较悲观,需要学校和学院加强专业教育,积极进行就业指导,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就业实习,增加学生的就业信心。
2.就业意向
(1)就业性质选择
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82.1%的学生选择“就业”,其他人选择了“考研”、“出国”、“自主创业”、“其他”(图3)。
在选择“就业”的学生当中,对于“是否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85%的学生选择“愿意”,表明大部分学生的就业态度还是非常积极,选择先就业再择业;在选择“考研”的学生当中,60.2%的选择考虑更换专业,说明这部分学生当中很多人对于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不看好。
(2)工作地点选择(多选)
在工作地点选择方面,我们为毕业生提供了7种选择(表1)。从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去“沿海开放城市”或者留在省内工作,部分学生为了适合自己发展选择“内地省会城市”或“中小城市”,只有少部分学生选择去边远山区或农村地区。
(3)工作单位选择(多选)
关于工作单位的选择(图4),大部分学生选择毕业后去“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部分学生选择去“央企”、“中小型企业”、“三资企业”工作或者“自主创业”,只有很少的学生选择去“私企”工作。可以看出,大部分毕业生就业时首选工作比较安逸、待遇比较好的机关事业单位,导致了部分毕业生毕业后还是未就业,一直在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所以需要各方面的努力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4)工作薪金期望
对于工作薪金的期望,3.5%的学生期望月薪为1500元以内,42.2%的学生期望月薪为1500~2000元,46.8%的学生期望月薪为2000~3000元,0.6%的学生期望月薪为4000元以上,大部分毕业生选择月薪为2000元左右,说明毕业生对于工作薪金的期望比较理性。
3.就业影响因素
对于“找工作时考虑的因素有哪些”(多选),我们准备了9各选项共学生选择,结果见图5。有图5可以看出,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分别为“薪酬与福利高低”、“个人发展空间”和“工作地点”,对于“岗位级别”、“公司规模与名气”、“专业对口”等因素考虑很少,说明当代大学毕业生对于就业过分理想化,导致不能顺利就业。
对于“就业时对你的决策影响最大”的调查,66.5%的学生选择“自己”, 27.8%的同学选择“父母”,4.8%的学生选择“朋友”,仅有0.9%的学生选择“老师”,说明老师在学生就业过程中对学生的关心不够,要充分发挥老师的影响力,为学生顺利就业发挥作用。 对于“求职过程中最困扰你的因素”(多选)(图6),选择“对社会缺乏了解”的学生最多,其次分别为“能力不足”、“求职方法技巧欠缺”、“信息量少”、“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对企业招聘流程和基本要求缺乏了解”、“优势难以发挥”、“学校就业指导不够”和“其他”,说明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社会、对企业缺乏了解,求职方法技巧和综合能力不足,需要学校加强就业指导,弥补知识,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
三、结论
通过对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2012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调查与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毕业生能够理性的对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能够顺利就业。但是,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对于职业性质、工作单位、工作地点和工作酬金等方面过分理想化,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加强就业指导,使他们能够明确不足之处,提高个人素质,做到理性就业。
四、建议与对策
1.政府应加强领导,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积极为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提供政策支持。继续实施各类基层就业项目,如“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西部志愿者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到村任职计划”等项目。同时,要配合有关部门积极为中小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搭建平台,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就业。相关部门应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建设,完善就业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为毕业生免费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在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补贴,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要落到实处。
2.高校应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高校应把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作为学校的教育目标,通过改革,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岗位的创造者。为此,高校应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的实习环节,引导大学生到企业去实习,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实践机会。同时要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进行合理的就业指导,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信息服务,向社会和企业广泛发布毕业生信息,与用人单位创建良好的沟通机制,建立高校、企业、学生的信息联动机制。
3.大学生应当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要转变就业观念,做到理性就业,先就业后择业,把自己的就业期望与社会的有效需求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许晓辉.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心态调查与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1,1:85-87.
[2]张琦.大学生就业意愿调查与分析——基于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调查[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0:1-2.
[3]程 雨,王晓婷,王伏虎.大学生就业期望现状调查及对策性分析——以江苏大学为例[J].高教高职研究,2011,58:193-195.
[4]邓选梅.云南边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特点调查研究[J]. 文山学院学报,2011,24(3):94-98.
[5]付义朝,付卫东.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6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的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0(4):144-152.
(作者单位:1.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云南昆明,2.云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 云南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