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导师团体体验式”培训模式的实践研究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chen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沙盘游戏技术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之一。“小导师团体体验式”培训模式,以团体沙盘体验式学习为主,配以小导师的带领,通过准备、培训、跟踪指导、推广四个流程,既提高了沙盘技术培训的实效性,又推进了区域沙盘游戏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沙盘游戏技术;小导师;团体体验;培训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22-0012-04
  沙盘游戏技术是以荣格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由多拉·卡尔夫发展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用沙子、水和沙具创建内心世界,表达情绪情感,整合与发展自我。沙盘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已成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常用辅导工具。培养合格的沙盘游戏师成为中小学校的迫切需要。传统的沙盘游戏技术培训多以讲授、观摩、研讨为主,其效果不甚理想,很多学习者学完后不会操作,或者错用、滥用。对于以荣格分析心理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的沙盘游戏技术,若不经过学习者亲身体验,将无法准确理解其内涵与工作原则,更无法进行正确的操作和灵活的处理。面对中小学校的需求和目前培训的问题,我们研究了专家讲授式、小组研讨式、团体体验式等培训模式,并结合一名沙盘游戏治疗师的成长历程,形成了“小导师团体体验式”培训模式。此模式受到了广大学员的欢迎和充分认可,大大提升了培训的实效,促进了沙盘游戏技术的实践应用。
  一、“小导师团体体验式”培训模式的内涵
  “小导师制”源于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是指人人都要将自己认识的字和学到的文化随时随地教给别人,由此将文化知识不断延绵推广。本培训模式的小导师,又称“陪伴师”,是具备一定的沙盘游戏技术专业学习、体验与工作经验,自我心理成长与修养境界较好的个体。“小导师”以促进受训教师技术掌握和实践应用为基本目标,以带领受训教师人格发展与完善为最高目标,既是团体沙盘体验的陪伴者,又是帮助受训教师学习、掌握、应用沙盘技术的指导者与督导者。
  体验式培训自1995年从香港引入以来,近二十年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体验式培训是指个人首先通过参与精心设计的模拟活动获得初步体验,然后在培训师的引导下,与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体验,并引申到现实工作之中,联系实践思考并提升为理论成果,进而将所得感悟、思想体会和理论成果贯彻到生活实践的一种培训方式。
  “小导师团体体验式”培训综合了“小导师制”和体验式培训的特点,以团体小组为基本形式,每组配备一名小导师。小组学员按照一定操作程序共同创建沙盘,通过直接感知、分享感受、自我觉察、内化运用等方式,领悟和掌握技术,提升自我。在小导师的带领下,参训学员内视心灵深层的信念与态度,触摸深植于内心的情绪、态度与信念,呈现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在完善个体人格的同时,对沙盘游戏技术的功能、操作要义和处理技巧获得准确而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
  二、“小导师团体体验式”培训模式的流程
  (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有两项任务。一是确定小导师,即陪伴师。对已有一定知名度的沙盘游戏师及技术与能力较高的中小学教师进行调研,了解其理解、共情、感受的能力和领导水平,以及担任小导师的意向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初步筛选与确定。二是对参训学员进行分组,指派小导师。初级、中级培训每组6~8人,高级培训每组2~4人。按照就近原则,相同或就近学区的学员分在一组,以方便培训后进一步体验与交流。各组指派一名小导师,但高级培训不设小导师,重在沙盘游戏师与沙盘制作者之间角色互换的一对一体验。
  (二)实施阶段
  采用专家讲授与团体小组体验相结合的方式,以团体体验为主。以初级培训为例:
  根据初级培训班的人数,6~8人分为一组,每组配备一个沙盘和一名小导师。课程共3天,全程6次团体沙盘操作,基于学员的体验与感受,由浅入深穿插5个内容的理论讲解。培训以团体建设完成后进入实质性课程。每一次团体沙盘的基本过程为:确定团体沙盘操作规则、创建沙盘、感受沙画、分享感受(包括组内分享和组间轮流分享)、拍照、拆除。最后,以回顾整个课程结束培训。
  (三)跟踪指导阶段
  培训后,对参训学员进行跟踪指导,以巩固培训效果。跟踪指导的方式主要有现场指导与网络指导。现场指导主要是组织参训学员进行团体体验、个体体验和案例督导。跟踪指导阶段的团体体验是培训期间团体体验的延续,其操作过程与培训时一致。培训分组时采用的就近原则,以及培训中所建立起来的安全感与归属感,使得很多培训时组建的小组自然延续到培训后,每周或每两周进行一次团体体验。小导师是主要的现场指导者,他们或作为陪伴者,或作为团体成员参与到团体体验中。个体体验则根据成员的需求,主要由沙盘游戏治疗专家和沙盘游戏培训师陪伴,少数技术水平较高的小导师也会作为个体体验的陪伴者,以解当下所需。案例督导包括小导师指导下的同侪督导和沙盘游戏治疗专家、沙盘游戏培训师指导下的督导。同侪督导是主要的和较为现实的操作途径。网络指导包括网络案例督导、网络答疑、网络研讨,主要由培训组织者定期组织进行,通过QQ群、视频通讯等途径实现。
  跟踪指导保证了受训学员必须完成的沙盘游戏体验与沙盘工作时长,并能及时解决其技术操作与自我成长的困惑。
  (四)推广阶段
  推广阶段主要包括两层内容,其一是召开区域性的经验交流大会进行技术推广。基于前三个阶段,培训组织者选出较为典型的沙盘工作案例(包括个体沙盘、团体沙盘、家庭沙盘等)或者沙盘技术在学校的应用经验,在大会上进行报告,并邀请沙盘治疗领域的专家进行现场督导点评,从而使更多的教师认识、学习、掌握、运用沙盘技术。其二是管理考核学员推进培训的深入。组织培训学员提交体验报告与工作案例报告,结合第三阶段的参与情况,对学员进行考核,确定升班学习的资格,并重新审核与扩充小导师队伍,促进培训的深入与良性循环。   三、“小导师团体体验式”培训模式的创新
  “小导师团体体验式”培训模式经过四年的实践和研究,表现出了强大的活力,具有如下特点:
  (一)小导师制成效显著
  本培训模式的一个重要创新点在于小导师的设置,不论培训中或培训后,小导师的作用显著,提升了培训的质量,巩固了培训的效果。其一,小导师承担着培训者的部分指导功能。一个培训者难以照顾到每个小组的成员,而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小导师可以帮助组员理解规则,带领组员按规则进行操作。对于组员在体验中所产生的种种困惑,小导师可以随时解答。培训后,小导师带领学员开展团体体验、个体体验和案例分享交流,创建了学习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专家供不应求,费用昂贵的问题。其二,小导师又是陪伴者。团体体验中,小导师真诚、积极关注每一位成员,促进了安全、自由、受保护的空间的创建。同时,小导师以自身良好的专业素养,能够随时帮助处理成员体验中出现的情绪,并有效预防不利因素的发生。其三,小导师又是榜样示范者。小导师开放、接纳、包容的态度,带动每一位学员尽快打破心理防御,全心地投入,真诚地分享,深入地交流与探索。整个过程中,小导师既是指导者、带领者、陪伴者,其作用是巨大的。
  (二)团队互助、共进
  本培训模式的优势之一在于培训中建立了安全、信任、共同成长的小组。培训中,小组成员通过认真体验和真诚分享,深刻感受沙盘游戏的内涵与操作原则,并在团体互动中觉察自己、理解他人,促进个人成长。培训结束后,安全、信任的小组中依然存在着强大的团体动力,成为受训学员的心理依靠和技术支持。他们自觉地进行团体体验、个体体验、案例分享、网络督导,不断提升自我与探索技术。学员中的优秀者,又不断成为新的小导师,他们在原有小组继续成长的同时,又带领初级班、中级班学员。这种良性的循环互助模式,实现了团队的集体共进。
  (三)体验式学习贯穿始终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沙盘游戏师,一定时长的沙盘游戏体验是必须完成的。沙盘游戏技术中的“带着关爱陪伴、耐心等待、用心欣赏”“提供安全、自由、受保护的空间”,以及“无意识水平的工作”的工作原则,都需要大量的体验才能真正理解与正确应用。本培训模式重视在结构式团体框架下的沙盘心理技术体验,操作体验在整个培训学时中达到80%以上。培训后还要求学员完成大量的操作性体验及督导。贯穿始终的体验式学习让学习者渐进式地体会和感受沙盘技术的理论和实践内涵并开展深入应用,扩大自己的心理容器,提升沙盘治疗的“不分析、不解释、不评价、不判断、多感受、多陪伴”的操作主旨,并把体验中掌握的沙盘心理技术的工作程序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
  (四)重个人成长和人格完善
  卡瓦纳(M .Cavanagh)指出,有效的心理咨询更依赖的是咨询者的人格特质,而不是咨询者的知识和技巧。任何和心理有关的治愈工作都需要心理工作者的人格相对稳定。很多心理咨询技术培训往往侧重于技术的传授和掌握,忽视对咨询师人格的完善和人际能力的提升。本培训模式把“逐渐在团体沙盘情境中感受、认识自己的情结,并处理自己的情结”“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心理容器”等人格成长作为重要的目标。通过大量的操作体验及督导,陪伴与引导学员在团体情境中进一步感受、体验自己,通过分享交流,更深入理解、接受自己。通过“感恩”“自卑与超越”“爱”等主题的团体沙盘游戏,促进学员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实现心理成长和技术学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五)设立阶梯式目标
  任何咨询技术的学习都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本培训模式依据沙盘游戏技术的特点以及沙盘治疗师的成长规律,设置了初、中、高三个等级阶梯式的培养目标。每个级别培训后,学员至少要经历半年以上的实践工作,且完成一定数量的体验操作作业,并提交一份个人成长报告和一份沙盘工作(团体个案或个体个案)报告,经过审核方可进入下一级别的学习。高级培训采取精英制,分为高一、高二两个等级,升级条件更高,要求更为严格。务实严格的培训管理保证了培训的实效。
  (六)多样化的跟踪指导
  培训完成并不是培训项目的终止,培训后的实践指导是本培训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团体体验、个体体验、个案督导、区域性的沙盘游戏技术实践应用经验交流大会等多样而专业的渐进式督导服务,不断为学员的个人成长和沙盘游戏工作提供贴心、及时、有效的帮助,巩固了培训效果,促进了沙盘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四、“小导师团体体验式”培训模式的效果
  (一)学员能准确理解与掌握沙盘游戏技术,并能够进行实际操作
  受训学员在团体沙盘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感受沙盘游戏技术的内涵、功能与操作技巧。这种走进自己、走进生活的体验式学习,实现了从概念性学习到实践性操作的转变,使学员真正理解与掌握沙盘游戏技术,又能够实际应用。
  (二)促进了学员的心理成长
  沙盘游戏作品的制作与现实生活是一样的,小小的沙箱中是个人的无意识呈现,也是团体思想、情绪碰撞交流的世界。体验让受训者切身感受人与人在交流与互动中的情愫及性格影响,促进了对自我的觉察与反思。制作沙盘过程中的彼此呼应、配合,共同的感觉与赋意,使团队成员获得心理支持与理解。团体的默契发展,增强了个体在人际中的精神力量,引发主动沟通积极合作等良性行为,促进了团体及个体心理的共同成长。
  (三)小导师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成为区域沙盘技术应用与传播的骨干力量
  每一次培训过程中的陪伴,也是小导师再培训的过程。每一次培训后的团体体验陪伴,也是小导师自我成长的过程。小导师从建立团队伊始,带领学员体验,制定操作规则,协调团队成员间的关系,发现并解决问题,进行榜样的示范等,既是技术锻炼的机会,也是心灵成长的契机。小导师们分散于区域的各个领域,带领本区域学员学习、体验、实践,成为区域沙盘技术应用与推广的实践者和骨干力量。
  (四)形成技术与督导团队,延续了培训效果
  培训中所形成的安全、信任、默契的小组,在培训后继续以其强大的团体动力推动着小组成员进行团体体验、个体体验、个案督导,延续了培训效果,形成了一个个沙盘游戏技术应用团队,在实践中相互学习、探索与借鉴。优秀的受训学员不断成为小导师中的一员,在各自的区域内带领初级、中级学员。这种阶梯状的组织结构,大大解决了督导师不足的问题。一批带一批,每一批的出类拔萃者又成为下一批的“小导师”,带动更多的教师实现技术的学习与个人的成长。
  (五)推动了沙盘游戏技术在区域中小学校的普及与发展
  有效的培训模式不断培育出一批批沙盘游戏技术的实操者,他们在学校里开展学生团体沙盘、教师团体沙盘、家庭沙盘、个体沙盘等教育形式,并把沙盘技术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团体辅导中。通过区域大规模的交流和研讨,对沙盘的认识与实操把握更加深入,丰富了沙盘技术的应用,引导着更多的人认识、喜欢、学习沙盘游戏技术,推动了沙盘技术在中小学的传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江光荣. 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务实[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8-50.
  [2]陶金元. 体验式培训的理论基础分析[J]. 华东经济管理,2008,3:141-143.
  [3]李美英,李全英. 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成长策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37-38.
  (作者单位:大连教育学院,大连,116021)
  编辑/王抒文 终校/于 洪
其他文献
〔关键词〕离异家庭;自卑;以人为中心疗法    一、一般资料    王丽(化名),女,12岁,独生女,父母离异。江西人,某小学六年级学生。  她是班主任转介过来的,王丽经历特殊,在班上很孤僻,没有朋友,学习成绩很差。5岁时父母离异,她被判给了爸爸。有段时间和奶奶在一起生活,奶奶对她很好,但不许妈妈来看她。那时她并不知道父母已经离婚了,一年后无意从邻居口中得知。6~10岁之间,为上学先后寄居在几个亲
〔关键词〕意志力;学习;半途而废  一、案例描述  (一)“半途而废”的小童  认识小童的妈妈F女士已经很久了,她是个大大咧咧的人,整天笑呵呵的。这几天她的脸上却是愁云密布。  原来,暑假刚开始时,小童的朋友小迪准备报书法班,F女士觉得练习书法对孩子很有好处,于是征询了小童的意见,希望小童也能学习书法,小童很高兴地答应了。可是,一个多月过去了,小童坚决不同意再学书法了,任凭F女士如何劝说均无济于事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班级管理;班主任  作为心理教师,我曾经常被其他班主任问及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而我也总是乐于滔滔不绝地给他们讲很多心理知识,以及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应用这些知识。但后来发现,班主任们更倾向于向那些有经验的老班主任询问,因为他们那里有直截了当的方法,可以拿来就用。后来,我因为偶然的因素做了一个学期的班主任,体会到了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酸甜苦辣。  
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一世穷。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  ——2019年3月5日习近平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疫情当前)真的要有一点过紧日子和苦日子的思想准备。我相信熬完苦日子,我们才有机会携手共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上海市决咨委委员、独立媒体人 袁岳  政府过紧日子,但该办的事情还要办好。要在大力压减一
[关键词]心理课;问题设计;原则;建议  心理课是学校所有课程中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课堂中民主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主与乐趣,学生对教师的提问能够积极地反馈,也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看法与情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是心理课的典型特征。心理课的问题设计得好,学生能深切体悟到主题的意义,从而获得成长。如果问题设计不合理就会让整堂心理课流于形式,在学生的玩玩闹闹中结束,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心
〔摘要〕初一年级学生小徐,欺骗老师、家长,与同学关系紧张,逃课,与校外人员有不恰当接触。咨询师通过了解与分析,认为造成小徐现阶段行为问题的原因有三方面:第一,家庭方面:亲情缺失,教养方式不恰当;第二,学校方面:班主任在教育关键点上不够敏感;第三,个人方面:自身期望与能力之间存在较大落差。在辅导阶段,咨询师主要抓住来访者的认知偏差,并通过一定的谈话技术让她认识到自己认知中的不合理成分,进而改变处理问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儿童;学习;心理实验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一种用认知论的观点来解释行为动机的理论。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这一概念是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的,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即对“I can do”的信念。以自我效能感为核心,班杜拉提出了自我功效论这一动机理论。该理论也是一种动机的认知理论,强调的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推
〔关键词〕心理咨询;咨询师;心理投射  “警醒啊,你看到的可能是自己!”这是我国著名的心理专家李子勋教授在深圳罗湖心理健康专任教师高端培训讲座上给心理咨询工作者的一个提醒。这句话时刻提醒咨询师不要将自己内心的东西投射到个案身上,避免对个案存在的问题作出错误的判断,从而保证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得以有效进行。  一、什么是心理投射  培训伊始,李教授就郑重地说:“警醒啊,你看到的可能是自己!”他还进一步
〔关键词〕队伍建设;专业发展;实践思考  2012年新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逐渐走上轨道。2009年以来,我区率先在进修学校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并配有三名专职研训教师,加强对全区工作的研究和
〔关键词〕适应不良;小学生;辅导个案  一、案例背景  (一)基本信息  小F,男,SH市J区小学一年级学生。父母在小F 六个月时来到J区工作,从六个月到幼儿园大班上学期他由异地农村的外公外婆抚养,幼儿园大班下学期被父母接到J区,一家三口生活在一起。  (二)问题描述  小学一年级三门主课学业评定等级中,语文和数学为B,英语为C。老师反映小F上课常走神,时而东张西望,时而低头拨弄笔和橡皮,时而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