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是苏教版语文书将优秀诗词编入“诵读欣赏”的缘故,有些教师对待诗词教学的态度轻慢随意,教学的方式方法机械教条,简单地要求学生会背会默即可的现象属常事,有的只是将之当作课堂教学的备用内容而已,照鉴赏辞典机械地逐字逐句串讲,已属教学常态。长期下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反感厌学,老师倍感无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就现状而言,诗词教学急需得到应有的重视,教者也急需设法使学生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从而领会、认同作者的情感和体会诗词中美好的意境。
一、善用资源设情境,身临其境生初感
初读陌生的诗词文章,学生的理解力和感受力处在最低点。教师可通过视频、图画、文字等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了解这首诗的时代背景、诗人的性格、生平、文品等,创设走近诗词的氛围,让学生更真切地接触作者所处的环境,初步感知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如杜甫在《春望》中表达对山河破碎的无限伤痛之感,对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苦难的悲慨。如何让身处和平年代的学生体会到,这是个难点。教师可让学生从较熟悉的地震场面和历史事件(如南京大屠杀等)中体会到百姓的无助、国家的动荡,培养对百姓的怜悯与同情,对国家的担忧等情感,为本诗的学习打好基础。通过学生的生活知识储备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学生才能体会杜甫诗歌:“迨亲更兵火丧乱之后,诵其诗如出乎意料,犁然有当于人心,然后知其语之妙也。”的深意①学生在忧国忧民的情感基础上也能较顺畅地感受杜甫悲国思家的情感。
二、诗意地解读诗词,助学生理解诗词句意
教师在诗意的氛围中,用诗情画意的语言解读诗词,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让学生感受我国诗词凝练优美的语言、幽远的意境。像借景抒情言志类的诗词,可以让学生选取诗词中自己最喜欢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平易地再现诗词美景,感受诗词炼字炼句的成功。比如学生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那一幅幅平凡而又新鲜的乡村风景画的描绘不乏精彩:
“明亮的月光惊醒了树上的鸟鹊,它们绕着横斜突兀的枝干惊飞不定,树枝也随之摇曳。蝉儿的叫声在这明亮的夜晚也清幽起来,似乎也被徐徐的凉风浸润了。”(学生的课堂发言,课后经过整理)
“抬头望天,黑色幕布上寥落地挂着七八颗星儿。这时竟有两三点调皮的小雨点儿向我扑来,‘哦,起雨了!’我快走几步,走过溪上的青石桥,拐了个弯,忽然发现社林边那片熟悉的茅店善解人意地出现在我的眼前。”(学生的课堂发言,课后经过整理)
学生以这样的方式理解诗词句意,就会有意识地添加自己的联想与想象,兴致十足地自主领略诗词中的“美景”。
三、反复吟诵,体味诗词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赏析诗词,读是极有效的方式,或默读或放声朗读,或散读或齐读,或泛读或精读,或清读或配乐读,还可以举行小型的朗读比赛……多样的朗读方式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自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更能提升朗读水平。为了以读促悟,教师应给每次朗读设立不同层次的目的或目标,让学生主动理解诗词,主动触及诗的灵魂。
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显示其回旋振荡的节奏旋律,造成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将失意的哀感表现得“气势凌厉,悲中见豪”②。此诗不读不能体会“抽刀断水水更流”一句悲感之极而以豪逸出之的慷慨激昂,不读不能感受李白那并未因强烈的不平和愤懑减弱的不可一世、自命不凡的气概,不读不能领悟李白那如火山爆发难以抑制的悲愤之情。在朗读中逐级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学生不仅能感触到诗词中淋漓酣恣的情感,品味一字一句的语言魅力,而且能培养豪逸激昂的性情。
四、以写促品,掌握赏析方法
在诗词丰富的内涵和想象的带动下,学生提高了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此时让学生掌握“渔”显得尤为必要:诗意解析、字词品味、情感体验、修辞方法、体物写景的技巧、题材的选拔……教师要不厌其烦地让学生理解诗词中字句间微妙又美好的关系,让他们习得赏析诗词的方法。学生可以写下自己对诗词的想法,更好的是自创诗词、互评诗词、修改诗词。如:
少年志
谁言少年许轻狂?志远千秋万里长。
寒士苦读十余载,壮志不改傲沧桑。
经同伴评价讨论:用“千秋”一词会给人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感觉,取“万里抟风,莫测云程之远”③中“云程”一词更显踏实稳重;有志者应毫不在意自己是否“寒士”出身,与中心不符;第四句中“壮志”与第二句的“志”字重复,有词穷之感,建议换成同义的“壮心”。经过多次斟酌讨论改为:
谁言年少许轻狂?志在云程万里长。
苦读寒窗十余载,壮心不改傲沧桑。
这首诗获得了市级古典诗词创作比赛一等奖。在这个过程中,小作者与同伴互相合作,在他们自己的创作中获得了文字的感召,也掌握了赏析诗词的方法。
最后,在诗词教学中,教师的教语也应诗意化,从嘏使整个教学过程更显深厚的文学气息,于无声处滋养学生。
诗词教学的方法没有简易的处方可循,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公式或套路。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教员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保持他的注意。”只要我们用心去设计,秉持师生间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互动式学习理念,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接受、主动探究、主动建构,从而学会学习,并重新爱上诗词,爱上汉语。
注释:
①[北宋]李纲.袁行霈主编.重校正杜子美集序.摘自《中国文学史·卷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第2版):243.
②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卷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第2版):222.
③[宋]陆游.答发解进士启.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卷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第2版).
[2]文心.夏丏尊,叶圣陶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11,(第1版).
[3]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8,(第1版).
[4][美]理查德·I·阿兰兹著.丛立新等译.学会教学(第六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
一、善用资源设情境,身临其境生初感
初读陌生的诗词文章,学生的理解力和感受力处在最低点。教师可通过视频、图画、文字等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了解这首诗的时代背景、诗人的性格、生平、文品等,创设走近诗词的氛围,让学生更真切地接触作者所处的环境,初步感知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如杜甫在《春望》中表达对山河破碎的无限伤痛之感,对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苦难的悲慨。如何让身处和平年代的学生体会到,这是个难点。教师可让学生从较熟悉的地震场面和历史事件(如南京大屠杀等)中体会到百姓的无助、国家的动荡,培养对百姓的怜悯与同情,对国家的担忧等情感,为本诗的学习打好基础。通过学生的生活知识储备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学生才能体会杜甫诗歌:“迨亲更兵火丧乱之后,诵其诗如出乎意料,犁然有当于人心,然后知其语之妙也。”的深意①学生在忧国忧民的情感基础上也能较顺畅地感受杜甫悲国思家的情感。
二、诗意地解读诗词,助学生理解诗词句意
教师在诗意的氛围中,用诗情画意的语言解读诗词,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让学生感受我国诗词凝练优美的语言、幽远的意境。像借景抒情言志类的诗词,可以让学生选取诗词中自己最喜欢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平易地再现诗词美景,感受诗词炼字炼句的成功。比如学生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那一幅幅平凡而又新鲜的乡村风景画的描绘不乏精彩:
“明亮的月光惊醒了树上的鸟鹊,它们绕着横斜突兀的枝干惊飞不定,树枝也随之摇曳。蝉儿的叫声在这明亮的夜晚也清幽起来,似乎也被徐徐的凉风浸润了。”(学生的课堂发言,课后经过整理)
“抬头望天,黑色幕布上寥落地挂着七八颗星儿。这时竟有两三点调皮的小雨点儿向我扑来,‘哦,起雨了!’我快走几步,走过溪上的青石桥,拐了个弯,忽然发现社林边那片熟悉的茅店善解人意地出现在我的眼前。”(学生的课堂发言,课后经过整理)
学生以这样的方式理解诗词句意,就会有意识地添加自己的联想与想象,兴致十足地自主领略诗词中的“美景”。
三、反复吟诵,体味诗词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赏析诗词,读是极有效的方式,或默读或放声朗读,或散读或齐读,或泛读或精读,或清读或配乐读,还可以举行小型的朗读比赛……多样的朗读方式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自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更能提升朗读水平。为了以读促悟,教师应给每次朗读设立不同层次的目的或目标,让学生主动理解诗词,主动触及诗的灵魂。
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显示其回旋振荡的节奏旋律,造成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将失意的哀感表现得“气势凌厉,悲中见豪”②。此诗不读不能体会“抽刀断水水更流”一句悲感之极而以豪逸出之的慷慨激昂,不读不能感受李白那并未因强烈的不平和愤懑减弱的不可一世、自命不凡的气概,不读不能领悟李白那如火山爆发难以抑制的悲愤之情。在朗读中逐级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学生不仅能感触到诗词中淋漓酣恣的情感,品味一字一句的语言魅力,而且能培养豪逸激昂的性情。
四、以写促品,掌握赏析方法
在诗词丰富的内涵和想象的带动下,学生提高了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此时让学生掌握“渔”显得尤为必要:诗意解析、字词品味、情感体验、修辞方法、体物写景的技巧、题材的选拔……教师要不厌其烦地让学生理解诗词中字句间微妙又美好的关系,让他们习得赏析诗词的方法。学生可以写下自己对诗词的想法,更好的是自创诗词、互评诗词、修改诗词。如:
少年志
谁言少年许轻狂?志远千秋万里长。
寒士苦读十余载,壮志不改傲沧桑。
经同伴评价讨论:用“千秋”一词会给人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感觉,取“万里抟风,莫测云程之远”③中“云程”一词更显踏实稳重;有志者应毫不在意自己是否“寒士”出身,与中心不符;第四句中“壮志”与第二句的“志”字重复,有词穷之感,建议换成同义的“壮心”。经过多次斟酌讨论改为:
谁言年少许轻狂?志在云程万里长。
苦读寒窗十余载,壮心不改傲沧桑。
这首诗获得了市级古典诗词创作比赛一等奖。在这个过程中,小作者与同伴互相合作,在他们自己的创作中获得了文字的感召,也掌握了赏析诗词的方法。
最后,在诗词教学中,教师的教语也应诗意化,从嘏使整个教学过程更显深厚的文学气息,于无声处滋养学生。
诗词教学的方法没有简易的处方可循,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公式或套路。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教员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保持他的注意。”只要我们用心去设计,秉持师生间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互动式学习理念,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接受、主动探究、主动建构,从而学会学习,并重新爱上诗词,爱上汉语。
注释:
①[北宋]李纲.袁行霈主编.重校正杜子美集序.摘自《中国文学史·卷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第2版):243.
②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卷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第2版):222.
③[宋]陆游.答发解进士启.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卷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第2版).
[2]文心.夏丏尊,叶圣陶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11,(第1版).
[3]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8,(第1版).
[4][美]理查德·I·阿兰兹著.丛立新等译.学会教学(第六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