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活动为载体,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a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提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通过唱一唱、画一画、演一演、辩一辩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走进文本,融情入境。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活动 有效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针对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可精心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演、唱、画、实验、辩论、游戏等形式的活动,将语文的听、说、读、写等能力训练与之巧妙结合,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效。
  一、讲故事
  几乎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讲故事,故事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孩子们。积极健康、生动有趣的故事,对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学《三打白骨精》可设计三个环节:1.讲猴王出世、大闹天宫等故事导入;2.设计“故事擂台”讲三打白骨精的故事;3.课后拓展延伸,看《西游记》的故事。
  二、做游戏
  游戏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快乐学语文的环境,使本来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如《春笋》可设计这样的游戏:1.猜谜导入:“头戴尖尖帽,身穿节节衣。年年二三月,脑袋钻出来。”(竹笋)2.说儿歌:“春风轻轻吹,山坡上面鲜花开。小春笋呀爱阳光,迎风破土站出来,站呀站出来。挺起那腰杆昂起头,小小春笋多可爱,多呀多可爱。三月春雨来浇灌,满坡春笋一排排。小春笋呀快长高,翠竹盼你接班来,接呀接班来。小春笋像咱好儿童,天天向上长成材。长呀长成材。”变换角色,巧妙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在说说演演中真切感受春笋破土而出、不断向上的态势。3.摘智慧果:你认识哪个字就把哪个智慧果摘下,表示你摘到了一颗智慧果。看谁摘到的智慧果多,谁就能评选为“智慧星”。
  三、唱一唱
  吟唱比朗诵更易传情、理解、记忆,感染力也更强。语文教材中的诗词很多都可以唱。如:《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被谱成曲传唱。有些中国古典诗词最初就是为了唱而写的,许多名篇佳作因为人们的吟唱而流传千古。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清平乐村居》,放音乐(《明月几时有》),带领学生手舞足蹈地吟唱:“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
  四、画一画
  让学生为诗配画,为课文配插图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在画画中感悟到作者用词的恰当、语言的丰富。如教学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时,可让学生画客观的五岭、乌蒙山,红军眼中的五岭、乌蒙山。(简笔画)体会远征的艰难,红军战士的“只等闲”。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选自《林海》)可让学生画画兴安岭这个“大姑娘”,感受她的温柔、美丽而富有。我们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为课文想象配画,通过配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走进作品中的意境,丰富学生的想象和情感体验。
  五、演一演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童话、寓言、名人名事,很适合编排课本剧。如《将相和》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组成的。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很有戏剧性。教师可组织学生学编、学演课本剧:1.熟悉剧情。读课文,圈出描写蔺相如、廉颇等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交流所画的句子,揣摩感悟;2.表演课本剧。在小组合作在剧本(课文)中细细地体会语言、动作表情,内心的活动。课本剧表演不仅能激活课堂氛围,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能起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主动地获取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作用。
  六、辩一辩
  辩论式的课堂,气氛紧张而又热烈,宽松而又自由,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判断思维能力和合作竞争能力,锻炼了学生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实践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教学《放弃射门》,一是引发辩论:福勒放弃射门,到底应不应该?为什么?(分正反方)二是准备辩论:查阅资料,搜集整理素材,写好发言提纲;三是组织辩论。在激烈的争辩中福勒善良、诚实、高尚的人性美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七、做实验
  实验操作能使每位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抽象词句的理解,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乌鸦喝水》中“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这一句,教师组织学生做“乌鸦喝水”的实验。(把事前准备好的小石子放入装有半瓶水的小口瓶中)提醒学生把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中,注意观察瓶子里的水是怎样升高的?(渐渐升高)提问假如你是乌鸦,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喝到水?“渐渐”这个比较抽象的副词,通过操作实验变得具体起来,同时学生在自己操作实验中体会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衔进瓶子里”的细心与耐心,观察水“慢慢升高”的现象,体会乌鸦的智慧和勤劳。也可再尝试其他办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八、当导游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描写大自然绮丽风光、中外名胜古迹的写景类文章,如《鸟的天堂》、《迷人的张家界》、《记金华的双龙洞》、《莫高窟》、《埃及的金字塔》等,举不胜举。如何让学生被这些美景所吸引,有身临其境之感?可创设情境,设计“学当小导游”的活动。如教学《颐和园》时,我要求学生模拟导游的语言、动作、神态,向游客(同学们)推介颐和园这一景点。学生在自由组成旅游团、自我推荐尝试当导游、全程陪同作解说这一过程中品味优美的语言,陶冶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九、做记者
  通过模拟小记者与采访对象的问答实践活动,学生能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培养随机应变的能力。如教学《轮椅上的霍金》一课,可设计小记者采访的环节——假如你是一名记者,给你一次采访的机会,你想向轮椅上的霍金问些什么呢?老师或一学生扮演霍金,模拟采访。老师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相关内容,精心设计采访的话题;组织讨论采访的注意事项,怎样表现霍金,等等)。
  我们要做到依托于文本,以活动为载体,把知识的训练、技能的培养和智能的开发贯穿起来,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其他文献
摘 要: 美好的事物会对人产生感染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点对学生进行美育的熏陶,陶冶学生的情操,逐步培养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由外化到内化,进而使学生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从教材中发现美、体验美,有一个美好而高尚的心灵,一个正确的人生目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美育 体验    人们对美好的事物总有与生俱来的追求。其实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抓住这一点来对学生进行美育的熏陶,陶冶学
摘 要: 语文教学离不开对话教学。本篇教学心得主要是从和谐、深刻两点来阐述对对话教学的思考。和谐与深刻是对话教学的双翼,和谐是对话的润滑剂,深刻是对话的成长素。对话只有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贴近学生学习的需求、实现师生的心灵交融才能达到和谐;同时,也只有让学生认知走向深入、让学生思维走向开阔、让学生能力走向丰富的对话才是深刻的。  关键词: 对话教学 和谐 深刻    对话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施行很长一段时间,对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仍有不少人对语文新课标理解有所疏忽,对语文教学认识有所偏颇。  一、对文本解读认识上的误区  某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存在轻视文本的解读现象,没有认识到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语文教师的教学根本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应该把文本作为一个宝贵的资源,作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平台、一种媒介,让学生从中获取语文的
摘 要: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摇篮。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高度肯定和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中外教育家的共识。但是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缺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具体表现为: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因此,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开发并训练批判性思维,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最终促进创新精神和
如果说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在于把传授知识当作教学工作的唯一目的,从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话,那么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可以说“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质疑”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的“舵手”。那么,教师如何让“质疑”伴随着我们所有的学习过程呢?  一、激励学生质疑的动力  黄宗羲说:“读书始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
新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诵读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是毋庸质疑的,那么诵读如何合理地运用才能事半功倍地达到教学目标呢?  要在初读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在讲解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诵读,在正确诵读的基础上巩固理解,加深感悟,达到更高层次的
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好课?教育专家可以从教学理论方面去评判一堂语文课是优是劣,初中生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来评价一节语文课。而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没有人会认定自己的语文课堂是无效的。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及教师的教学观念的变化,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使语文课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好课,成了众多语文老师关注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对于初中语文好课的理解。  一、学生乐于接受  为了考试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