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堂评价 提高教学效益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学生的个人潜能之间不但存在着质与量上的差异,而且潜力发挥的程度也不一样。最近,听了一节二年级“三位数加法(不进位加)”的数学课,笔者以此为例,谈一谈自己对于课堂评价的想法。
  案例描述:
  1.在看主题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回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教师让学生交流预习导航,自主探究143 126的计算过程(学生有拨计数器的、列竖式的、摆小棒的),接着引导学生总结出三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3.讨论:三位数与两位数加法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4.引导学生进行加法验算。
  5.试一试:23 143。学生独立完成,并要求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
  6.教师巡视,发现典型错题,放到展示台上给大家看。
   23
   143
  373
  师:同学们看,这一题对吗?
  生:错!
  师:错在哪里?
  生1:数位没有对齐,把第一个加数的十位和第二个加数的百位对齐了,所以计算错了。
  师:这个同学说得非常好,三位数加法和两位数加法算法相同,都要相同数位相加,从个位算起。(表扬回答问题的学生,并为他们小组加一颗星)
  师:老师不仅要给这位纠正的同学的小组加星,我还要为刚才提供错误的同学的小组加一颗星,是他们让我们避免以后再犯这样的错误。(说完,教师郑重在笔算错误学生的那一组上加了一颗星,学生们一脸茫然……)
  反思与分析:
  听完这节课,教师们就这节课的课堂评价展开了讨论,有的说:“这样的评价会让低年级的学生以后故意犯错,从而得到表扬的机会。”有的说:“这颗星不应该加给学生,而是应该加给老师。”有的说:“老师的评价应该肯定正确的想法,而不是鼓励错误的想法。”……那我们的课堂究竟需要怎样的评价?怎样才能鼓励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慎用即时评价,发挥正确导向功能
  “即时评价”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给予的倾向性意见。教师的评价倾向,会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起到即时的调节作用。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不论是一个词语还是一个眼神,都会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相应的行为表现。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是在不断探索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很正常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利用错误这一资源。在这节课中,教师充分利用错误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具体的实例中明白了计算三位数加法必须要数位对齐的道理,但在评价上却有失偏颇。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肯定对的,改正错的,引领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精用延时评价,拓展数学思维空间
  所谓延时评价,即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己去揣摩、去体验。在教学中,教师都习惯于在学生解题或发言后对学生的错误即时进行评价,但有时学生的错误并非一律需要即时评价,过早评价,反而会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能轻易地、过早地给出结论,而要精用延迟评价,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善用相互评价,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同样是评价自己及同学学习活动的主体。在这节课中,教师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给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阐述思考的历程。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三位数加法与两位数加法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时,有的学生这样评价:“第一小组说得很好,既全面又完整,如果声音再大些就好了。”“我发现同学们总结的都很好,我要向他们学习。”……教师合理地引导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找准别人的长处,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实施学生课堂学习的相互评价就是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合理、恰当地运用教学评价,树立评价思想,明确评价目的,把自我评价、学生评价、集体评价、教师评价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时准备一双慧眼,敏锐地捕捉并牢牢把握每一个适当的教学契机,善用、巧用、活用课堂评价语,及时给予学生恰如其分的评价。这样的课堂才会百花齐放,精彩纷呈!
  (责编 黄桂坚)
其他文献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找规律》探索的是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我一遍又一遍地研读教材,终于深刻地领悟到:找规律,重点在于“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找到规律的本质所在,更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找,用什么方法找,在找的过程中进一步获得思维的训练和提升。下面,我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认识。  一、“找”中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材中提供的问题情境是:先用每次能框两个数的方框,在写有1-1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明确折数与成数的含义,能熟练地把成数和折数写成分数、百分数,能正确解答有关折数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学会合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春节期间为了积聚人气,促销商品,各商家纷纷使出打折的招数。看,这是某电气商城空调柜推出的一则广告(电脑出示: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德育,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道德教育。少年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点人群。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教育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基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必须首当其冲,认真贯彻《纲要》精神,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承担培养未来合格公民的责任,为提高全民道德素质作出贡献。  一、认识道德主体的能动
【问题的提出】2011年4月28日至29日,本市小学英语“青英汇”成员进行了综合板块的评课活动,内容为牛津小学英语 5B Unit6 《A PE lesson》和 Unit7 《A busy day》的E、F、G、H板块的内容。本文就此次活动的部分教学片段,谈谈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英语的综合板块教学。  一、主线贯穿,化“零”为“整”  相比其他板块而言,综合板块具有题材更广,起点更高,单词、语法点更
众所周知,"望、闻、问、切"是我国传统医学宝库中的一支瑰丽的奇葩,它是医生了解病因,救治病人的重要手段。同样,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望闻问切”激活语文课堂,领悟语文教学的核心理念,努力构建平等与开放的课堂氛围。     一、学生资源的“显微镜”——“望”    所谓“望”,就是教师通过细致地观察,了解学生的学情,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兴趣与喜好,珍视动态的、鲜活的学生资源,打破“零起点”,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每天面对的是繁杂的事务、一群天真可爱的学生。在多年的班级管理中,我深切体会了到“班级管理要讲究艺术”。下面谈谈自己在班级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一、管理勿少“人文化”    1.用真心关爱学生  “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偏爱一位好学生,不放弃一位困难生,用一颗朴实的爱心去爱每
三花石中心校位于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城以东,石泉水库西端的汉江之滨。汉水茫茫阻断了人们与外界的联系。这里通往县城每天只有一趟班车,需绕道乘船(渡汉江)颠簸3个多小时后才能到达。因此,偏僻的山区学校在常人看来并不起眼。然而,“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学校连续10年六年级素质教育水平检测合格率在全县23个乡镇中心校名列前茅。一所山区小学教学质量为啥这样高?  一、强化质量意识,着力优化教师队伍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为此数学学习要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通过多年的一线教学,本人认为设计一些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在玩与学的交融中探索和研究数学问题,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理念。下面以“可能性”一课教学为例,谈些体会。  导入:“同学们,你们去逛过商场、买过东西吗?你发现商场经常搞哪些活动?
一、回避引导,一帆风顺    案例: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师:大家通过36×30=1080和36×30×2=1080×2这组式子产生了猜想(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就乘几。怎样知道这个规律对不对呢?  生(齐答):验证。  师:好!请每个小组四人合作进行举例子验证。  生1:我们组举的例子是25×32=800,让25不变,32乘5,我们发现结果就是800乘5。  生2:我们组举的例
教研组是教师合作从事教学研究的学习型组织,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基础组织,对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师资素质和教育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研组如何借助“多人同课循环”这一教学型教研,激发教师参研热情,使教研活动变“虚”为“实”、变“松散”为“紧凑”,达到有效教研的目的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同课循环——聚集体智慧    “多人同课循环”是目前较为有效的课例研究实践模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