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有趣味性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ertrobertrobe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不仅要传播文化知识,更应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千方百计改进以前单一的数学教学方式,创造各种条件利用各种方法去帮助和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情趣以及思维能力,使其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兴趣中学习,为学生奠定终身学习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教学情境;趣味性;思维;新课标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的把握,是人们生活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知识逻辑性强,学生学习起来往往无法提起学习兴趣,很容易对数学产生厌学心理,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给教学老师也带来不小的压力和困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就成了学生能否学好数学,能否教好数学的关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想尽各种方法,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喜欢学习。那么从哪些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教学环节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创设教学情景,让学习过程变被动为主动
  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利用外部的事物给孩子以刺激,引起孩子心理上的兴趣或困惑,目的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智力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吸引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它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纽带,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能引起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强调数学教学应以“问题情境— — 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根主线逐步展开。教学情境的创设既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师应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来点燃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总是想方设法创设问题环境,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学习过程中。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的认识》时,课前将已经准备好的装有10~100粒不等黄豆的纸袋放在每个同学的桌上,学生会感到很好奇,于是我告诉他们这节课要进行数黄豆比赛,看谁把袋子里的黄豆在桌子上摆好后能让老师一眼就可以看出你桌子上有多少粒黄豆。学生听了觉得很新鲜也很兴奋,在我的一声“开始”后很快就讨论和行动起来,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当我在学生中间巡视的时候看到有的学生以“十”为单位摆豆时,就马上告诉同学们老师知道这堆豆子有几粒,学生很惊讶,课堂一下就安静下来等待老师的答案,眼神里充满好奇。此时的学生很是不解,为什么老师能不要一粒一粒的数就能知道是多少粒呢?该怎么摆才能让老师一眼就可以看出黄豆粒数呢?
  这时我适时引出数量较多时以“十”为单位的摆法。这样很自然地就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到了教学情境中,整个过程没有老师的指令,学生易于接受,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二、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方法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提出新颖合理的思路和方法。例如:我在教学退位减法时,不拘泥于书中借十法,通过让学生摆树叶,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多种方法。我认为数学老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算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中的一个亮点,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算法多样化,其目的是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敢于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出发点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让孩子学会自己读课本,培养学习独立性
  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来源。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新内容前我会给学生指出学习的要点并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要点和问题去阅读课本,让学生深入思考知识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找出其它的解题思路。如在教学简单的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先出了下面两道题:(1)一条马路全长3000米,修完了3/5,修完了多少米?(2)一条马路修完了3/5,修完的马路长度是1800米,这条马路长多少米?我先让学生解答这两题,然后再出示例3:一条马路全长3000米,修完了60%,修完了多少米?例4:一条马路修完了整条马路的60%,修完路的长度是1800米,这条马路全长多长?因为例3和例4是在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来的,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就是把百分数(60%)转化成分数(3/5),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这种联系,让学生将这两题同原来的两题进行比较,既启迪了学法,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四、适时准确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而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并把握课堂教学时机适时提问,根据教学计划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自然进入课堂教学过程。
  教育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因素和条件,并加以灵活运用,用兴趣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好奇中探索,在快乐中学习,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主动自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情趣和能力,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飞飞.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教研),2011,06.
  [2]杜雨灵.小学数学教学探微[J].中国教师,2011,S1.
  [3]潘道建.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8.
其他文献
摘 要:当今世界对数学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具有必要的数学基础和数学应用意识,能够运用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解决社会问题。新课程背景下在整个高中数学教学中都要贯穿师生关系优化,主要教学场所课堂教学的多元、高效,还有对教学知识巩固的课后练习。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效率  进入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综合。教育应该面向社会,满足社会对人才的最基本需求。在这种背景下,新课程标准对
期刊
摘 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才会提高学习效果。但是兴趣不是天生的,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加以培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培养;小学数学;学习兴趣;有效策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期刊
摘 要:所谓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因素,只有转变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并切实加以引导,才能使得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更好的发挥。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阅读教学  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思维过程中有以下四方面的显著特征:①有发散性思维参与。往往能从某一定的信息中,产生为数众多的信息,找到多个可能的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有效教学不是单纯的追求知识效率的最大化,而是追求的是教学综合功能的最优化。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追求知识的膨胀率,而是要把知识教活,要有效促进学生智慧的增长,还要把学生的思想激活,促进学生健康向上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要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放在第一位,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对高中
期刊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化学教学本身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化学概念和规律,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世界,从而在将来能够独立地、有创造性地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运用化学实验,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能够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智能。  一、改验证性
期刊
摘 要: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崭新内容,综合性学习课的设置,对新课标下的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内容来说,是一项重大改革。综合性学习也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项语文学习内容,这与语文课内容的新颖开放、语文教学活动方式的灵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对于教师而言,这种学习活动却是一项最难把握的内容。本文主要就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做简单的研究探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探析  一、对小学语文综合性
期刊
摘 要:小学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它起着监控、巩固、反馈的作用。语文教师不但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要关注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当前语文教学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探索并实施多样化的练习,要把自主性、趣味性和多样性融为一体,实现语文学科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作业;多样性;差异性;趣味性  语文作业是小学语文课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