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的就业优势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文章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从摆脱就业依赖、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就业是经济增长的立足点,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保就业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中之重。但现阶段经济增长与就业不同步的现象,尤其是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与农民工返乡现象并存,就业矛盾更显突出。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对于准确判断当前就业形势,采取有效措施来稳定和扩大就业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迫切。
一、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窘境
自1999年中央政府做出扩招决策后,高等院校的数量和在校生数量迅速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愈发激烈,就业难度加大。2003年至2009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212万人上升到610万人,2010年将达到630万人,加之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愈演愈烈。数量不断增长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后,对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高等教育对市场经济的适应相对滞后、大学生就业观念和职业适应能力的缺陷、就业市场自身不完善等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格外突出,就业困难加大。由于今后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而毕业生却在逐年增加,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二、因素分析
1、社会因素
社会和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实际操作层面的素质和技能还较缺乏,待业大学生作为劳动力资源的一部分,其供给与需求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此外我国大学生创业的人数比还比较少,缺乏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引导教育,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缺失。才会导致每年的万人勇闯独木桥的盛况,可见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还比较薄弱。
2、个人因素
很多大学生的头脑中精英意识过强,把对薪酬、发展空间、就业的区域、岗位的稳定性作为重点考虑因素,已经连续多年的公务员报考热就证明了这一点。他们较少考虑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再加上用人单位往往强调工作经验,注重实际技能,对专业水平、综合素质等也有一定要求,这使得他们只能从最基层甚至从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的专业干起。由于不能恰当地给自己定位,导致产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其次,一些大学生求职不够积极主动,存在等国家优惠政策、靠学校帮扶、要家长继续供养的“等、靠、要”思想。主动就业、积极参与就业市场竞争的意识不强,缺乏择业的主动性。这些待业大学生虽然总量并不大,但他们对身边其他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容易造成不良的影响。还有一些大学生对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期望值仍然很高。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他们普遍有降低就业工资收入期望值的趋向,但选择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人数仍然居多。
3、学校因素
许多的研究文献表明,高校学科与专业的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的不同步是导致毕业生就业造成困境的重要原因。过去几年,全国高校一窝蜂地办了许多“面向市场”的专业,比如新闻传播、影视、广告,包括MBA、EMBA等,其师资来源和教育质量更成问题。有人戏言,从未做过一笔生意、没有在银行开过一张支票的老师,在课堂上教人如何赚钱。结果可想而知,大学毕业即失业,出了校门进家门。
三、措施与对策
(一)政府和学校要多措并举力保大学生就业
1、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引导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
大学生是改革建设的先锋力量,因此,各级政府应当从国家的大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切实推动社会用人部门的市场化改革,积极推动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相互贯通和信息共享,打破地域限制,消除人为市场分割,疏通到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就业的渠道,构建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的大环境,确保社会内在的人才需求尽可能地转化为有效的人才需求。
2、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扩大就业空间
对目前大学生的一些择业观念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陈旧和落后,也不能简单地指责他们期望值过高、虚荣心强。城乡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实,都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人。只有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农村、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并切实从解决待业大学生切身利益的角度考虑,制定吸引他们立志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的优惠政策,才会不断转变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扩大就业的空间。
(二)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正确的选材标准
部分用人单位在选择职工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不少用人单位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所招岗位不相适应;而有的单位又过分看重工作经验,将实践经验作为选聘人才的必备条件,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以及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客观规律。
(三)要跟上形势的发展,不断提高择业竞争力
1、自觉融入社会,找准自身定位
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广大大学生必须正视现实,不用过分看重起点,要正确进行社会定位,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树立主动竞争、服务基层、多渠道创业、自主创业的新观念,积极面对就业门槛,降低求职的心理预期,充分利用国家政策营造的宽松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竞争力投身到就业市场中去使自己的期望值与市场需求吻合。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累丰富实践经验
面对用人单位注重求职者实践工作经验的现实,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注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去做一些与专业相关或与未来从事的行业有关的工作,提升自己的工作技巧,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弥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不足,以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做好准备。
3、确定职业理想,重视职业生涯设计
要想顺利地找到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广大大学生就应当尽量克服各种压力带来的短期心态,要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充分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根据自身的条件及所处的环境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地寻找自身发展的新的生长点,理智地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从而避免求职时的盲目和错失良机,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
就业是经济增长的立足点,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保就业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中之重。但现阶段经济增长与就业不同步的现象,尤其是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与农民工返乡现象并存,就业矛盾更显突出。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对于准确判断当前就业形势,采取有效措施来稳定和扩大就业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迫切。
一、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窘境
自1999年中央政府做出扩招决策后,高等院校的数量和在校生数量迅速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愈发激烈,就业难度加大。2003年至2009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212万人上升到610万人,2010年将达到630万人,加之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愈演愈烈。数量不断增长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后,对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高等教育对市场经济的适应相对滞后、大学生就业观念和职业适应能力的缺陷、就业市场自身不完善等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格外突出,就业困难加大。由于今后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而毕业生却在逐年增加,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二、因素分析
1、社会因素
社会和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实际操作层面的素质和技能还较缺乏,待业大学生作为劳动力资源的一部分,其供给与需求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此外我国大学生创业的人数比还比较少,缺乏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引导教育,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缺失。才会导致每年的万人勇闯独木桥的盛况,可见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还比较薄弱。
2、个人因素
很多大学生的头脑中精英意识过强,把对薪酬、发展空间、就业的区域、岗位的稳定性作为重点考虑因素,已经连续多年的公务员报考热就证明了这一点。他们较少考虑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再加上用人单位往往强调工作经验,注重实际技能,对专业水平、综合素质等也有一定要求,这使得他们只能从最基层甚至从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的专业干起。由于不能恰当地给自己定位,导致产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其次,一些大学生求职不够积极主动,存在等国家优惠政策、靠学校帮扶、要家长继续供养的“等、靠、要”思想。主动就业、积极参与就业市场竞争的意识不强,缺乏择业的主动性。这些待业大学生虽然总量并不大,但他们对身边其他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容易造成不良的影响。还有一些大学生对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期望值仍然很高。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他们普遍有降低就业工资收入期望值的趋向,但选择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人数仍然居多。
3、学校因素
许多的研究文献表明,高校学科与专业的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的不同步是导致毕业生就业造成困境的重要原因。过去几年,全国高校一窝蜂地办了许多“面向市场”的专业,比如新闻传播、影视、广告,包括MBA、EMBA等,其师资来源和教育质量更成问题。有人戏言,从未做过一笔生意、没有在银行开过一张支票的老师,在课堂上教人如何赚钱。结果可想而知,大学毕业即失业,出了校门进家门。
三、措施与对策
(一)政府和学校要多措并举力保大学生就业
1、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引导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
大学生是改革建设的先锋力量,因此,各级政府应当从国家的大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切实推动社会用人部门的市场化改革,积极推动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相互贯通和信息共享,打破地域限制,消除人为市场分割,疏通到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就业的渠道,构建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的大环境,确保社会内在的人才需求尽可能地转化为有效的人才需求。
2、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扩大就业空间
对目前大学生的一些择业观念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陈旧和落后,也不能简单地指责他们期望值过高、虚荣心强。城乡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实,都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人。只有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农村、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并切实从解决待业大学生切身利益的角度考虑,制定吸引他们立志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的优惠政策,才会不断转变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扩大就业的空间。
(二)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正确的选材标准
部分用人单位在选择职工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不少用人单位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所招岗位不相适应;而有的单位又过分看重工作经验,将实践经验作为选聘人才的必备条件,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以及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客观规律。
(三)要跟上形势的发展,不断提高择业竞争力
1、自觉融入社会,找准自身定位
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广大大学生必须正视现实,不用过分看重起点,要正确进行社会定位,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树立主动竞争、服务基层、多渠道创业、自主创业的新观念,积极面对就业门槛,降低求职的心理预期,充分利用国家政策营造的宽松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竞争力投身到就业市场中去使自己的期望值与市场需求吻合。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累丰富实践经验
面对用人单位注重求职者实践工作经验的现实,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注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去做一些与专业相关或与未来从事的行业有关的工作,提升自己的工作技巧,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弥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不足,以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做好准备。
3、确定职业理想,重视职业生涯设计
要想顺利地找到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广大大学生就应当尽量克服各种压力带来的短期心态,要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充分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根据自身的条件及所处的环境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地寻找自身发展的新的生长点,理智地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从而避免求职时的盲目和错失良机,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