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而言,父母与孩子关系紧张大多发生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可亲子关系不会一夜间由甜变酸,父母与青春期孩子关系恶劣紧张,通常也不是突然之事。
如果想要和青春期孩子有良好的沟通,父母就要自问,之前自己做了些什么?
如果父母以忙碌为理由,没有在孩子小时候就经营好彼此的关系,就不要太奢望青春期的孩子会买你的账。
之前你做了什么?这些年你去了哪里?若是你之前老是跟孩子说“我不得空”,孩子到了青春期,你终于得空了,但反过来,可能孩子该跟你说“我不得空”了。可如果我们在孩子小时就做了很多铺垫,打下了良性沟通基础,那么当孩子来到青春期时,局面就会有所不同。
不过,青春期孩子有独特的心理状态,有时候可能真的不愿和父母沟通。那么,父母到底该怎样跟孩子沟通,他们才会愿意谈谈呢?
要懂得沟通技巧
很多时候,父母爱讲一大堆道理,流于说教。其实,沟通是需要技巧的。当你跟孩子讲话,你能看到孩子的话背后的亮点,即孩子行为背后的善意吗?你怎样诠释他的话,从而了解他?例如,孩子说不想去上学,通常父母一听就会马上拒绝:“不可以!”可这样做的结果呢?立刻就切断了与孩子沟通的链接。
其实,如果懂得一些沟通技巧,双方的对话是可以持续下去的。
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个16岁的中学生,不想念书。他把头发染成绿色,并洒上金粉,是很潮的人。当他对老师说不想上学时,老师就对他说:“不上学是可以的,可你想做什么呢?”
“美发师。”
“美发师很不错,不过,你介意我讲实话吗?”
孩子说不介意,老师就说:“美发师是要跟上时代潮流的,但是你不入流,你开美发店的话,帮人家弄成像你一样的发型,我看你的店没几天就会倒闭。”
看孩子很惊讶,老师就说,绿头发在人们眼中像是“绿帽子”,人们很忌讳。
“再来,美发师要留意潮流,著名美发师还需要看书,提升自己,例如头发需要哪些营养与保养,所以还是得学习。”
看学生有些动摇了,老师继续说:“不过,也不是说不读书就一定不会成功,读书和成功之间没有必然关系,只是读书可能让你拿到大学文凭,选择比较广,而不读书你想成功可能需要绕比较大的圈子。但是你得知道,你选择这条路,会面对很多困难,比继续读书要困难得多,你准备好了吗?即便你准备好了,要想成功,还是要多少读一点书的。”孩子听后,觉得老师的话有道理,乖乖回来上学了。
谆谆诱导分析利弊
父母要先同理孩子的情绪,再来引导他,让他看到问题在哪里。
有一个孩子小瓜,上初中时也曾想辍学。一天,小瓜放学回家大吐苦水,认为上学没多大意思,学数学更是没用,因此,他不想上学,想去做运动员。
父亲并没有否定孩子这个想法,而是先认同孩子: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好像确实没什么用,我们一般只用四则运算罢了。
孩子看父亲认同了他的话,当即就觉得父亲很理解他,情绪一下缓和了很多。接着,父亲心平气和地跟孩子分析,运动员的运动生涯很短暂,他若做运动员,须思考30岁以后要做什么。有两个选择:一是转行,二是当教练,当教练须要懂得运动学、营养学、管理学等,所以,还是要有知识。“不过,”父亲话锋一转,“你不想读书也没问题,如果你晚上想去当服务员,也可以,爸爸今晚就带你去阿姨的店里帮忙。但是,孩子,爸爸认为你不止于此,你可以做更多事情,而非只做很多人都可以做、相对容易的端盘子工作。”
“为什么不给自己多一些机会呢?你想想看吧。”话说到这里,父亲就停止不谈了。这是适可而止的艺术。过后,孩子打消了辍学想法。
勿让孩子予取予求
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物质享受比起以前丰裕得多,现代孩子對物质的追求也相应提高。
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孩子有比较心理,人有我也要有,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会要求父母购买昂贵的电子产品,如苹果手机、手提电脑、平板等。不想予取予求的父母,就很容易陷入与孩子的拉锯战中。
对此,一位资深辅导老师认为:“我们需要让孩子学习面对‘别人有,我没有’的情况,否则,即使我们现在满足了他的需求,那也只是暂时的。当他长大后,人生中还会面对‘得不到想要的东西’的情况,别人有他没有,那时他会怎么办?”
以前家中经济条件不好,父母没有办法在物质上满足我们。以前黑白电视机时代,一条街上可能只有两户人家有电视机,那时候的小孩想要看电视,只能站到别人家的窗口看,对方只要把窗帘拉上,外面就看不到了。那时候的父母看到这种情况,难道都要去买电视机吗?
有孩子认为,别人都有的而他没有,父母不能满足他,就质疑父母不好。一位教育专家说:“他不能拥有就不能拥有啊!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就是不允许,这是需要让孩子去体会的。”说到这里,教育专家指出,现今许多父母没有勇气去面对孩子的质疑,其实这是需要父母早一点明白的,父母不可能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因此,孩子如果因为得不到所要的东西而有情绪,父母也不要害怕去面对。
沟通有层次
1.命令/权威性话语:孩子言行举止有危害性,或是对他人造成危害,需要马上制止,用词直截了当。
例如孩子在楼梯口玩,我们要马上直接阻止他,用的是权威性话语。
2.技巧性的沟通:孩子有问题,父母想了解,但是孩子暂时不愿谈,父母可用其人生经验阅历,用良性沟通的技巧去引导孩子。
3.讨论式:有时,孩子的行为引起父母的不舒服,可以跟孩子讨论,怎样做彼此能够接受。
4.愉快的对话:生活中比较愉快的对话与互动,是很重要的沟通,通过日常的互动,在轻松的氛围中,建立、改善及提升亲密关系的分量。
带孩子身教胜言传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问题的孩子年龄越来越小,连一年级的孩子也不想念书。现在的妈妈面对5岁的孩子都可能束手无策。
以前的父母有权威,现在的父母对孩子没办法,而且,许多父母不愿或没有时间学习新时代教养方法,却很乐意给孩子报很多学习班或者兴趣班。
有些父母带孩子去寻求辅导,放下孩子就走,根本没有打算参与孩子的辅导。这像是将教育外包出去了。家长或许没有信心面对孩子的问题,不懂该如何做,其实这是可以学习的。
父母带孩子,身教胜于言传,父母要教好孩子,平常的言行举止就要注意,因为孩子会在一旁将一切看在眼里。
例如,到学校接孩子时,是否以不阻碍他人为原则?是否为了一己方便,随便泊车?父母面对老师,是否有礼?等等,这些看起来很小的事情,都会给孩子很大的影响。
如何与孩子良好沟通
孩子有情绪困扰,如茶饭不思、一直关在房里不出声,父母如何处理?不妨参考以下建议:
1.柔和地发出邀请,表达关心。
例如面对有状况的孩子,语气柔和、关心地问:“我们不知你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担心你,也想知道,我们可以怎样帮你?”以这种方式邀请孩子谈谈他的问题。
2.同理孩子。
孩子愿意谈的话,父母不要否定孩子,要同理孩子,过后再去找问题出在哪里,并且要思考怎样引导孩子看到问题。
3.不要批判。
很多父母不会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可以让孩子知道:“我们不是强迫你,是关心你。”
言语中,不要对孩子有任何批判,只说出看到的情况、自己的担心以及“我们不懂怎样帮你”,希望孩子说出他需要家长如何帮助他。
4.尊重孩子的意愿。
若是孩子不愿谈,就不要苦苦相逼,让孩子知道父母愿意聆听,待他愿意谈的时候再谈就可以了。父母可以这样说:“你目前不想谈,没有关系,等你想谈了随时可以来找我们,但,我们真的担心你,或许你去找朋友谈谈会好一些。”
父母表达了自己的关心后,就要退一步等待。相信孩子在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尊重后,会有敞开心扉的时候的。
【编辑:潘金瑞】
如果想要和青春期孩子有良好的沟通,父母就要自问,之前自己做了些什么?
如果父母以忙碌为理由,没有在孩子小时候就经营好彼此的关系,就不要太奢望青春期的孩子会买你的账。
之前你做了什么?这些年你去了哪里?若是你之前老是跟孩子说“我不得空”,孩子到了青春期,你终于得空了,但反过来,可能孩子该跟你说“我不得空”了。可如果我们在孩子小时就做了很多铺垫,打下了良性沟通基础,那么当孩子来到青春期时,局面就会有所不同。
不过,青春期孩子有独特的心理状态,有时候可能真的不愿和父母沟通。那么,父母到底该怎样跟孩子沟通,他们才会愿意谈谈呢?
要懂得沟通技巧
很多时候,父母爱讲一大堆道理,流于说教。其实,沟通是需要技巧的。当你跟孩子讲话,你能看到孩子的话背后的亮点,即孩子行为背后的善意吗?你怎样诠释他的话,从而了解他?例如,孩子说不想去上学,通常父母一听就会马上拒绝:“不可以!”可这样做的结果呢?立刻就切断了与孩子沟通的链接。
其实,如果懂得一些沟通技巧,双方的对话是可以持续下去的。
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个16岁的中学生,不想念书。他把头发染成绿色,并洒上金粉,是很潮的人。当他对老师说不想上学时,老师就对他说:“不上学是可以的,可你想做什么呢?”
“美发师。”
“美发师很不错,不过,你介意我讲实话吗?”
孩子说不介意,老师就说:“美发师是要跟上时代潮流的,但是你不入流,你开美发店的话,帮人家弄成像你一样的发型,我看你的店没几天就会倒闭。”
看孩子很惊讶,老师就说,绿头发在人们眼中像是“绿帽子”,人们很忌讳。
“再来,美发师要留意潮流,著名美发师还需要看书,提升自己,例如头发需要哪些营养与保养,所以还是得学习。”
看学生有些动摇了,老师继续说:“不过,也不是说不读书就一定不会成功,读书和成功之间没有必然关系,只是读书可能让你拿到大学文凭,选择比较广,而不读书你想成功可能需要绕比较大的圈子。但是你得知道,你选择这条路,会面对很多困难,比继续读书要困难得多,你准备好了吗?即便你准备好了,要想成功,还是要多少读一点书的。”孩子听后,觉得老师的话有道理,乖乖回来上学了。
谆谆诱导分析利弊
父母要先同理孩子的情绪,再来引导他,让他看到问题在哪里。
有一个孩子小瓜,上初中时也曾想辍学。一天,小瓜放学回家大吐苦水,认为上学没多大意思,学数学更是没用,因此,他不想上学,想去做运动员。
父亲并没有否定孩子这个想法,而是先认同孩子: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好像确实没什么用,我们一般只用四则运算罢了。
孩子看父亲认同了他的话,当即就觉得父亲很理解他,情绪一下缓和了很多。接着,父亲心平气和地跟孩子分析,运动员的运动生涯很短暂,他若做运动员,须思考30岁以后要做什么。有两个选择:一是转行,二是当教练,当教练须要懂得运动学、营养学、管理学等,所以,还是要有知识。“不过,”父亲话锋一转,“你不想读书也没问题,如果你晚上想去当服务员,也可以,爸爸今晚就带你去阿姨的店里帮忙。但是,孩子,爸爸认为你不止于此,你可以做更多事情,而非只做很多人都可以做、相对容易的端盘子工作。”
“为什么不给自己多一些机会呢?你想想看吧。”话说到这里,父亲就停止不谈了。这是适可而止的艺术。过后,孩子打消了辍学想法。
勿让孩子予取予求
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物质享受比起以前丰裕得多,现代孩子對物质的追求也相应提高。
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孩子有比较心理,人有我也要有,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会要求父母购买昂贵的电子产品,如苹果手机、手提电脑、平板等。不想予取予求的父母,就很容易陷入与孩子的拉锯战中。
对此,一位资深辅导老师认为:“我们需要让孩子学习面对‘别人有,我没有’的情况,否则,即使我们现在满足了他的需求,那也只是暂时的。当他长大后,人生中还会面对‘得不到想要的东西’的情况,别人有他没有,那时他会怎么办?”
以前家中经济条件不好,父母没有办法在物质上满足我们。以前黑白电视机时代,一条街上可能只有两户人家有电视机,那时候的小孩想要看电视,只能站到别人家的窗口看,对方只要把窗帘拉上,外面就看不到了。那时候的父母看到这种情况,难道都要去买电视机吗?
有孩子认为,别人都有的而他没有,父母不能满足他,就质疑父母不好。一位教育专家说:“他不能拥有就不能拥有啊!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就是不允许,这是需要让孩子去体会的。”说到这里,教育专家指出,现今许多父母没有勇气去面对孩子的质疑,其实这是需要父母早一点明白的,父母不可能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因此,孩子如果因为得不到所要的东西而有情绪,父母也不要害怕去面对。
沟通有层次
1.命令/权威性话语:孩子言行举止有危害性,或是对他人造成危害,需要马上制止,用词直截了当。
例如孩子在楼梯口玩,我们要马上直接阻止他,用的是权威性话语。
2.技巧性的沟通:孩子有问题,父母想了解,但是孩子暂时不愿谈,父母可用其人生经验阅历,用良性沟通的技巧去引导孩子。
3.讨论式:有时,孩子的行为引起父母的不舒服,可以跟孩子讨论,怎样做彼此能够接受。
4.愉快的对话:生活中比较愉快的对话与互动,是很重要的沟通,通过日常的互动,在轻松的氛围中,建立、改善及提升亲密关系的分量。
带孩子身教胜言传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问题的孩子年龄越来越小,连一年级的孩子也不想念书。现在的妈妈面对5岁的孩子都可能束手无策。
以前的父母有权威,现在的父母对孩子没办法,而且,许多父母不愿或没有时间学习新时代教养方法,却很乐意给孩子报很多学习班或者兴趣班。
有些父母带孩子去寻求辅导,放下孩子就走,根本没有打算参与孩子的辅导。这像是将教育外包出去了。家长或许没有信心面对孩子的问题,不懂该如何做,其实这是可以学习的。
父母带孩子,身教胜于言传,父母要教好孩子,平常的言行举止就要注意,因为孩子会在一旁将一切看在眼里。
例如,到学校接孩子时,是否以不阻碍他人为原则?是否为了一己方便,随便泊车?父母面对老师,是否有礼?等等,这些看起来很小的事情,都会给孩子很大的影响。
如何与孩子良好沟通
孩子有情绪困扰,如茶饭不思、一直关在房里不出声,父母如何处理?不妨参考以下建议:
1.柔和地发出邀请,表达关心。
例如面对有状况的孩子,语气柔和、关心地问:“我们不知你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担心你,也想知道,我们可以怎样帮你?”以这种方式邀请孩子谈谈他的问题。
2.同理孩子。
孩子愿意谈的话,父母不要否定孩子,要同理孩子,过后再去找问题出在哪里,并且要思考怎样引导孩子看到问题。
3.不要批判。
很多父母不会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可以让孩子知道:“我们不是强迫你,是关心你。”
言语中,不要对孩子有任何批判,只说出看到的情况、自己的担心以及“我们不懂怎样帮你”,希望孩子说出他需要家长如何帮助他。
4.尊重孩子的意愿。
若是孩子不愿谈,就不要苦苦相逼,让孩子知道父母愿意聆听,待他愿意谈的时候再谈就可以了。父母可以这样说:“你目前不想谈,没有关系,等你想谈了随时可以来找我们,但,我们真的担心你,或许你去找朋友谈谈会好一些。”
父母表达了自己的关心后,就要退一步等待。相信孩子在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尊重后,会有敞开心扉的时候的。
【编辑: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