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拒绝切断沟通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ling01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而言,父母与孩子关系紧张大多发生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可亲子关系不会一夜间由甜变酸,父母与青春期孩子关系恶劣紧张,通常也不是突然之事。
  如果想要和青春期孩子有良好的沟通,父母就要自问,之前自己做了些什么?
  如果父母以忙碌为理由,没有在孩子小时候就经营好彼此的关系,就不要太奢望青春期的孩子会买你的账。
  之前你做了什么?这些年你去了哪里?若是你之前老是跟孩子说“我不得空”,孩子到了青春期,你终于得空了,但反过来,可能孩子该跟你说“我不得空”了。可如果我们在孩子小时就做了很多铺垫,打下了良性沟通基础,那么当孩子来到青春期时,局面就会有所不同。
  不过,青春期孩子有独特的心理状态,有时候可能真的不愿和父母沟通。那么,父母到底该怎样跟孩子沟通,他们才会愿意谈谈呢?
  要懂得沟通技巧
  很多时候,父母爱讲一大堆道理,流于说教。其实,沟通是需要技巧的。当你跟孩子讲话,你能看到孩子的话背后的亮点,即孩子行为背后的善意吗?你怎样诠释他的话,从而了解他?例如,孩子说不想去上学,通常父母一听就会马上拒绝:“不可以!”可这样做的结果呢?立刻就切断了与孩子沟通的链接。
  其实,如果懂得一些沟通技巧,双方的对话是可以持续下去的。
  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个16岁的中学生,不想念书。他把头发染成绿色,并洒上金粉,是很潮的人。当他对老师说不想上学时,老师就对他说:“不上学是可以的,可你想做什么呢?”
  “美发师。”
  “美发师很不错,不过,你介意我讲实话吗?”
  孩子说不介意,老师就说:“美发师是要跟上时代潮流的,但是你不入流,你开美发店的话,帮人家弄成像你一样的发型,我看你的店没几天就会倒闭。”
  看孩子很惊讶,老师就说,绿头发在人们眼中像是“绿帽子”,人们很忌讳。
  “再来,美发师要留意潮流,著名美发师还需要看书,提升自己,例如头发需要哪些营养与保养,所以还是得学习。”
  看学生有些动摇了,老师继续说:“不过,也不是说不读书就一定不会成功,读书和成功之间没有必然关系,只是读书可能让你拿到大学文凭,选择比较广,而不读书你想成功可能需要绕比较大的圈子。但是你得知道,你选择这条路,会面对很多困难,比继续读书要困难得多,你准备好了吗?即便你准备好了,要想成功,还是要多少读一点书的。”孩子听后,觉得老师的话有道理,乖乖回来上学了。
  谆谆诱导分析利弊
  父母要先同理孩子的情绪,再来引导他,让他看到问题在哪里。
  有一个孩子小瓜,上初中时也曾想辍学。一天,小瓜放学回家大吐苦水,认为上学没多大意思,学数学更是没用,因此,他不想上学,想去做运动员。
  父亲并没有否定孩子这个想法,而是先认同孩子: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好像确实没什么用,我们一般只用四则运算罢了。
  孩子看父亲认同了他的话,当即就觉得父亲很理解他,情绪一下缓和了很多。接着,父亲心平气和地跟孩子分析,运动员的运动生涯很短暂,他若做运动员,须思考30岁以后要做什么。有两个选择:一是转行,二是当教练,当教练须要懂得运动学、营养学、管理学等,所以,还是要有知识。“不过,”父亲话锋一转,“你不想读书也没问题,如果你晚上想去当服务员,也可以,爸爸今晚就带你去阿姨的店里帮忙。但是,孩子,爸爸认为你不止于此,你可以做更多事情,而非只做很多人都可以做、相对容易的端盘子工作。”
  “为什么不给自己多一些机会呢?你想想看吧。”话说到这里,父亲就停止不谈了。这是适可而止的艺术。过后,孩子打消了辍学想法。
  勿让孩子予取予求
  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物质享受比起以前丰裕得多,现代孩子對物质的追求也相应提高。
  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孩子有比较心理,人有我也要有,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会要求父母购买昂贵的电子产品,如苹果手机、手提电脑、平板等。不想予取予求的父母,就很容易陷入与孩子的拉锯战中。
  对此,一位资深辅导老师认为:“我们需要让孩子学习面对‘别人有,我没有’的情况,否则,即使我们现在满足了他的需求,那也只是暂时的。当他长大后,人生中还会面对‘得不到想要的东西’的情况,别人有他没有,那时他会怎么办?”
  以前家中经济条件不好,父母没有办法在物质上满足我们。以前黑白电视机时代,一条街上可能只有两户人家有电视机,那时候的小孩想要看电视,只能站到别人家的窗口看,对方只要把窗帘拉上,外面就看不到了。那时候的父母看到这种情况,难道都要去买电视机吗?
  有孩子认为,别人都有的而他没有,父母不能满足他,就质疑父母不好。一位教育专家说:“他不能拥有就不能拥有啊!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就是不允许,这是需要让孩子去体会的。”说到这里,教育专家指出,现今许多父母没有勇气去面对孩子的质疑,其实这是需要父母早一点明白的,父母不可能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因此,孩子如果因为得不到所要的东西而有情绪,父母也不要害怕去面对。
  沟通有层次
  1.命令/权威性话语:孩子言行举止有危害性,或是对他人造成危害,需要马上制止,用词直截了当。
  例如孩子在楼梯口玩,我们要马上直接阻止他,用的是权威性话语。
  2.技巧性的沟通:孩子有问题,父母想了解,但是孩子暂时不愿谈,父母可用其人生经验阅历,用良性沟通的技巧去引导孩子。
  3.讨论式:有时,孩子的行为引起父母的不舒服,可以跟孩子讨论,怎样做彼此能够接受。
  4.愉快的对话:生活中比较愉快的对话与互动,是很重要的沟通,通过日常的互动,在轻松的氛围中,建立、改善及提升亲密关系的分量。
  带孩子身教胜言传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问题的孩子年龄越来越小,连一年级的孩子也不想念书。现在的妈妈面对5岁的孩子都可能束手无策。
  以前的父母有权威,现在的父母对孩子没办法,而且,许多父母不愿或没有时间学习新时代教养方法,却很乐意给孩子报很多学习班或者兴趣班。
  有些父母带孩子去寻求辅导,放下孩子就走,根本没有打算参与孩子的辅导。这像是将教育外包出去了。家长或许没有信心面对孩子的问题,不懂该如何做,其实这是可以学习的。
  父母带孩子,身教胜于言传,父母要教好孩子,平常的言行举止就要注意,因为孩子会在一旁将一切看在眼里。
  例如,到学校接孩子时,是否以不阻碍他人为原则?是否为了一己方便,随便泊车?父母面对老师,是否有礼?等等,这些看起来很小的事情,都会给孩子很大的影响。
  如何与孩子良好沟通
  孩子有情绪困扰,如茶饭不思、一直关在房里不出声,父母如何处理?不妨参考以下建议:
  1.柔和地发出邀请,表达关心。
  例如面对有状况的孩子,语气柔和、关心地问:“我们不知你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担心你,也想知道,我们可以怎样帮你?”以这种方式邀请孩子谈谈他的问题。
  2.同理孩子。
  孩子愿意谈的话,父母不要否定孩子,要同理孩子,过后再去找问题出在哪里,并且要思考怎样引导孩子看到问题。
  3.不要批判。
  很多父母不会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可以让孩子知道:“我们不是强迫你,是关心你。”
  言语中,不要对孩子有任何批判,只说出看到的情况、自己的担心以及“我们不懂怎样帮你”,希望孩子说出他需要家长如何帮助他。
  4.尊重孩子的意愿。
  若是孩子不愿谈,就不要苦苦相逼,让孩子知道父母愿意聆听,待他愿意谈的时候再谈就可以了。父母可以这样说:“你目前不想谈,没有关系,等你想谈了随时可以来找我们,但,我们真的担心你,或许你去找朋友谈谈会好一些。”
  父母表达了自己的关心后,就要退一步等待。相信孩子在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尊重后,会有敞开心扉的时候的。
  【编辑:潘金瑞】
其他文献
儿子从小到大都是学习尖子,一路以优异成绩考入本市最好的初中、高中,高中毕业后参加美国高考,顺利被名校录取,研究生一毕业就入职华为公司,成为优秀员工。朋友们经常向我讨教教子秘诀,其实,家庭教育千头万绪,我的心得有很多,但原则只有三个字:不盲从。  重视早教,很少带孩子去商场,公共场所去的最多的是书店  虽然我上学时读了很多书,但并没有学到做父母的知识,所以,儿子出生时我感觉手足无措。没办法,我只好慌
【齐大辉简介】  现任中国家长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关委北京教育科技中心副主任。多年来,他致力于传播家庭文化、家长教育,提出“家长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国民素质从娃娃抓起,娃娃素质从家长抓起”的观念。  在亲子沟通中,不少父母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费尽口舌,孩子还是听不进去?为什么自己苦口婆心,孩子就是不听话?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的每句话孩子几乎都嫌烦,这让很多家长感到伤心甚至痛心。于是,孩子
电视、手机、各种Paid、电脑……孩子天生对这些电子产品情有独钟,百玩不厌。虽然这些产品在开发儿童智力方面确有帮助,但弊端更多。美国一项研究指出,过多面对屏幕,缺少面对面的互动,会降低孩子读懂别人情绪的能力,不利于情商培养。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科学家选取了105名6年级的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这些学生报告说他们在每个教学日平均要看4个半小时的屏幕。随后,研究人员让其中一半的孩子参加5天的自然和
睾丸疼痛不可忽视  付聪16岁,读高一,活泼可爱,是学校的运动健将。周末的中午,他刚吃完饭,几个同学骑着单车在楼下喊他一起去水镜湖赛车。他跟妈妈打个招呼,便穿上运动服下楼了。  几个同学讨论后一致同意:今天赛车搞点实惠的,最后两位请大家吃烤肉串。等到了水镜湖山麓,大家个个像憋足劲的兔子,随着召集人一声“开始”,同学们“嗖嗖”地在山道上猛骑狂追。刚开始付聪不急于全力以赴,慢慢发力,逐渐从后面追赶上来
周末,我和同事夏雨约好一起带孩子去游乐场玩。夏雨带女儿如约来到我家。一进门,她就跟我女儿月月介绍自家女儿:“月月,这是妞妞姐姐,你愿意跟她一起玩吗?”月月盯着妞妞看了一会儿,突然对我说:“妈妈,这个姐姐的嘴唇像香肠一样。”没等我反应过来,妞妞不甘示弱地反击道:“你黑得像包公一样,还好意思说我?我不跟你玩了。妈妈,我们回家吧。”月月听了,气得扭头就跑。妞妞也余怒未消,非要拽着她妈妈回家。说好的周末游
问:我儿子4岁多,是个“大嘴巴”,啥事都往外说。比如,他跟幼儿园里的小朋友说:“我家有20万块钱。”“我妈说你妈长的不好看。”孩子是有口无心,但这些自家人关起门来说的话,都让他泄露了出去,我真是颜面无光。请问,怎么教会孩子保守家里的秘密呢?  孟达  答:到了四五岁,孩子可以和大人真正对话了,这是个可喜的飞跃。不过,言多必失,孩子会不加选择地泄露他所知道的所有秘密。这个年纪的孩子,还不懂得区别什么
以豪车为荣乃人之常情  儿子就读于本市一所私立学校。因为学校门口交通拥堵,所以家委会组织志愿者服务,轮班让家长维持交通秩序。  这样一来,家长之间对于彼此的交通方式渐渐有所了解,也顺带着大致了解了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有些家庭渐渐走得比较近,孩子们也组成了自己的小圈子。  这学期一开学,老师在家长会上说:“我最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会因为家中不同的交通工具而走到一起成为朋友。他们的圈
背诗成猜谜 焉能不有趣  为了让他“整治”老师——“下次上语文课,你认真听讲,积极举手。老师让你回答完问题后,你记得观察一下他的表情。”  我儿子上小学三年级。一天放学回来,他说明天不想上学了。我问为什么。他生气地说:“今天课堂上语文老师让我起来回答问题,我没答对,他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毫不客气地批评我,让我心里很不爽。”  “心里不爽就不去上学了吗?”我问。他赌气说,他就是不想去,他要拉低语文课在
孩子平时作业做错了,当你问及原因时,听到的答案往往是“我太粗心了”。如果孩子只是简单地把作业错误归结于粗心,那么就会掩盖事情的真相,不仅问题得不到解决,还会让孩子轻易地原谅自己,从而忽视实质问题,无法采取相应的弥补措施。粗心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如何才能得到解决呢?  粗心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  谁都有粗心的时候,但是粗心的表象下会隐藏着很多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不同孩子的身上,这些
我 刚到美国学习幼儿教育时,立志要成为一个人见人爱、和蔼可亲的幼儿园老师。实习时,我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对每一个小朋友都态度温和;和他们说话时,我会蹲下来,和他们的视线齐平;此外,我还抓紧每一次机会和他们玩耍嬉戏,拉近关系。谁知道,这些孩子非但不听我的话,还蹬鼻子上脸,对我提出的要求直接忽视。  不久,我的主班老师找我谈话,说我不能这么纵容孩子,很多规矩我都没有执行好,在该严肃的时候还笑容满面,弄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