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科书中幽默语篇稀缺现象之透视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1425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面现状:集体之失语
  幽默”(humour)一词自从被引入汉语词汇以来,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从坊间普通的玩笑话,到文人笔下的幽默小说,无不表达着人们对幽默的喜爱与钟情。在国内,幽默文风早已成为部分作家的自觉努力和不懈追求:林语堂、钱钟书、梁实秋、王蒙、孙绍振……尽管这些幽默作家们的风格不尽相同,但他们的睿语机智却给我们带来美的愉悦与享受。不幸的是,以幽默风格见长的选文却在母语教科书中出现较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现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仅有《伟人细胞》、《皇帝的新装》(七年级上册)、《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八年级下册)、《我的叔叔于勒》(九年级上册)六篇选文,平均每册只占一篇略多一点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幽默风格特征明显的选文也只有五篇:《皇帝的新装》(七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九年级上册)、《孔乙己》、《变色龙》(九年级下册),平均每册一篇不到②。毋庸置疑,师生们对这样的选文都十分欢迎,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不过,如此分量,怎能谈得上丰富和满足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幽默兴致呢?按理说,在允许教材编写多元和多样化的前提下,尝试适当增加教材中幽默文体的语篇应该是一件不太困难的事情。但是纵观课改后的几套教材,幽默类型的选文却大致没什么变化,此类资源依旧稀缺,怎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闲暇时间的日益增多,人们渴望享受到更多精神上的快乐和愉悦,使幽默的土壤更加肥沃和厚实。幽默、诙谐、搞笑的电视节目契合了人们内心的需求,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幽默文风的选文也逐渐进入了教科书编者的视野,《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这些篇目早就成为母语教科书中的经典选文。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十几年来,我们的教材很少再增加“幽默文体”类型的选文。
  二、透过背后:原因之探析
  首先,教材选文类型划分意识的不足,是导致此类语篇仍然稀缺的重要原因之一。教材中选文的类型不够明晰,缺乏分类意识,对教材的功能认识还较为模糊,必然会暴露于我们的教科书中。按照王荣生教授的观点,上述几篇选文应该归属于教科书中的“定篇”一类。“定篇”是指大纲或课标规定的课程必学的篇目。定篇往往是经典,以定篇身份进入语文教材的世界和民族的优秀的文化、文学作品不承担任何附加的义务,其本身就是语文课程的目的之一,用朱自清的话来说,“就在叫人见识经典一番”。定篇的功能是“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③除了“定篇”之外,“例文”、“样本”、“用件”等类型也应该成为教材选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恰恰相反,教材中就是缺少此类“例文”、“样本”、“用件”等幽默语篇类型的选文。母语教科书的选文应该契合时代特色,能够结合文化的流变趋势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增加幽默文风的文学作品在教材中出现的数量和次数。从而让学生领悟和感受到鲁迅杂文的辛辣,梁实秋散文的闲适,钱钟书式的睿智,余华式的黑色幽默……文字的魅力将会给他们以深深的感染,进而增加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仅仅靠几篇为数不多的经典篇目,势必会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和阅读倦怠。从选文类型分类的角度,我们呼唤着更多的幽默文学进入教科书编写者的视野。
  其次,国内目前较为流行的单元主题组元教材编写模式固然有其自身的诸多优点,但也存在着不少隐忧,最突出的就是文体意识的淡漠以及文学风格的迷失和消隐。实际上,一个具有良好表达能力的学生往往是各有其长,或擅长抒情,或擅长说理,或擅长描写。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感的培养离不开文体感。语感受到文体感的制约,是与文体感息息相关的。”“一个人良好的语感,必定是特指在某一种或某几种文体中的语感,是指在某一具体的文章写作中表现出的语感”。④在潘教授看来,语文教育的重心应放在体式语感、语境语感上。然而,单元主题组元的编写模式在这方面就很是掣肘,往往将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传记散落于教科书的不同组元里。很多单元的选文就是围绕同一主题开了个杂酱铺,什么文体都想包进来,势必会造成文体感削弱和淡薄。除文体之外,文学风格作为一种“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⑤,也被教材编写者忽视和淡漠。风格作为一种审美标志,最容易引起读者和作者精神上的共鸣和愉悦。读者对于文风的感受和敏感各不相同,有喜温婉蕴藉者,有好汪洋恣肆者,有喜俏皮诙谐者……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教材编写者应适当考虑不同文风的选文在教材中的“共振”和“谐调”,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和口味。这样一来,不同风格的选文(包括幽默诙谐类)就能更容易让学生体会到汉语言的多姿多彩和丰姿绰约。因此,可以适当打破目前以主题单元组元的编排方式,尝试按照文体和文风来进行教材的编写和设计。
  再者,母语教科书的编写在经典性和时代性的融合方面还需要加强。经典的文化我们要继承,同时还须及时吸收当代文化的优秀成分。从幽默语篇在母语教材中的稀缺可以看出,除了长期以来公认的必选经典篇目外,对于富含时代色彩的优秀作品选编的尝试和探讨仍然较少。时代的发展和文学自身的成果没能很好地吸收,不能不说这是一种遗憾。为什么许多孩子不喜欢语文教科书而对校园文学和韩寒、郭敬明之类的作品追捧热议?教科书的“沧桑”面孔和“尊者”形象使他们敬而远之、恶之,甚至发展到歇斯底里的反叛。在传递经典文明的同时,我们能否考虑到这些孩子们的阅读兴趣,适当拉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呢?在当代文坛上,擅长幽默语篇的作家不少,然而却鲜有作品能够入选。照顾了教材的经典性,也应该努力考虑到时代发展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身心特点,让教科书变成他们“悦读”的对象。因此,在教材的经典性和时代性方面,我们都应该做出更好的协调与探讨。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注重教材的时代性并不意味着对学生阅读兴趣的盲目迎合。
  最后,教科书幽默语篇稀缺的现象,还与教材编写者的审美倾向等因素相关。抒情色彩浓郁的散文占据了教材选文的大多数,对其他类型的选文是一种排斥和贬抑,幽默类的“审丑”文学作品之稀缺即是一个明证。这种选文审美倾向,在一定程度上误导着学生。高考作文中矫情造作、文辞华美而逻辑混乱、理性不足的例子层出不穷,多少也受到教材的暗示和影响。相比之下,能将幽默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作文就更是凤毛麟角了。想要纠正这种不良倾向,除了高中作文教学自身的改革外,语文教科书也亟待做出改进。教科书选文审美力求多元化,应该是我们做出的努力方向。
  三、面向未来:多元之编排
  在课程改革继续深化的背景下,教科书的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既反映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又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既能保持教材的经典性,又不失体现时代特色,需要教材编写者在综合考虑中找到“平衡”。只有开拓思路、多元化思考,不断追求教材编写的改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母语的热情和积极性。
  对于幽默语篇在选文中的分布和所占比例,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探讨。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如何能寻找到新的突破,需要我们转化思路和视角,在时代发展和语文学科演变、学生心理变化间达到更完美的结合,提高语文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和现代化。
  ————————
  注释:
  ①洪宗礼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全6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②课程教材研究所组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全6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③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272页。
  ④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164页。
  ⑤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283页.
  [作者通联: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任何课堂教学都需要有支撑性的策略。传统的语文课堂,致力于“再现”,而与此相关的支撑性的策略便有:使“满堂灌”的意图得以顺利贯彻的“独白”,使“满堂问”的做法得以坚决落实的连珠炮似的“追问”,使“填鸭式”的行为得以有力实施的教师自问自答的“设问”,使“语文教学理科化”的想法得以有效操作的“以练带讲”,使“线性模式”的思路得以大力推行的“多媒体技术”,等等。当然,这些策略在“生成课堂”上也是需要的,不
《背影》毫无疑问是初中语文的一篇经典,许多今天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在学生时代就是读着《背影》过来的。或许正是因为在许多国人的意识中,《背影》已经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阅读篇章,所以当出现《背影》退出语文教材的传闻时,舆论可谓一片哗然。  将视线从社会拉回到课堂教学中来,围绕学生在阅读这篇课文时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有可能将对文章的解读推向更深的深度。而有一个初听不那么引人注意的问题在细细琢磨之后,欲发显示
论述类文本阅读应该教什么?这一直是老师们在思考的问题。从高考要求来看,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点主要是理解、分析综合和评价探究三个方面。具体来说,主要有对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理解,有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有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有对语言特色的分析,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和意思的概括;还有对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评价,对文本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评价等。这些充分反映了考纲对考生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考查的基
去年,我校两位教师为准备市级讲课比赛,先后奉献了两节公开课。两位教师各有所长,评课老师们莫衷一是,引发了我的一点思考。我们先来看看两位老师的上课思路。  第一位教师上的是鲁迅的《故乡》一课。他上课的思路很传统,主要从小说的三要素展开。先让学生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让学生找出描写人物的手法,从而分析出人物形象,再通过探究人物形象形成的原因,揭示文章的主题。这样的课,可以说是上得“四平八稳”
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已然十分发达,但人类真正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还有渴望飘荡的生命能找到得以安放的居所。让生命安宁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因为城市具有暂时的偶然性,没有稳定的元素供人体味,也就没有固定的文化形态,所以在其意义上不能承载起精神之乡的功能。而乡村以其独有的特质,似乎可以作为生命的最后归宿。刘亮程在一次访谈中也曾说过:“中国人共同的故乡是乡村,乡村既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也是生存
教学目标:  1.体会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色。  2.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审美观,理解“境由心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金庸说,大陆“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当推汪曾祺和邓友梅”。有人略作统计,说汪曾祺在其作品中提到的美食不下于300种。更有一类“直接点题”的作品,譬如《汪曾祺谈吃》《吃食和文学》《四方饮食》《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各地美食各具特色,但令他最难忘怀的,恐
2016年8月12至13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香港教育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传承与创新:语文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京师学堂顺利召开。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康凯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周作宇副校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学术委员会第六届理事长周庆元教授、香港教育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施仲谋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
《求乞者》《影的告别》都写于1924年9月24日,又一同发表于12月8日《语丝》周刊第四期上,说二者是姊妹篇,并不为过,两首散文诗在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上惊人地相似。  一  可以肯定地说,这首诗创作的最根本的动因,是“兄弟失和”。但鲁迅绝没有将诗的全部内涵停留在家庭背景的层面,而是借此深入地思索并探讨了更为深刻严峻的社会问题,揭示了造成鲁迅思想苦闷彷徨的原因。  作为周家的长子,鲁迅倾尽心力维护家
传统文化,即那个在已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一个民族的传统无疑与其文化密不可分。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捉摸传统;没有了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的文化。  传统文化有着形态各异、种类繁多的依附载体:名山大川、寺庙建筑、工艺美术、文化典籍……它们在其各自生发的当时,本系应运而生的,因而在历史上都起过积极作用。及至事过境迁,它们或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
日前,笔者参加某市名师赛课观摩活动,参赛课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读本“在底层”这一专题中的《汪大娘》。几位参赛者在授课时,均将文本的解读止步于借助汪大娘“正直、质朴、宽厚,只顾别人、不顾自己的少见形象”,讴歌了生活在底层的普通百姓身上的可贵品质。的确,这一解读有一定的道理,但笔者以为,这仅仅是浅层的解读,远没有触及文本的本质,名师们还应该向文本及作者心灵更深处漫溯。  我们知道,《汪大娘》被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