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作者心灵更深处漫溯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epseaxi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笔者参加某市名师赛课观摩活动,参赛课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读本“在底层”这一专题中的《汪大娘》。几位参赛者在授课时,均将文本的解读止步于借助汪大娘“正直、质朴、宽厚,只顾别人、不顾自己的少见形象”,讴歌了生活在底层的普通百姓身上的可贵品质。的确,这一解读有一定的道理,但笔者以为,这仅仅是浅层的解读,远没有触及文本的本质,名师们还应该向文本及作者心灵更深处漫溯。
  我们知道,《汪大娘》被称为张中行散文的压卷之作,如果仅仅这样理解,是远没有深知张中行先生的本意的,汪大娘的可贵品质也绝不仅仅是这些。况且,如果本文的主旨这样定位,汪大娘的形象就与其他的底层劳动者的形象几乎没有任何区别,似乎杨绛笔下的“老王”也可以,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也可以,几乎所有底层的劳动者都可以。那么汪大娘这一形象的个性意义究竟在哪里呢?
  我们知道,张中行先生擅长叙写人物,他笔下的“可传之人”,无论是世人皆知的文化名人,还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百姓,都寄寓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和深沉的精神追求。《汪大娘》作为他的压卷之作,同样也具有这样的特点。文章第三段介绍了她的出身“李家帮佣”,她的姓氏“推想姓氏是男家的”,她的生活经历“大概男人早已作古了吧。有个女儿住在永定门外,像是也少来往”,她的性格“朴实,没有一点聪明精干气;很少嘻笑,但持重中隐藏着不少温和”。对于这样一位出身卑微、地位低下、生活困苦、情感孤寂的劳动者,作者是饱含同情之意的。
  虽然地位低下,但汪大娘却“身为外人却丝毫不见外”,从来不看轻自己,反倒是按照“她心中的常理”,该管的事情自己当家做主,不容别人过多插手,更不惟“主人夫妇的意愿”行事;凡事不管大小,不论对象,只要是她认为对的,都要管而且必须管;凡事不管轻重,在她眼里都是大事,她必定会郑重其事,谨慎对待;不管社会如何变迁,也不管外界的诱惑多么巨大,汪大娘遇事只信守“理”字,没有尊卑观念,唯有责任意识。这与旧社会以及文革时期许多人卑躬屈膝、丧失人格、不负责任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为一个的普通的下人,汪大娘从不自轻自贱,始终矢志不渝地坚守着做人的“常理”。她的离去反倒成为主子全家乃至全院人的一桩大事,让全院所有的人都心存不舍。作者就是在这种种“希奇”的娓娓道来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来自社会底层的愈发高大、愈发丰满、高大的“汪大娘”,同时也逐层体会到作者在文字深处对汪大娘独立人格的一种赞颂与肯定,以及对旧社会许多知识分子丧失独立人格、精神上永远跪着的强烈批判与否定。
  不仅如此,在“汪大娘不识字,有福了!”这句话中,我们同时还读出了作者的庆幸与崇敬,而“常说的所谓读书明理,它的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大呢?”又引发了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对于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浩劫的作者而言,十年的经历是刻骨铭心的,在大字报满天飞的动荡社会里,知识分子有的明哲保身、偏安一隅,有的为求自保而违背良心互相检举揭发。这种被时代恶习玷污为人底线的“非人道”行为,是作者深恶痛绝的。于是汪大娘这个形象的问世,实际上反映了遭遇人生困顿的知识分子对人生根本问题的反思,对自身阶层的道德缺失的追问——一个普通的不识一字的汪大娘,在面对人生的“难关”时都能如此通达事理,为人敬重,位居社会上层的知识分子是否能够像汪大娘那样,为人行事时都能坚守自己心中的“常理”呢?
  孔子说:“礼失求诸野。”当上层社会礼仪文化丧失的时候,中华精神文化或许就寄托在汪大娘这样的底层人物的身上。
  看来,作者创作《汪大娘》的目的,不仅在于对汪大娘品德的赞颂,更应该归结于借汪大娘对道德底线——善良、正直的坚守,呼唤自身阶层独立精神人格的回归。透彻领悟了这一点,恐怕也就真正体悟到了一种热情积极的精神意旨,体悟到了文化之至美,才算真正走进了张中行的心灵更深处。
  作者单位:江苏新海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高考题语言运用题的复习,历来都是就题练题,即使是举一反三的类题训练,收效也甚微。与其在一种题型上反复训练,重复机械低效劳动,还不如借助这道题,挖掘其内在蕴藏的“剩余价值”,来迁移提升学生对于其他题目的解题水平,从整体上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试卷的得分情况,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都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高中语文教学而言,作为标志性评价方式的
任何课堂教学都需要有支撑性的策略。传统的语文课堂,致力于“再现”,而与此相关的支撑性的策略便有:使“满堂灌”的意图得以顺利贯彻的“独白”,使“满堂问”的做法得以坚决落实的连珠炮似的“追问”,使“填鸭式”的行为得以有力实施的教师自问自答的“设问”,使“语文教学理科化”的想法得以有效操作的“以练带讲”,使“线性模式”的思路得以大力推行的“多媒体技术”,等等。当然,这些策略在“生成课堂”上也是需要的,不
《背影》毫无疑问是初中语文的一篇经典,许多今天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在学生时代就是读着《背影》过来的。或许正是因为在许多国人的意识中,《背影》已经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阅读篇章,所以当出现《背影》退出语文教材的传闻时,舆论可谓一片哗然。  将视线从社会拉回到课堂教学中来,围绕学生在阅读这篇课文时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有可能将对文章的解读推向更深的深度。而有一个初听不那么引人注意的问题在细细琢磨之后,欲发显示
论述类文本阅读应该教什么?这一直是老师们在思考的问题。从高考要求来看,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点主要是理解、分析综合和评价探究三个方面。具体来说,主要有对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理解,有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有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有对语言特色的分析,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和意思的概括;还有对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评价,对文本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评价等。这些充分反映了考纲对考生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考查的基
去年,我校两位教师为准备市级讲课比赛,先后奉献了两节公开课。两位教师各有所长,评课老师们莫衷一是,引发了我的一点思考。我们先来看看两位老师的上课思路。  第一位教师上的是鲁迅的《故乡》一课。他上课的思路很传统,主要从小说的三要素展开。先让学生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让学生找出描写人物的手法,从而分析出人物形象,再通过探究人物形象形成的原因,揭示文章的主题。这样的课,可以说是上得“四平八稳”
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已然十分发达,但人类真正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还有渴望飘荡的生命能找到得以安放的居所。让生命安宁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因为城市具有暂时的偶然性,没有稳定的元素供人体味,也就没有固定的文化形态,所以在其意义上不能承载起精神之乡的功能。而乡村以其独有的特质,似乎可以作为生命的最后归宿。刘亮程在一次访谈中也曾说过:“中国人共同的故乡是乡村,乡村既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也是生存
教学目标:  1.体会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色。  2.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审美观,理解“境由心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金庸说,大陆“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当推汪曾祺和邓友梅”。有人略作统计,说汪曾祺在其作品中提到的美食不下于300种。更有一类“直接点题”的作品,譬如《汪曾祺谈吃》《吃食和文学》《四方饮食》《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各地美食各具特色,但令他最难忘怀的,恐
2016年8月12至13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香港教育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传承与创新:语文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京师学堂顺利召开。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康凯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周作宇副校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学术委员会第六届理事长周庆元教授、香港教育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施仲谋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
《求乞者》《影的告别》都写于1924年9月24日,又一同发表于12月8日《语丝》周刊第四期上,说二者是姊妹篇,并不为过,两首散文诗在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上惊人地相似。  一  可以肯定地说,这首诗创作的最根本的动因,是“兄弟失和”。但鲁迅绝没有将诗的全部内涵停留在家庭背景的层面,而是借此深入地思索并探讨了更为深刻严峻的社会问题,揭示了造成鲁迅思想苦闷彷徨的原因。  作为周家的长子,鲁迅倾尽心力维护家
传统文化,即那个在已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一个民族的传统无疑与其文化密不可分。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捉摸传统;没有了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的文化。  传统文化有着形态各异、种类繁多的依附载体:名山大川、寺庙建筑、工艺美术、文化典籍……它们在其各自生发的当时,本系应运而生的,因而在历史上都起过积极作用。及至事过境迁,它们或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