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课程之一,政治教学占据基础性的地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政治教育之中的德育越来越被教育界所关注。本文在分析政治教育中德育的含义、特征及教学过程中应遵守的原则。在此基础上点出政治教学中德育的意义,并提出实施德育的方式,旨在加深对政治教育中德育的探讨。
关键词:政治教学德育
一、德育含义及目的
德育,顾名思义即是道德教育,这即是就其狭义所指。而广义的德育则是指将一定社会的政治原则、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教授给受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使其形成一种社会理想型的人格,并在社会中发挥积极影响促进社会的共同发展。从教育活动的层面来说,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的自身需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采取灵活多变有效实用的教学手段,建立并不断发展受教育者思想、道德、人格等多方面素质的有系统的教育活动。总而言之,德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的综合,其终极目的在于从思想的层面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人才。
二、政治教学中的德育的特征及原则
德育是政治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学生道德品质好坏很大程度上是政治教学成果取得与否的重要标准。政治教学中的德育有着区别其他意识教育的特征。首先,政治教学中的德育是具有有目的性的特征。政治教学中的德育旨在以改造、培养、发展学生观念意识,使其思想道德等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其有目的性集中体现在教授者的教学过程中,教授者的价值取向与教育目标是其有目的性的重要体现。其次,政治教学中的德育又有无意识性。这种无意识性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说的。在教学过程中,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地接受者教授者的思想、观念等。这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发展过程,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中不同程度上接受了教授者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德育的有目的性和无意识性是辩证统一存在的。最后,政治教育中的德育还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德育属于意识教育,这就决定了教授者无法强制受教育者接受相关观点。因而,该教育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三、政治教学中注重德育的意义
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具有一定的的可塑性,这就决定了政治教育中必须要注重德育,以培养受教育者的良好道德品质与美好人格。首先德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当代社会不断发展,处于这种大环境下的学生们也更加勤于思考,然而由于其经验缺失、生活实践不足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并不善于思考。因此,政治教育中注重德育的实施,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帮助他们发展良好的思维方式,促进其人格的最终形成。其次,政治教育中注重德育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强调“少年智则国智”。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少年之于国家的重要性,少年德育之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今天的少年是国家明天的建设者,给予少年良好的德育有利于促进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完善。再次,政治教育中注重德育有利于社会营造厚道重德的氛围及社会制度的完善。政治教育中重视德育,给学生培养“勿以善小而不为”等观念,当他们走入社会后以这些观念对待周围的一切,那么他们所在的社会氛围--就会被营造得更为理想化。当社会道德受到尊重,其价值也就得以彰显。这样也就可以促进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
四、政治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方式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教学中注重德育意识。
政治教学中,教师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俗话说“言传身教”,教师在课堂上“言传”学生政治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平时的“身教”。“身教”是运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式教育。学生在这无声的过程所获得的教育更胜教师的严厉斥责中所取得的效果。教师用自身形象发挥道德示范作用,并以此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最终达到使学生模仿、效仿以致超越的教学效果。
(二)依据教材联系生活。
政治教学的理论性较强,若单单着眼于课本,必然会使得整个课堂索然无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生活化中的实际事例教导学生,做到学于生活用于生活。政治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教学过程中,教授者应引导鼓励学生用新近发生的事件解释所学的理论。教师自身也应有时事意识,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尽量运用新颖丰富的事实观点为学生讲解相关知识。
(三)灵活运用教学形式。
政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的运用。例如故事法,用或传统或当下的名人故事等给予学生榜样。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人物故事中体会道德的力量,使之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向他们学习。其次,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讨论法。教授者将当下的时事热点或充满争议的事件拿出来,鼓励学生予以讨论。教师应明白“道理越辩越明”这句话,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在辩论中明白是非,获得经验教训。
(四)充分运用第二课堂。
所谓第二课堂即是除校园课堂教学以外的教学活动。观看爱国影片、听模范人物报告会、参观博物馆、进行学雷锋活动等等均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二课堂的开展过程中,学生可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还可以培养学生意志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此外,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还会获得自身独特的感触。这些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达到思想的升华,最终培养自身的良好品质与高尚情操。
五、总结
政治教育中的德育即是教会学生为人处世,培养他们的社会文明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信息发达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求教育机构培养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于一身的全才,更要求他们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笔者相信,在政治教育中更注重德育,才更加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有利于增强他们的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菲,学校德育意义关怀研究:实践卷[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2009
[2]王彩芳,隐性德育及其校园资源的育人功能[J].中国成人教育,2005,(02)
[3]邱伟光,坚持与时俱进地创新德育理论一一主体性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和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2,(z1)
关键词:政治教学德育
一、德育含义及目的
德育,顾名思义即是道德教育,这即是就其狭义所指。而广义的德育则是指将一定社会的政治原则、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教授给受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使其形成一种社会理想型的人格,并在社会中发挥积极影响促进社会的共同发展。从教育活动的层面来说,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的自身需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采取灵活多变有效实用的教学手段,建立并不断发展受教育者思想、道德、人格等多方面素质的有系统的教育活动。总而言之,德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的综合,其终极目的在于从思想的层面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人才。
二、政治教学中的德育的特征及原则
德育是政治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学生道德品质好坏很大程度上是政治教学成果取得与否的重要标准。政治教学中的德育有着区别其他意识教育的特征。首先,政治教学中的德育是具有有目的性的特征。政治教学中的德育旨在以改造、培养、发展学生观念意识,使其思想道德等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其有目的性集中体现在教授者的教学过程中,教授者的价值取向与教育目标是其有目的性的重要体现。其次,政治教学中的德育又有无意识性。这种无意识性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说的。在教学过程中,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地接受者教授者的思想、观念等。这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发展过程,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中不同程度上接受了教授者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德育的有目的性和无意识性是辩证统一存在的。最后,政治教育中的德育还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德育属于意识教育,这就决定了教授者无法强制受教育者接受相关观点。因而,该教育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三、政治教学中注重德育的意义
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具有一定的的可塑性,这就决定了政治教育中必须要注重德育,以培养受教育者的良好道德品质与美好人格。首先德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当代社会不断发展,处于这种大环境下的学生们也更加勤于思考,然而由于其经验缺失、生活实践不足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并不善于思考。因此,政治教育中注重德育的实施,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帮助他们发展良好的思维方式,促进其人格的最终形成。其次,政治教育中注重德育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强调“少年智则国智”。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少年之于国家的重要性,少年德育之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今天的少年是国家明天的建设者,给予少年良好的德育有利于促进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完善。再次,政治教育中注重德育有利于社会营造厚道重德的氛围及社会制度的完善。政治教育中重视德育,给学生培养“勿以善小而不为”等观念,当他们走入社会后以这些观念对待周围的一切,那么他们所在的社会氛围--就会被营造得更为理想化。当社会道德受到尊重,其价值也就得以彰显。这样也就可以促进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
四、政治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方式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教学中注重德育意识。
政治教学中,教师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俗话说“言传身教”,教师在课堂上“言传”学生政治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平时的“身教”。“身教”是运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式教育。学生在这无声的过程所获得的教育更胜教师的严厉斥责中所取得的效果。教师用自身形象发挥道德示范作用,并以此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最终达到使学生模仿、效仿以致超越的教学效果。
(二)依据教材联系生活。
政治教学的理论性较强,若单单着眼于课本,必然会使得整个课堂索然无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生活化中的实际事例教导学生,做到学于生活用于生活。政治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教学过程中,教授者应引导鼓励学生用新近发生的事件解释所学的理论。教师自身也应有时事意识,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尽量运用新颖丰富的事实观点为学生讲解相关知识。
(三)灵活运用教学形式。
政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的运用。例如故事法,用或传统或当下的名人故事等给予学生榜样。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人物故事中体会道德的力量,使之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向他们学习。其次,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讨论法。教授者将当下的时事热点或充满争议的事件拿出来,鼓励学生予以讨论。教师应明白“道理越辩越明”这句话,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在辩论中明白是非,获得经验教训。
(四)充分运用第二课堂。
所谓第二课堂即是除校园课堂教学以外的教学活动。观看爱国影片、听模范人物报告会、参观博物馆、进行学雷锋活动等等均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二课堂的开展过程中,学生可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还可以培养学生意志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此外,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还会获得自身独特的感触。这些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达到思想的升华,最终培养自身的良好品质与高尚情操。
五、总结
政治教育中的德育即是教会学生为人处世,培养他们的社会文明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信息发达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求教育机构培养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于一身的全才,更要求他们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笔者相信,在政治教育中更注重德育,才更加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有利于增强他们的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菲,学校德育意义关怀研究:实践卷[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2009
[2]王彩芳,隐性德育及其校园资源的育人功能[J].中国成人教育,2005,(02)
[3]邱伟光,坚持与时俱进地创新德育理论一一主体性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和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2,(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