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是启蒙教育阶段,是少年儿童情感最为丰富、发展最为迅速也是最需要教师引导的时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并抒发情感,使学生得到深刻的情感体验,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深化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感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中不难看出,“好”“乐”是学生在学习中情感的体现,如无情感,“好”“乐”无从谈起。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情感是小学语文的灵魂,儿童学习语文必须伴随情感。”可见,情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更是举足轻重。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围绕课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语文教学要落实语言的训练,必须与情感体验相结合。运用情感教学,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凭借语言文字运用多种直观生动的手段,创设和教学重点内容相应的情境,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明表象,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和联想,充实学生的形象感受,使学生 得到深刻的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可借助多媒体录像、插图、音乐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描写的情景。在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那就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中的感人情节、重点词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在教学《黄继光》一文,我首先引导学生抓住“顽强”这个重点词,小组讨论:你从哪里体会到黄继光的顽强?接着引导学生找出描写黄继光动作的词(张开、猛扑、堵住)来体会其舍身堵枪口的壮举。并借助多媒体进行气氛渲染,再现当时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场面,让学生仿佛看到子弹像暴风雨一样猛烈地射击,黄继光突然站起来,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从而激发学生对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而英勇献身的崇敬之情。
2指导朗读,抒发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则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就非常有效地运用了这样的策略。当抑扬顿挫的语调响起:“在你不会走路的时候,母亲抱着你;在你生病难受的时候,母亲抱着你;在你开心快乐的时候,母亲抱着你……然而,你抱过母亲吗?”此时,课堂上安静极了。我便请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母亲竟然这么年轻……”一段,大家很自然地注意到了重音、停顿和感情的表达,读得非常投入,有几个女生朗读时还很动情,眼含热泪。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全部理解融于朗读中,感受到了语言文字带来的精妙,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从而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又如教学《凡卡》一课时,为了创设“悲”的情景,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语言渲染情境。一开始,我就放信的内容和部分感情比较浓烈的句子的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悲”文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根据课文内容调整自己的感情,说话做到抑扬顿挫,重点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录音与教师语言渲染了“悲”的氛围,使学生产生了共鸣:凡卡的生活确实很悲惨!2、表演体会情境。讲凡卡挨打的内容时,我抓住老板、老板娘毒打凡卡的几个动作进行表演,把学生带入悲的氛围,在悲的氛围中感受凡卡生活的悲惨,这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起了很大的作用。
3剖析词句,体验情感
古人说得好:“情者文之经,辞者文之纬”。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中应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品读、品味、领悟其真情实感。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我仅仅地抓住描写邱少云被烈火包住直到壮烈牺牲时,作者内心活动的句子,反复朗读,细细品味作者当时焦急、深沉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如写到作者刚发现烈火包住邱少云时,叫学生细读“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这几句,体会作者当时的内心世界。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作者的内心紧张而不安,见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我”心中难受。但如果邱少云设法扑灭身上的火,或者是“我”跳过去救出战友,那么就会被敌人发现,这次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所以不能这样做。作者还会想到邱少云毕竟年轻,可能忍受不了如此巨大的痛苦而“跳起来”、“叫起来”,后果也将会不堪设想。当讲到作者亲眼看到邱少云在烈火中纹丝不动直到壮烈牺牲的情景的,教学生读“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活活地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这几句,教师范读,学生个人读,集体读,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当时内心由紧张转为极度悲痛的心情。领会作者“不敢朝哪儿看”但是又“忍不住不看”的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大大加深了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总有特定的语言环境,而且上下文往往有某种信息提示理解,更加扩充了它的情感因素,要善于发现,深入挖掘。
4展开想象,深化情感
小学生的阅读活动,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经验与旧知识,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展开想象和联想,使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信息,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把课文中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感人的画面,诱发真情实感。如教学《月光曲》一文,在引导学生领悟贝多芬创作乐曲的意境一段时,用平缓。柔和和语调朗读环境描写的语句,再结合画面,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茅屋之中:一轮明月升起,月光流泻,万物披纱,四周是那般幽静。在这境界中,贝多芬抚琴键,音符似潺潺流水,又如瑟瑟秋风,倾诉着人间的真诚与善良,贫穷与希望……之后又辅之以声并茂的范读,把学生带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边,领略大海的雄浑壮美,从而领会乐曲旋律的跌宕起伏,由此激发真情实感。
总之,情感激发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阅读教学的一把金钥匙。每个教师都应该从教学内容和自身实际出发,不断寻求激发学生情感的途径和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所教出的学生才会有更丰富健康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感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中不难看出,“好”“乐”是学生在学习中情感的体现,如无情感,“好”“乐”无从谈起。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情感是小学语文的灵魂,儿童学习语文必须伴随情感。”可见,情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更是举足轻重。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围绕课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语文教学要落实语言的训练,必须与情感体验相结合。运用情感教学,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凭借语言文字运用多种直观生动的手段,创设和教学重点内容相应的情境,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明表象,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和联想,充实学生的形象感受,使学生 得到深刻的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可借助多媒体录像、插图、音乐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描写的情景。在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那就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中的感人情节、重点词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在教学《黄继光》一文,我首先引导学生抓住“顽强”这个重点词,小组讨论:你从哪里体会到黄继光的顽强?接着引导学生找出描写黄继光动作的词(张开、猛扑、堵住)来体会其舍身堵枪口的壮举。并借助多媒体进行气氛渲染,再现当时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场面,让学生仿佛看到子弹像暴风雨一样猛烈地射击,黄继光突然站起来,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从而激发学生对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而英勇献身的崇敬之情。
2指导朗读,抒发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则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就非常有效地运用了这样的策略。当抑扬顿挫的语调响起:“在你不会走路的时候,母亲抱着你;在你生病难受的时候,母亲抱着你;在你开心快乐的时候,母亲抱着你……然而,你抱过母亲吗?”此时,课堂上安静极了。我便请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母亲竟然这么年轻……”一段,大家很自然地注意到了重音、停顿和感情的表达,读得非常投入,有几个女生朗读时还很动情,眼含热泪。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全部理解融于朗读中,感受到了语言文字带来的精妙,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从而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又如教学《凡卡》一课时,为了创设“悲”的情景,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语言渲染情境。一开始,我就放信的内容和部分感情比较浓烈的句子的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悲”文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根据课文内容调整自己的感情,说话做到抑扬顿挫,重点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录音与教师语言渲染了“悲”的氛围,使学生产生了共鸣:凡卡的生活确实很悲惨!2、表演体会情境。讲凡卡挨打的内容时,我抓住老板、老板娘毒打凡卡的几个动作进行表演,把学生带入悲的氛围,在悲的氛围中感受凡卡生活的悲惨,这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起了很大的作用。
3剖析词句,体验情感
古人说得好:“情者文之经,辞者文之纬”。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中应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品读、品味、领悟其真情实感。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我仅仅地抓住描写邱少云被烈火包住直到壮烈牺牲时,作者内心活动的句子,反复朗读,细细品味作者当时焦急、深沉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如写到作者刚发现烈火包住邱少云时,叫学生细读“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这几句,体会作者当时的内心世界。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作者的内心紧张而不安,见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我”心中难受。但如果邱少云设法扑灭身上的火,或者是“我”跳过去救出战友,那么就会被敌人发现,这次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所以不能这样做。作者还会想到邱少云毕竟年轻,可能忍受不了如此巨大的痛苦而“跳起来”、“叫起来”,后果也将会不堪设想。当讲到作者亲眼看到邱少云在烈火中纹丝不动直到壮烈牺牲的情景的,教学生读“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活活地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这几句,教师范读,学生个人读,集体读,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当时内心由紧张转为极度悲痛的心情。领会作者“不敢朝哪儿看”但是又“忍不住不看”的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大大加深了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总有特定的语言环境,而且上下文往往有某种信息提示理解,更加扩充了它的情感因素,要善于发现,深入挖掘。
4展开想象,深化情感
小学生的阅读活动,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经验与旧知识,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展开想象和联想,使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信息,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把课文中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感人的画面,诱发真情实感。如教学《月光曲》一文,在引导学生领悟贝多芬创作乐曲的意境一段时,用平缓。柔和和语调朗读环境描写的语句,再结合画面,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茅屋之中:一轮明月升起,月光流泻,万物披纱,四周是那般幽静。在这境界中,贝多芬抚琴键,音符似潺潺流水,又如瑟瑟秋风,倾诉着人间的真诚与善良,贫穷与希望……之后又辅之以声并茂的范读,把学生带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边,领略大海的雄浑壮美,从而领会乐曲旋律的跌宕起伏,由此激发真情实感。
总之,情感激发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阅读教学的一把金钥匙。每个教师都应该从教学内容和自身实际出发,不断寻求激发学生情感的途径和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所教出的学生才会有更丰富健康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