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却忽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或由于家长自身水平的限制,无法对幼儿的不良行为给予有效的干预,导致孩子出现缺乏分享意识、行为霸道、表现自私等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孩子与同伴之间的正常交往,影响其社会能力的发展。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因为各种原因发生冲突,而冲突对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儿童来说,更是家常便饭。进入幼儿园以后,幼儿的世界打开了新的局面,他们必须与同伴长时间相处,这为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提供了重要机会。孩子之间是平等的,在幼儿园里,他们不再像在家人面前那样享有特权,也不会再因为年龄的优势而轻易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幼儿之间的冲突必然会发生。
情境一:区域活动时间,几个小朋友在“汽车城”游戏,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原来,烨烨把他喜欢的好几辆汽车都抱在怀里“霸占”着,其他小朋友不乐意,便与烨烨起了争执,谁也不肯让步。
情境二:午睡时间,孩子们在老师的安抚下安静地躺下了。老师整理凯凯的被褥时,在他的枕头底下发现了一本书,这是凯凯平时最喜欢看的《葫芦娃》。因为害怕起床后被别的小朋友拿去,所以他才悄悄地把书藏起来。
情境三:离园时间,小贝妈妈告诉老师,小贝在幼儿园里善于分享,但在家里却表现得很自私,好吃的、好玩的东西从不肯与家人分享。家里有好吃的东西时,小贝还会趁姐姐不在家把它们全部吃完,还说“要是我没有姐姐就好了”。
以上行为表现反映出孩子缺乏分享意识,这非常不利于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一、幼儿缺乏分享意识的成因分析
现代家庭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6∶1”的家庭比比皆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视家中唯一的孩子为掌上明珠,对其百般迁就,有求必应,生怕孩子受到一丝一毫的委屈。家里有好吃的、好用的,总会让孩子先吃、先用。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没有与人分享的机会。在公共场合,家长也很少会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部分家长甚至还会做出不好的示范,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为孩子占座位,在游乐场帮孩子抢玩具。孩子有了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却失去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环境。独生子女没有分享的经验和意识,与同龄小伙伴接触的机会也较少,因此,在需要分享与合作的游戏中,他们一般会通过哭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人际交往。幼儿时期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也极为重要。幼儿时期同伴关系的质量影响着其成年后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和社会技能的形成,因此,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和分享习惯尤为重要。
二、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家庭指导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长是教师最好的教育伙伴,培养幼儿的分享与合作意识,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参与。要想取得家长的支持,首先要让家长认识到,孩子与同伴之间的良性互动对幼儿的意义巨大。如果不能与其他小朋友友好地相处,幼儿将会失去游戏的伙伴,成为不受欢迎的孩子,进而阻碍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我们通过家访、家长会、家园沟通等途径宣传培养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习惯的重要性,在与家长取得共识,达成一致意见之后,培养幼儿分享意识的一系列教育策略和家园合作便顺利展开了。
(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爱模仿的小演员”,因此,家长要为孩子树立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首先要做到尊老爱幼,进而引导孩子尊重和关心长辈。比如,把好吃的分给长辈吃,买礼物也要给长辈准备一份,等等。在公共场合,家长应礼让他人,遵守秩序,为孩子做出正面示范,鼓励孩子与同伴分享美食,交换玩具。在无形中向孩子灌输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思想。
(二)不赋予孩子独享的特权
有些家长过分宠爱孩子,把所有好吃的、好玩的东西都给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便养成独享的习惯,认为把好吃的、好玩的据为己有是理所当然的,并拒绝与他人分享。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非常不利,极易养成其自私、冷漠的性格。因此,家长应改变教育方式,在生活中引导孩子区分“我的”和“我们的”概念,体验到分享的乐趣。比如,鼓励孩子给家人分发水果,与小伙伴交换零食,等等。同时,家长对孩子的分享行为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强化孩子的分享意识;对于孩子的霸道行为,家长要及时纠正,并督促孩子加以改正。
(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社区的物质资源、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一,家长要注意抓住其中的教育契机,对孩子进行社会交往规则的教育,可以利用社区的公共场所向孩子灌输公共资源是全社区居民共有、共享的观念。
(四)给孩子创造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曾说:“孩子需要良好的伙伴来做伴侣,与他们交流相处,以获得友谊,解除孤独,活泼身心,这是成人代替不了的。”现如今,独生子女很多,所有家庭成员都围着一个“小太阳”转,这就容易使孩子形成“自我中心”的意识;同时,现代家庭独门独户的封闭式居住环境对孩子分享、合作习惯的培养也十分不利。因此,家长要让孩子多与同龄幼儿接触。比如,邀请邻居家的孩子来家中做客,引导孩子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玩具、食品,带孩子参与户外游戏,等等。
(五)用故事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孩子喜欢听故事,以分享为主题的故事有很多,比如《金色的房子》《巨人的花园》《萝卜回来了》等,其中蕴含着“分享”的内涵,我们可以用故事的形式向孩子传达分享的乐趣。家长应多准备一些该类型的图书供孩子阅读,这样,既能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又可以让孩子从故事中吸取分享经验,体会到分享的乐趣。
(六)家长之间多进行交流
比起家园交流,家长之间的沟通似乎更能直观地反映出孩子的进步与差距,互相借鉴好的教育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教育资源。所以,我们经常利用家长来园接孩子的间隙,组织几位家长共同交流孩子的近况,讨论更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同时,建议家长轮流带一些小玩具或小食品来园,让孩子与小伙伴们分享。
一段时间之后,我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身上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变化:烨烨不再把自己喜欢的玩具汽车抱在怀里,而是把它们分给了小伙伴;凯凯翻开自己最喜欢看的《葫芦娃》,邀请小伙伴和他一起阅读;小贝也开始主动与姐姐分享好吃的零食了。
孩子们的好习惯在慢慢养成,分享行为也越来越多,“大家一起分享”这句话已经成了孩子们的口头禅。此外,根据家长的反馈,以往在家中“唯我独尊”的孩子,现在已经懂事多了,不仅愿意与他人分享美食,也很乐意与同伴交换玩具。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可以说,幼儿从出生到步入社会,其价值观的形成、人际关系的发展以及身心发展的状况等均会受到家庭的影响。因此,作为幼儿园老师,指导家长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为孩子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家庭成长环境,对孩子的人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孩子是家庭与幼儿园共同保护的对象,只有家园步调一致,紧密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因为各种原因发生冲突,而冲突对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儿童来说,更是家常便饭。进入幼儿园以后,幼儿的世界打开了新的局面,他们必须与同伴长时间相处,这为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提供了重要机会。孩子之间是平等的,在幼儿园里,他们不再像在家人面前那样享有特权,也不会再因为年龄的优势而轻易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幼儿之间的冲突必然会发生。
情境一:区域活动时间,几个小朋友在“汽车城”游戏,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原来,烨烨把他喜欢的好几辆汽车都抱在怀里“霸占”着,其他小朋友不乐意,便与烨烨起了争执,谁也不肯让步。
情境二:午睡时间,孩子们在老师的安抚下安静地躺下了。老师整理凯凯的被褥时,在他的枕头底下发现了一本书,这是凯凯平时最喜欢看的《葫芦娃》。因为害怕起床后被别的小朋友拿去,所以他才悄悄地把书藏起来。
情境三:离园时间,小贝妈妈告诉老师,小贝在幼儿园里善于分享,但在家里却表现得很自私,好吃的、好玩的东西从不肯与家人分享。家里有好吃的东西时,小贝还会趁姐姐不在家把它们全部吃完,还说“要是我没有姐姐就好了”。
以上行为表现反映出孩子缺乏分享意识,这非常不利于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一、幼儿缺乏分享意识的成因分析
现代家庭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6∶1”的家庭比比皆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视家中唯一的孩子为掌上明珠,对其百般迁就,有求必应,生怕孩子受到一丝一毫的委屈。家里有好吃的、好用的,总会让孩子先吃、先用。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没有与人分享的机会。在公共场合,家长也很少会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部分家长甚至还会做出不好的示范,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为孩子占座位,在游乐场帮孩子抢玩具。孩子有了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却失去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环境。独生子女没有分享的经验和意识,与同龄小伙伴接触的机会也较少,因此,在需要分享与合作的游戏中,他们一般会通过哭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人际交往。幼儿时期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也极为重要。幼儿时期同伴关系的质量影响着其成年后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和社会技能的形成,因此,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和分享习惯尤为重要。
二、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家庭指导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长是教师最好的教育伙伴,培养幼儿的分享与合作意识,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参与。要想取得家长的支持,首先要让家长认识到,孩子与同伴之间的良性互动对幼儿的意义巨大。如果不能与其他小朋友友好地相处,幼儿将会失去游戏的伙伴,成为不受欢迎的孩子,进而阻碍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我们通过家访、家长会、家园沟通等途径宣传培养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习惯的重要性,在与家长取得共识,达成一致意见之后,培养幼儿分享意识的一系列教育策略和家园合作便顺利展开了。
(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爱模仿的小演员”,因此,家长要为孩子树立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首先要做到尊老爱幼,进而引导孩子尊重和关心长辈。比如,把好吃的分给长辈吃,买礼物也要给长辈准备一份,等等。在公共场合,家长应礼让他人,遵守秩序,为孩子做出正面示范,鼓励孩子与同伴分享美食,交换玩具。在无形中向孩子灌输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思想。
(二)不赋予孩子独享的特权
有些家长过分宠爱孩子,把所有好吃的、好玩的东西都给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便养成独享的习惯,认为把好吃的、好玩的据为己有是理所当然的,并拒绝与他人分享。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非常不利,极易养成其自私、冷漠的性格。因此,家长应改变教育方式,在生活中引导孩子区分“我的”和“我们的”概念,体验到分享的乐趣。比如,鼓励孩子给家人分发水果,与小伙伴交换零食,等等。同时,家长对孩子的分享行为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强化孩子的分享意识;对于孩子的霸道行为,家长要及时纠正,并督促孩子加以改正。
(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社区的物质资源、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一,家长要注意抓住其中的教育契机,对孩子进行社会交往规则的教育,可以利用社区的公共场所向孩子灌输公共资源是全社区居民共有、共享的观念。
(四)给孩子创造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曾说:“孩子需要良好的伙伴来做伴侣,与他们交流相处,以获得友谊,解除孤独,活泼身心,这是成人代替不了的。”现如今,独生子女很多,所有家庭成员都围着一个“小太阳”转,这就容易使孩子形成“自我中心”的意识;同时,现代家庭独门独户的封闭式居住环境对孩子分享、合作习惯的培养也十分不利。因此,家长要让孩子多与同龄幼儿接触。比如,邀请邻居家的孩子来家中做客,引导孩子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玩具、食品,带孩子参与户外游戏,等等。
(五)用故事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孩子喜欢听故事,以分享为主题的故事有很多,比如《金色的房子》《巨人的花园》《萝卜回来了》等,其中蕴含着“分享”的内涵,我们可以用故事的形式向孩子传达分享的乐趣。家长应多准备一些该类型的图书供孩子阅读,这样,既能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又可以让孩子从故事中吸取分享经验,体会到分享的乐趣。
(六)家长之间多进行交流
比起家园交流,家长之间的沟通似乎更能直观地反映出孩子的进步与差距,互相借鉴好的教育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教育资源。所以,我们经常利用家长来园接孩子的间隙,组织几位家长共同交流孩子的近况,讨论更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同时,建议家长轮流带一些小玩具或小食品来园,让孩子与小伙伴们分享。
一段时间之后,我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身上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变化:烨烨不再把自己喜欢的玩具汽车抱在怀里,而是把它们分给了小伙伴;凯凯翻开自己最喜欢看的《葫芦娃》,邀请小伙伴和他一起阅读;小贝也开始主动与姐姐分享好吃的零食了。
孩子们的好习惯在慢慢养成,分享行为也越来越多,“大家一起分享”这句话已经成了孩子们的口头禅。此外,根据家长的反馈,以往在家中“唯我独尊”的孩子,现在已经懂事多了,不仅愿意与他人分享美食,也很乐意与同伴交换玩具。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可以说,幼儿从出生到步入社会,其价值观的形成、人际关系的发展以及身心发展的状况等均会受到家庭的影响。因此,作为幼儿园老师,指导家长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为孩子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家庭成长环境,对孩子的人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孩子是家庭与幼儿园共同保护的对象,只有家园步调一致,紧密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