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分享 共成长

来源 :动漫界·幼教365(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inhoh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却忽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或由于家长自身水平的限制,无法对幼儿的不良行为给予有效的干预,导致孩子出现缺乏分享意识、行为霸道、表现自私等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孩子与同伴之间的正常交往,影响其社会能力的发展。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因为各种原因发生冲突,而冲突对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儿童来说,更是家常便饭。进入幼儿园以后,幼儿的世界打开了新的局面,他们必须与同伴长时间相处,这为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提供了重要机会。孩子之间是平等的,在幼儿园里,他们不再像在家人面前那样享有特权,也不会再因为年龄的优势而轻易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幼儿之间的冲突必然会发生。
  情境一:区域活动时间,几个小朋友在“汽车城”游戏,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原来,烨烨把他喜欢的好几辆汽车都抱在怀里“霸占”着,其他小朋友不乐意,便与烨烨起了争执,谁也不肯让步。
  情境二:午睡时间,孩子们在老师的安抚下安静地躺下了。老师整理凯凯的被褥时,在他的枕头底下发现了一本书,这是凯凯平时最喜欢看的《葫芦娃》。因为害怕起床后被别的小朋友拿去,所以他才悄悄地把书藏起来。
  情境三:离园时间,小贝妈妈告诉老师,小贝在幼儿园里善于分享,但在家里却表现得很自私,好吃的、好玩的东西从不肯与家人分享。家里有好吃的东西时,小贝还会趁姐姐不在家把它们全部吃完,还说“要是我没有姐姐就好了”。
  以上行为表现反映出孩子缺乏分享意识,这非常不利于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一、幼儿缺乏分享意识的成因分析
  现代家庭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6∶1”的家庭比比皆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视家中唯一的孩子为掌上明珠,对其百般迁就,有求必应,生怕孩子受到一丝一毫的委屈。家里有好吃的、好用的,总会让孩子先吃、先用。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没有与人分享的机会。在公共场合,家长也很少会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部分家长甚至还会做出不好的示范,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为孩子占座位,在游乐场帮孩子抢玩具。孩子有了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却失去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环境。独生子女没有分享的经验和意识,与同龄小伙伴接触的机会也较少,因此,在需要分享与合作的游戏中,他们一般会通过哭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人际交往。幼儿时期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也极为重要。幼儿时期同伴关系的质量影响着其成年后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和社会技能的形成,因此,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和分享习惯尤为重要。
  二、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家庭指导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长是教师最好的教育伙伴,培养幼儿的分享与合作意识,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参与。要想取得家长的支持,首先要让家长认识到,孩子与同伴之间的良性互动对幼儿的意义巨大。如果不能与其他小朋友友好地相处,幼儿将会失去游戏的伙伴,成为不受欢迎的孩子,进而阻碍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我们通过家访、家长会、家园沟通等途径宣传培养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习惯的重要性,在与家长取得共识,达成一致意见之后,培养幼儿分享意识的一系列教育策略和家园合作便顺利展开了。
  (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爱模仿的小演员”,因此,家长要为孩子树立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首先要做到尊老爱幼,进而引导孩子尊重和关心长辈。比如,把好吃的分给长辈吃,买礼物也要给长辈准备一份,等等。在公共场合,家长应礼让他人,遵守秩序,为孩子做出正面示范,鼓励孩子与同伴分享美食,交换玩具。在无形中向孩子灌输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思想。
  (二)不赋予孩子独享的特权
  有些家长过分宠爱孩子,把所有好吃的、好玩的东西都给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便养成独享的习惯,认为把好吃的、好玩的据为己有是理所当然的,并拒绝与他人分享。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非常不利,极易养成其自私、冷漠的性格。因此,家长应改变教育方式,在生活中引导孩子区分“我的”和“我们的”概念,体验到分享的乐趣。比如,鼓励孩子给家人分发水果,与小伙伴交换零食,等等。同时,家长对孩子的分享行为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强化孩子的分享意识;对于孩子的霸道行为,家长要及时纠正,并督促孩子加以改正。
  (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社区的物质资源、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一,家长要注意抓住其中的教育契机,对孩子进行社会交往规则的教育,可以利用社区的公共场所向孩子灌输公共资源是全社区居民共有、共享的观念。
  (四)给孩子创造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曾说:“孩子需要良好的伙伴来做伴侣,与他们交流相处,以获得友谊,解除孤独,活泼身心,这是成人代替不了的。”现如今,独生子女很多,所有家庭成员都围着一个“小太阳”转,这就容易使孩子形成“自我中心”的意识;同时,现代家庭独门独户的封闭式居住环境对孩子分享、合作习惯的培养也十分不利。因此,家长要让孩子多与同龄幼儿接触。比如,邀请邻居家的孩子来家中做客,引导孩子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玩具、食品,带孩子参与户外游戏,等等。
  (五)用故事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孩子喜欢听故事,以分享为主题的故事有很多,比如《金色的房子》《巨人的花园》《萝卜回来了》等,其中蕴含着“分享”的内涵,我们可以用故事的形式向孩子传达分享的乐趣。家长应多准备一些该类型的图书供孩子阅读,这样,既能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又可以让孩子从故事中吸取分享经验,体会到分享的乐趣。
  (六)家长之间多进行交流
  比起家园交流,家长之间的沟通似乎更能直观地反映出孩子的进步与差距,互相借鉴好的教育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教育资源。所以,我们经常利用家长来园接孩子的间隙,组织几位家长共同交流孩子的近况,讨论更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同时,建议家长轮流带一些小玩具或小食品来园,让孩子与小伙伴们分享。
  一段时间之后,我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身上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变化:烨烨不再把自己喜欢的玩具汽车抱在怀里,而是把它们分给了小伙伴;凯凯翻开自己最喜欢看的《葫芦娃》,邀请小伙伴和他一起阅读;小贝也开始主动与姐姐分享好吃的零食了。
  孩子们的好习惯在慢慢养成,分享行为也越来越多,“大家一起分享”这句话已经成了孩子们的口头禅。此外,根据家长的反馈,以往在家中“唯我独尊”的孩子,现在已经懂事多了,不仅愿意与他人分享美食,也很乐意与同伴交换玩具。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可以说,幼儿从出生到步入社会,其价值观的形成、人际关系的发展以及身心发展的状况等均会受到家庭的影响。因此,作为幼儿园老师,指导家长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为孩子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家庭成长环境,对孩子的人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孩子是家庭与幼儿园共同保护的对象,只有家园步调一致,紧密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其他文献
朱家雄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杰出专家。  内容简介: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当孩子游戏的时候,教师该怎么做?如何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沉浸在游戏之中?  朱家雄教授在分析了农村幼儿园和城市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后指出,真正的游戏是自发的、自主的、没有任何目的的。孩子们在游戏的时候,教师要
期刊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幼儿美术教育一直没有冲破“依样画葫芦”的藩篱,模仿画教学如同封建势力一般,结构稳固,很难打破,使得幼儿美术教育成为了“呆滞文化”。虽然许多有识之士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幼儿美术教育改革,但就全国范围而言,幼儿美术教育中文化滞后的现象非常严重。创意美术活动是近几年流行的与模仿画教学相对立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主张孩子们自主观察发现,联想创作,以独特、新颖的作品为表现内容,整合多种美术表
期刊
洪秀敏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学前教育政策。  内容简介:《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包括3个维度,14个领域,62项基本要求,与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要求和结构类似。洪秀敏副教授详细分析了3个维度及各个领域的要求。  在专业理念与师德方面,洪秀敏副教授着重强调了幼师要有团队合作精神,作为一个合格的幼师,要
期刊
许卓娅 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原所长兼学前教育学系主任。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的音乐发展与音乐教育,幼儿园集体教育情境中的学习与教学的心理学问题等。  内容简介:如何通过音乐游戏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许卓娅教授认为,学习品质包括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学习就是从复杂的环境之中提取具有价值的信息,进而运用这些信息解决问题。而当前的幼儿教育中存在着过度抽象的问
期刊
谈亦文 江苏省第二师范学院教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内容简介:在音乐活动中,由于教师对重难点认识不清或对教学目的把握不明,往往导致幼儿出现学习障碍,进而影响了整个活动的效果。谈亦文教授以四位教师处理《虎鹿猪兔鼠》音乐活动中的难点为例,剖析了四位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以及对活动效果的影响。她指出了最后一位教师处理得最好的原因,是因为最符合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的要求
期刊
活动简介:幼儿音乐活动旨在培养幼儿的感性素养,提升幼儿的感性经验。站在这一角度,教师组织了本次音乐活动。活动所选取的《摩擦》节奏明快,朗朗上口,贴近幼儿生活,便于幼儿从已有经验出发,快速融入活动,进而掌握说唱的内容。活动中,为了便于幼儿掌握和熟练运用歌词,教师在边唱边说的同时,引导幼儿将与歌词相关的图片按照顺序逐一贴到演示板上,从而使幼儿能快速掌握歌曲的结构和节奏。在幼儿熟悉了音乐结构之后,教师逐
期刊
活动简介:针对幼儿对足球运动的喜爱,以及对足球射门动作的兴趣,教师巧妙运用三个同样的盒子,让幼儿将其自由组合成不同高度、宽度、厚度的球门,展开了一节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足球集体教学活动“小小足球射门员”。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将幼儿自由探索与教师讲解示范相结合,分解示范与整体示范相结合,集体练习与分散练习相结合,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最终帮助幼儿掌握“脚背正面射门”的动作要领,将足球准确射入不同
期刊
活动简介:教师第一次摇动罐子时,并没有发出声音。“为什么罐子没有声音呢?”幼儿思考后发现,罐子里没有东西。  “原来,罐子里有东西才能发出声音。”在教师引导下,每个幼儿都找到了一个能发声音的罐子,有的罐子还能发出相同的声音。教师抓住这个特征,和幼儿玩起了“找朋友”的游戏。若摇动的罐子所发出的声音相同,持有罐子的几名幼儿就是好朋友。最后,教师一一揭示了罐子里所装的东西——米、红豆、核桃。  活动反思
期刊
活动简介:“月亮是什么味道的呢?”这个问题十分吸引人。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小海龟、大象、小老鼠等动物如何够到月亮,最终尝到月亮味道的故事,并引导幼儿讲一讲小动物们如何叠在一起,架起“天梯”的过程。关键句“快跳到我的背上来,说不定我们就能够到月亮了”既是整个活动的节奏点,也是幼儿学习的关键点。教师不断鼓励、引导幼儿大胆表达。活动的最后,教师通过“我们遇到了困难该怎么办?”“假如你够到了月亮,会和谁分
期刊
动物给孩子带来安宁,与动物在一起时,孩子放松且温和,他们在悲伤、生气或者情绪低落时,会把小动物当成最知心的倾诉对象,小动物的耐心陪伴也使孩子从中获得安慰。在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幼儿园,幼儿与小动物友好相处,和谐共生。在这里,你只要看看孩子们温柔的眼神,就知道动物对于幼儿而言意味着什么。  孩子与小动物之间的感情是与生俱来的,动物给孩子带来的温暖和安慰,及其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积极影响正在越来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