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生物科学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xiang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科学发生、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宏伟的生物科学史。科学史主要记载科学家的生平和重要思想方法、科学实验的过程,得失与成败的原因及科学故事。学生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获得生物科学知识,并对科学家的研究探索道路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此过程中逐渐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深刻体会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因此,积极探索生物科学史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生物科学史教学案例——以“光合作用的发现”为例
  1.几千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当时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思想有着重要影响,这就导致人们尊崇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如人们一直认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全部来自土壤。请学生判断这一伟大先贤的论断是否准确?并尝试自己设计探究实验来验证。
  2.在学生设计完实验后,教师展示海尔蒙特柳树实验的设计和过程,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这样一来,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先质疑再探究,先自主设计再对比分析,在一个又一个认知冲突中感悟科学精神,也为进一步探究做好了“预热”。
  3.海尔蒙特的实验得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全部来自于水”的论点,是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继承和发展。根据《小学科学课标》的要求,小学生要掌握绿色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和淀粉这一基本常识,故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排出氧气的相关光合作用常识,再向学生提问“海尔蒙特实验是否忽略了空气”。这样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怀疑的态度和思辨的能力。
  4.教师介绍当时时代背景下的普利斯特利的科学实验。本实验共分为两个部分:①把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盆绿色植物共同放进一个密闭的玻璃罩中;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中。通过实验对比,让学生感受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5.“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可以证明植物能够更新空气,那能否证明植物可以吸入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呢?”教师进一步提问来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催生实践智慧。
  6.有关光合作用发现史的教学不应仅停留在历史的回顾中,光合作用的最新进展教师也可以有目的地选择一些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例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一种高效率、无污染和零碳排放的能量获取方式,科学家希望模仿它来解决能源问题。2008年《科学》杂志发表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家丹尼尔·诺塞拉最新研究成果,他希望模仿叶片的光合作用分解水,生产清洁的绿色能源——氢气。目前,这一科学技术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教师向学生介绍光合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二、结果与分析
  笔者在所任教的初中学校进行了为期1年的生物科学史教学实验,2个实验班采用科学史与教学内容相融合,2个对照班则采用常规的教学过程。在实验前后,利用问卷调查法,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生物科学素养和生物学习成绩分析,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6份。最后利用SPSS13.0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1.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影响。开展生物科学史教学实验1学年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进行生物科学素养问卷调查,经T检验可知,前测实验班和对照班并没有显著差异,后测实验班的生物科学素养有明显提高,两者存在极显著差异。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所需要的领域和对个人有帮助的地方。生物科学史的教学重视学生对知识发展过程的理解,因此更好地培养学生探究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生物學习成绩的影响。本次调查采用的生物学习成绩,均为正规测试,前测的生物试卷由学校统一出题,后测的生物试卷由全市统一出题,并且都是在规定时间进行测试,因此考试结果的数据可信度较高,有较好的说服力。前测是两个班的生物成绩没有差异,经过生物科学史教学实验1年后,实验班比对照班的平均分高出5.40分。经T检验统计分析,两个班的生物成绩数据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教学效果显著,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物学习成绩。
  责任编辑    徐国坚
其他文献
面临高考改革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时代中学生,在高中地理学科学习中更应该把学科知识以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方式应用到劳动实践课程中去,在“做中学”,知行合一,方能实现立德树人、全面发展。本课程研究聚焦高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旨在用项目化探究在劳动中解决问题,用劳动成果来呈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迁移运用与创新创造,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来养成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品质。  在我校的农科实践课程里,学生自主选择
期刊
在当前教育发展趋势下,为了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教师不能只注重文化学科的教学,也要注重素质教育,要在素质教育的相关学科中渗透良好的德育教育,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保障。基于此,我积极探索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策略。  一、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  为了实现“以乐育人,润德无声”的德育目标,教师要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推进爱国教育的开展。  比如在高
期刊
每次和学生谈起劳动的问题,他们总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因为父母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已经包办代劳了所有的劳动,所以现在很多小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都不能自理,洗衣服、收拾书包等都要依赖家长。而家长给他们唯一的任务是认真学习,考取高分。这些学生就像巨婴一样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家长直接剥夺了他们劳动的权利和义务,使他们错过了劳动教育的最佳时机,这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相差甚远。  一、劳动教育的意义
期刊
一、诗词教学现状,提出教学设想的背景  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初中阶段对古代诗词的学习要求主要是阅读理解、积累、感悟和运用。  从教学实践看,传统按部就班从读懂字词,到解读句意,再到解读诗篇内涵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学生即使把诗歌积累、理解、感悟到位,但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仍会大受打击;思维的训练也很受限。如此,学生面对新的诗歌学习时普遍产生畏难情绪。  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
期刊
作文教学历来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和学生都在教书本上投入了许多精力,但作文教学质量却普遍不高。从多年来的作文教学和多次的中考评卷工作情况来看,我发现初中生作文的整体素质欠佳。学生对待作文的态度消极,不懂得如何按照老师布置的训练目标来写作,抄袭现象严重,写出来的文章空洞无物。而从我所在学校多年来的作文教学来看,如果缺少对学生作文学情实际的研究,作文教学就会出现问题。为了走出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新的时代新背景,新教育要求下,教师应该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少年儿童综合的人文素养?作为身处教育第一线的英语老师,我觉得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两者并不矛盾,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在英语课堂上,我们不但需要向每个学生灌输好的基本语言知识,让他们熟练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培养学生语言各种方面的知识和技巧,还要充分地运用与课程中的教学内容相关联,有意识、有针对性地适时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情感教
期刊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仅是新时期所提倡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初中阶段是学生各项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并且已经初步形成了独立意识,只要教师稍加引导,便可以使其思维向着更加良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将新课改中创新性的教学原则彻底落实,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一、转变教学观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
期刊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精神品质和优良作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我们要在红色记忆中不断地汲取力量,铭记革命历史、传承革命传统、弘扬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一、革命老区史是荔湾区红色基因的宝贵历史资源   在荔湾区,葵蓬凤溪和西塱裕安围
期刊
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在教师一次又一次的批改中不断提高的。作文批改是语文有效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务必要认真把握学生写作的基本要求,针对学生的写作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作文批改方法,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批改 ,不断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一条“提升语文素养,利于学生发展”有效的作文批改之路
期刊
整体思维又称系统思维,它认为整体是由各个局部按照一定的秩序组织起来的,要求以整体和全面的视角把握对象。具体到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就是要从文化传承和理解的角度认识古诗词教学,层层深入挖掘诗词中的文化基因,指导学生在群诗阅读中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将初中古诗词教学引向深入。  一、设定议题,发掘文化内核  议题设定的过程应当具备“广泛展开,义理兼顾,具体探微”的特点。  首先要关注诗歌的社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