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蜂采蜜,破蛹成蝶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fktadxxx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如蜂采蜜,每天多一点收获
  
  教师的成长如同蜜蜂采蜜一样,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积累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博览群书,像蜜蜂采蜜一样辛勤劳作,酿造甜美的教学“蜂蜜”,才能创造出幸福快乐的教学生活。正所谓从教不息,学习不止。
  1.勤于读书,善于思考。
  刚刚踏上讲台的教师,由于理论功底浅,教学水平有限,必须善于读书思考,汲取各种营养。读书,不仅要认认真真反复地读名著,努力领悟前辈教育家的思想精髓,还要认真“读人”,一个名教师就是一本内涵十分丰富的人生教科书。当然,在读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把“读学生”放在首位,因为我们只读理论书籍是不够的,只虚心学习名家的东西也是不够的,要知道学生身上有我们教师永远读不完的经典,他们身上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成长资源。读书学习既要诚心,又要独立思考,有科学的分析批判精神。同时要注重积累资料,有了这些资料,今后的提炼才有基础。
  2.学习精湛的专业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知道的东西应当比他要讲给学生的东西多10倍、20倍——那样一来,他在上课的时候言语就会运用自如,学生感知这些信息就不会太费力;这时,处于教师注意中心的就不是自己的讲述,而是学生的思维情况。”可见,每一位教师都要不断学习精湛的专业知识,应注意向科学文化知识的深度发展,努力构建自己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努力掌握所教学科教材的知识体系即知识结构。因为课堂教学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来看,掌握的不仅仅是一个个互不联系的知识点容,而应是一个个有序的知识结构。
  3.活到老,学到老。
  美国的汤姆·彼得斯说:“教育并不以你获得的最后一张文凭而中止,终生学习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里是绝对必须的,你必须认真地接受教育,其他所有人也必须认真地接受教育。”英国的查尔斯·汉迪这样说:“教育需要再发明,教育将不随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也并不限于18岁时成绩出众的那些人,学习——贯穿人的一生,除非我们中止它。”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会有新的文化发展和新的教学方法。
  面对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知识的不断出现,教材内容不断更新,新问题也就层出不穷,这就促使当今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二、实践,创造——破蛹成蝶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是古人的教诲,至今仍不失为至理名言。刚刚出道的年轻教师,不但缺乏教学经验,更缺乏教学资源,因此我们要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广泛收集、筛选整理,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
  1.为自己总结经验。
  别人的经验对于自己不可能完全适合,新教师应为自己总结经验。美国的希尔顿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块普通的钢板只值五美元,如果把这块钢板制成马蹄掌,它就值10.5美元,如果做成钢针,就值3550.8美元,如果把它做成手表的摆针,价值就攀升到25万美元。试问,这个世界上最值钱的什么?是智慧。所以,年轻的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在名人,在教学前辈的优秀经验上总结出自己的经验,为己所用。
  2.为自己寻找“伯乐”。
  莎士比亚说:“要是不能把握时机,就要终身蹭蹬,一事无成。聪明的人善于抓住机遇,更聪明的人善于创造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机遇到了,你必须把握它。如果在机遇面前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就会失去机遇。但机遇并不是唾手可得的,所以自当加倍珍惜,把它当成是发展自己,更新自己的起跳板,借机激起斗志,跃上新高度。
  3.坚持写教学札记。
  教学札记也就是“授课心得”、“教后感”。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教完一节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回顾和小结,将经验、教训和自我体会记录在案的过程。作为教师,专业知识与讲课技能固然重要,但是教育思想和驾驭教学的能力更为必不可少;如果缺乏对日常教学行为反思的意识,教师很难从一个客观的建设性的角度去审视自己。只有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冷静地、条分缕析地进行评判,具体地对某一节、某一过程展开“回头式”的思考。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充满智慧,充满机遇的时代。教师在接受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探索中奋进,成为智慧的美丽的“教坛之蝶”。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在教学时要重视掌握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可见,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要性,那么,如何进行识字教学,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 抓住儿童的思维特点,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刚刚入学的孩子,对任何的新事物都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识字教学的内容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至繁,由浅
语文作为工具性的基础学科,具有它独特的教育魅力。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应该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注重实践体验的指导,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之中,还给孩子一个真正鲜活的生命和世界。  那么,如何将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让德育在孩子们的心灵栖息地里占据一方沃土呢?笔者作了一些尝试:    一、在阅读中寻找心灵的源泉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大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学段的教学重点。综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写字的要求,从识字写字的数量上看,1~2年级段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这与整个小学阶段“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相比,1~2年级段的识字量占了5096还多一点,写字量占了4096左右,那么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是如何体现这一教学重点的呢?笔者想从《
我眼中的高效语文课堂洋溢着去伪存真、删繁求简的质朴美,并能与学生的生命感受时时联系,能将学生真正引入作品精妙的精神世界。下面以《姥姥的剪纸》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我所追求的教学“真”境界。  一、科学取舍,突出重点  我是这样设计《姥姥的剪纸》一课的词语教学的:  出示: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师:这看似平淡的一句话,你认为哪一个字用得很传神?  生1
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背诵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教师和家长如果能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读一些有益的书,他们会很自然地养成乐于读书的习惯。为此,在小学阶段加强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师和家长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激发阅读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进行课外阅读的关键,只有当学生在头脑中树立了强烈的课外阅读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外书籍。  1.借用故事激发阅读兴趣。人人都爱听故事,被渲染
一、故事教学法的定义    故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故事来完成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师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故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方面的优势    1、驱除畏惧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低年级的学生只要求学习“单词”和简单的“句型”,可步入中高年级后,学生从“微型语篇”向“短小语篇”转型,遇到的
[设计理念]  小学研究性作文是针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校教育总目标,结合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提出的作文新概念。在完成研究性作文的过程中,小学生自主选题、探究、合作,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凸显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放飞心灵、自由表达,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作文王国”的“自由天使”。  [导写过程]  (一)激趣明意,选定题目  作文题目的选定,是完成研究性作文的基础。一个好的题目是刺激
听音作文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作文训练方法。它通过声音激发学生兴趣,运用声音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那么,如何在听音作文课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本人认为有如下方法:    一、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启发联想,编织生活图景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见过、经历过很多事,听到一个声音,很容易让他们想起相关的生活的点点滴滴。例如:播放咳嗽声、茶杯摔碎声,声音非常清晰、逼真,教师运用提问
《有趣的浮沉现象》一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物体在水中有浮有沉的现象入手,经历一个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对水的浮力的认识。水的浮力是一种摸不着、看不见但能感知到的力,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要探究其内在规律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学时要让学生在宽松的时间和空间内充分感知,大胆实践、自主探究,积极主动获取科学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充分感知,建立概念    建立“水的浮力”概念
一位哲人说过一番耐人寻味的话:“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比。”哲人之害无疑是对宽容最生动直观的诠释。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博夫的胸怀,宽容地对待学生、工作、生活、社会、世界。    情境1:    淘气贪玩的成阳又没有完成作业,看着他着急地翻找本子的情境,我既生气又觉得好笑。这个小伎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