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我国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现状,文章从生命教育的问题提出背景、内涵、重要性出发,探讨了中小学开展生命教途径:构建生命教育理念,承载生命教育的责任;构建生命教育理念,承载生命教育的责任;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整合各种资源,促成生命教育途径多元化,使学生树立积极的生命观,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中小学 生命教育 生命观 基本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这些意外伤害来自于青少年打架、群殴、自杀等。其中,不满14岁的意外死亡已占0-18岁总死亡人数的第一位,达到31.3%,这一比例是发达国家的3- 11倍;2003年我国卫生部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每年至少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约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平每两分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致使自杀成为我国死亡排名的五位,尤其在15- 34 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是首位死亡的原因 。据华东师大心里健康辅导中心主任徐光兴博士透露,我国中小学生患忧郁症的比例正在上升,截2010年6月1日,这一比例已达5%-6%,患忧郁症人群的最早年龄提前了8-12岁。目前,我国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几乎还是空白。从中国共青团网的调查问卷显示,64.7%的中小学生所在学校不开展(10.9%)或偶尔开展(53.8%)生命教育活动,说明我们国家生命教育的滞后,已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 因此,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不可或缺。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作为人这一社会存在的基本的物质载体,是我们解读人、把握人,乃至最终超越人的物性的局限,是实现人的存在的终极价值的重要依托。20多年来,我国的学者们围绕何为生命教育、生命与教育的关系以及生命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河南大学的刘济良教授提出“生命教育就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的活动。” 这一观点得到社会普遍认同。
生命教育根据不同的学龄阶段的特点,具体内容有所差异。小学阶段重在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初中阶段着重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掌握自我保护、提高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悦纳自我及接纳他人,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高中阶段重在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性道德观念,培养对婚姻、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学会用法律和其他合适的方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尊重、理解他人的生命,树立积极的生命观,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 中小学生开展命教育的重要性
1、生命教育是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的终极追求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直面生命是教育的前提,敬畏和尊重生命是教育的关键,提升、完善生命是教育的目的。教育要关注生命的完整性,凸显生命的灵动,张扬生命的个性,实现生命的超越性。” 教育使人安身立命,其深层次价值在于使人成为人,引导生命走向更完整、和谐、幸福的境界。生命教育就是以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发展为目的,使教育对象理解生命的意义,感悟生命的价值,体验生命的情怀,进而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实现人生的价值。因此,教育应以生命为起点和终点,是教育的终极追求。
2、開展生命教育是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的必要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的多元化,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丰富了中小学生生活和心灵。同时,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给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新的挑战,使学生容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失衡现象。导致部分青少年对生命价值的冷漠,对自己生命绝对的处置,对他人生命缺乏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对健康保障的无知,导致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危及中小学生生命。通过小学阶段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使初中生掌握自我保护、提高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悦纳自我及接纳他人;高中阶段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性道德观念,培养对婚姻、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正确的生命观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极其重要。
3、生命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生命教育是“树人”的教育,是满足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能够让“孩子成长得更好”的教育,是完成“立德树人”这个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教育的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与方法。新课改要求,教育要“以人为本”,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来看待和发展,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创新能性、个性,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使学生热爱生命、体验生命、感悟生命、提升生命。
四、 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
生命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实现生命认知、生命实践和生命自省的统一,把握生命的意义与知识、学习经验和体验、国际共同体、自然界和生活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开展生命教育有如下途径:
1、 构建生命教育理念,承载生命教育的责任
推行生命教育理念,是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是教育的第一要义。 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予以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资金支持,在中小学课程设置中增设关于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系列课程,不断的提高这些课程在传统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监督相关课程在各中小学的开展。学校教育应形成以生命教育的育人理念,制订生命教育实施计划,通过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实践研究,积极讨论生命教育的方法和策略,以关爱学生的心理健康、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信任学生的自我实现为前提。积极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主阵地作用
2、 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生命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使学生认识自己与其他生命的重要性,更要以行动去真正加以履行,热爱生命,实现生命价值。避免个体做出危害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培养个体正面积极、乐观进取的生命价值观,并且能够与他人、社会和自然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增强生命的责任感和对社会及他人的关爱。教育者要重视发挥学生在生命教育中的主动作用,让学生谈经验、看影片、讨论新闻、做专题报告等方式,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产房、婴儿室、手术室等,使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严。展现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让学生从做中认知生命、从体验中感悟生命、从学习中提升生命。使学生在具体体验中感受到积极的生命情感及巨大的潜能和成就感,从而激活生命、体验生命乐趣。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自我观念,增强挫折承受能力。
3、 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不是教师传承知识的工具。践行生命教育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规范教育行为,完善教育过程。教师应具有“师德高、理念新、业务精”等教师素养,更应该处处以学生为本,“在生命教育课中,告诉学生生命的来源,讲解生命教育的目的,教会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有过更有尊严的生活的意识,引导学生对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 教师在教学、管理、实践中,要建立新型的生命互动与交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沟通、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参与和关注生命教育, 充分利用学校生命教育资源,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来提升对生命的认识,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4、 整合各种资源, 促成生命教育途径多元化
生命教育除了发挥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之外,还要积极开发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组织者应创造各种条件,加强家庭与学校、社会与学校的联系,采取开办家长学校、家长会等方式宣传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吸引家长参与学生的生命教育;采取开展社区合作、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建立生命教育基地等方式,有效利用社区资源。只有社会各界不断的关注中小学生的生命意识与生命教育问题,共同为中小学生的生命意识的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形成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齐抓共管,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的良好局面。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是在理解生命的基础上,引导生命的自我发展,促进生命的精彩与辉煌。它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落实生命教育的课程体系,坚持以学生的生命为本,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和生命,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让学生学会感悟生命、仰视生命,实现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1] 池墨:生命教育不容忽视[N],中国教育报,2007 -08 -01。
[2] 中国共青团网,www.gqt.org.cn,2011年05月14日。
[3] 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 冯建军: 教育的人学视野[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5] 張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中小学 生命教育 生命观 基本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这些意外伤害来自于青少年打架、群殴、自杀等。其中,不满14岁的意外死亡已占0-18岁总死亡人数的第一位,达到31.3%,这一比例是发达国家的3- 11倍;2003年我国卫生部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每年至少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约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平每两分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致使自杀成为我国死亡排名的五位,尤其在15- 34 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是首位死亡的原因 。据华东师大心里健康辅导中心主任徐光兴博士透露,我国中小学生患忧郁症的比例正在上升,截2010年6月1日,这一比例已达5%-6%,患忧郁症人群的最早年龄提前了8-12岁。目前,我国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几乎还是空白。从中国共青团网的调查问卷显示,64.7%的中小学生所在学校不开展(10.9%)或偶尔开展(53.8%)生命教育活动,说明我们国家生命教育的滞后,已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 因此,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不可或缺。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作为人这一社会存在的基本的物质载体,是我们解读人、把握人,乃至最终超越人的物性的局限,是实现人的存在的终极价值的重要依托。20多年来,我国的学者们围绕何为生命教育、生命与教育的关系以及生命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河南大学的刘济良教授提出“生命教育就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的活动。” 这一观点得到社会普遍认同。
生命教育根据不同的学龄阶段的特点,具体内容有所差异。小学阶段重在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初中阶段着重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掌握自我保护、提高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悦纳自我及接纳他人,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高中阶段重在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性道德观念,培养对婚姻、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学会用法律和其他合适的方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尊重、理解他人的生命,树立积极的生命观,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 中小学生开展命教育的重要性
1、生命教育是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的终极追求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直面生命是教育的前提,敬畏和尊重生命是教育的关键,提升、完善生命是教育的目的。教育要关注生命的完整性,凸显生命的灵动,张扬生命的个性,实现生命的超越性。” 教育使人安身立命,其深层次价值在于使人成为人,引导生命走向更完整、和谐、幸福的境界。生命教育就是以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发展为目的,使教育对象理解生命的意义,感悟生命的价值,体验生命的情怀,进而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实现人生的价值。因此,教育应以生命为起点和终点,是教育的终极追求。
2、開展生命教育是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的必要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的多元化,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丰富了中小学生生活和心灵。同时,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给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新的挑战,使学生容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失衡现象。导致部分青少年对生命价值的冷漠,对自己生命绝对的处置,对他人生命缺乏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对健康保障的无知,导致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危及中小学生生命。通过小学阶段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使初中生掌握自我保护、提高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悦纳自我及接纳他人;高中阶段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性道德观念,培养对婚姻、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正确的生命观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极其重要。
3、生命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生命教育是“树人”的教育,是满足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能够让“孩子成长得更好”的教育,是完成“立德树人”这个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教育的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与方法。新课改要求,教育要“以人为本”,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来看待和发展,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创新能性、个性,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使学生热爱生命、体验生命、感悟生命、提升生命。
四、 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
生命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实现生命认知、生命实践和生命自省的统一,把握生命的意义与知识、学习经验和体验、国际共同体、自然界和生活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开展生命教育有如下途径:
1、 构建生命教育理念,承载生命教育的责任
推行生命教育理念,是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是教育的第一要义。 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予以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资金支持,在中小学课程设置中增设关于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系列课程,不断的提高这些课程在传统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监督相关课程在各中小学的开展。学校教育应形成以生命教育的育人理念,制订生命教育实施计划,通过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实践研究,积极讨论生命教育的方法和策略,以关爱学生的心理健康、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信任学生的自我实现为前提。积极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主阵地作用
2、 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生命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使学生认识自己与其他生命的重要性,更要以行动去真正加以履行,热爱生命,实现生命价值。避免个体做出危害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培养个体正面积极、乐观进取的生命价值观,并且能够与他人、社会和自然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增强生命的责任感和对社会及他人的关爱。教育者要重视发挥学生在生命教育中的主动作用,让学生谈经验、看影片、讨论新闻、做专题报告等方式,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产房、婴儿室、手术室等,使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严。展现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让学生从做中认知生命、从体验中感悟生命、从学习中提升生命。使学生在具体体验中感受到积极的生命情感及巨大的潜能和成就感,从而激活生命、体验生命乐趣。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自我观念,增强挫折承受能力。
3、 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不是教师传承知识的工具。践行生命教育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规范教育行为,完善教育过程。教师应具有“师德高、理念新、业务精”等教师素养,更应该处处以学生为本,“在生命教育课中,告诉学生生命的来源,讲解生命教育的目的,教会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有过更有尊严的生活的意识,引导学生对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 教师在教学、管理、实践中,要建立新型的生命互动与交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沟通、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参与和关注生命教育, 充分利用学校生命教育资源,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来提升对生命的认识,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4、 整合各种资源, 促成生命教育途径多元化
生命教育除了发挥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之外,还要积极开发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组织者应创造各种条件,加强家庭与学校、社会与学校的联系,采取开办家长学校、家长会等方式宣传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吸引家长参与学生的生命教育;采取开展社区合作、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建立生命教育基地等方式,有效利用社区资源。只有社会各界不断的关注中小学生的生命意识与生命教育问题,共同为中小学生的生命意识的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形成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齐抓共管,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的良好局面。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是在理解生命的基础上,引导生命的自我发展,促进生命的精彩与辉煌。它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落实生命教育的课程体系,坚持以学生的生命为本,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和生命,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让学生学会感悟生命、仰视生命,实现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1] 池墨:生命教育不容忽视[N],中国教育报,2007 -08 -01。
[2] 中国共青团网,www.gqt.org.cn,2011年05月14日。
[3] 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 冯建军: 教育的人学视野[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5] 張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