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围绕《老王》开展的校本教研

来源 :中学语文·大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he19878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缘起
  
  我组李霞老师要在市骨干教师培训班讲授一节研讨课,最终选了《老王》这篇文章,于是伴随着李霞开课这个过程。我们组里便有了一次扎实的围绕《老王》一课的校本教研活动,现在请允许我向各位汇报我们这次活动的过程。
  
  一、找来的资料又都丢下
  李霞接到开课任务之后,我第一时间就在大组教研活动时说了这件事,组内老师一致认为一定要群策群力,出色地完成此次任务。
  于是,组里老师有的上网查阅有关《老王》的资料,有的去图书馆查阅了近两年的《语文教学通讯》,找到了其中涉及到《老王》一课的资料,组里老师还把在九中举行的市教研活动上的同题课《老王》的上课细节一一回顾,结合自己的听课感受把那堂课的优劣得失一一分析给李霞听,以便她扬长避短。
  满以为这样,就可以大功告成!
  但是很快,无论是李霞本人也好,还是我们这些热心的出谋划策者也好,都认识到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搜寻现有的资源远比不上回到课文文本的研读来得重要!
  文本研读,没有终南捷径;文本研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于是,我们丢下费尽心思找来的资料,都潜下心来,认真研读《老王》。
  我们一句句地细读、一字字地揣摩。文本的挖掘让我们觉得越挖越有内涵,越读越觉得杨绛先生的文章博大精深。围绕当中的一些细节,我们经常各人有各人的解读,时常为某个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
  
  二、想起的设计经常被推翻
  通过研读文本,我们教师对《老王》这篇文章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但是,接踵而来的问题是:面对初二的学生,如何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把课文上到何种深度?教学问题如何设计、如何避开别人上课的思路,上出新意……
  容我大致回忆一下,我们先后有从“幸运的人”与“不幸的人”切入的教学设计,有从“老王为我做了什么,我为老王做了什么,我没为老王做什么”切入的教学设计,有从“活着的“老王”和“死去的老王”切入的教学设计,有从“弦外之音”切入的教学设计,有从“小人物、小事件、大主题”切入的教学设计,……粗略算来,大约有六七个版本的教学设计。每一个版本的讨论都是那么激烈、深入。有的版本想来很好。但操作性不强,否定;有的版本的教学设计或已成熟,甚至已经试讲。但我们听后觉得缺乏新意,推翻。每一个版本的讨论都伴随着瞬间的惊喜、一度的迷茫和焦虑。
  一次次碰撞,研讨。终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让我同情的老王”、“让我感动的老王”、“让我愧怍的老王”、“让我们的老王”。这一教学思路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的研讨交流中。这个角度的切入,思路清晰,层层深入,容易操作,别人也没这么上过!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全组教师的期待中,李霞老师的课引来了听课人的一片掌声,得到了骨干班老师的一致好评。
  
  三、李霞课后的校本延续
  李霞的课成功之后,按理,我们也可以和让我们憔悴的《老王》暂告一段落了。但是,我们组里并没有休息,继续把这一活动又进一步延伸开来,我们组老师从不同角度切入,进一步研究《老王》,拿出不同方案在全组研讨,比如用普通班学生上《老王》如何上?用李霞上过的那个班学生再上《老王》还能上什么?从写作的角度如何上等等,……我们又让组内陈彩娟老师对全组老师开设了问题研讨课,课后再次进行了研讨,我们又有了新的收获。
  我在收组内老师的教学案例时,看到李霞的教学案例,乍一看文章标题,果然写的是《老王》!但一细读,竟然主要写的是她先前借我的班上课,为了了解学生而看我班的预习作业而产生的深刻思考。她,因为《老王》不仅收获了一堂成功的课,还收获一篇很有思考的教学案例。而我,又通过学习她的这篇教学案例,准备着手依她的一些深入思考改良我的预习作业。我也得感谢《老王》。
  以上说到的我们组一次围绕《老王》这个课例而展开的将近三周的校本教研活动,整个过程,有一位老师我不得不说,那就是我们组的何春玉老师。何老师作为两届市学科带头人。她始终在专业上引领着我们。她对于文本的解读深度令我们佩服。教学设计上,她所选取的角度时常是我们都没想到的。经常在我们否定了一个方案后,都处于茫然和困惑中时,她总能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方案,让我们拨开迷雾见朝阳。
  其实,这期间的幕后故事还有很多。这只是我一位普通参与者的一些收获,其实,我想每一位参与者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收获。或许活动之初我们共同愿望是如此的单纯:齐心协力助李霞开课成功,而伴随着这一愿望的实现,我们还收获了彼此的善良与热情,我们还感受到我们是如此的团结,这些片段除了令感动存于我们彼此心间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也都收获了思考和成长。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对语文的人文性内涵作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也增加了相应的文学作品。对于语文的文学教学,我们立足生本,挖掘文本,本文分别从区别文体,梳理特点;知人论世,确定情感;联系语境,品味词句;立足文本,分析技巧;巧用试题,领悟读法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文学教学的一些基本方法。  【关键词】区别文体 知人论世 联系语境 立足文本    现在很多语文专家针对文学教学内容确定的问题争论不休,争论的焦点是文学
【摘要】母爱是人一生中巨大的精神源泉,本文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命体验,阐释了人间至真至纯的真情,由此,笔者告诫自己的学生们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关键词】母爱 亲情 珍惜    我常想,微笑该是一种生命的常态,那相聚的幸福是微笑,那执手的和谐是微笑;那回眸的百媚是微笑,还有那心灵的抚慰,那生命的顾盼也是微笑;江涛海浪、雪峰云霞难道不是大自然馈赠人类的美丽笑靥吗?但有一种微笑却是世间最美的容颜,她
【摘 要】电视连续剧《我的兄弟叫顺溜》讲述了一个名叫“顺溜”的农村青年被其司令员陈大雷培养为战斗英雄的故事。这一故事体现了某种教育教学新理念、暗含着教师的某些教育方法与技巧: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胸怀;要善于发现并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要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  【关键词】教育教学新理念 教育方法 教育技巧    2009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很多电视台都在热播着电视连续剧《
【摘 要】作文教学特别要处理好生活与阅读的关系:我们要强调生活是作文之源,作文的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是学生对生活的再创造与审美的过程;同时要关a注阅读,重视从教材中汲取营养。  【关键词】作文教学 生活 阅读 教材    一、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泉眼  生活是作文之源,作文的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是学生对生活的再创造与审美的过程。这是共识,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十分严重,作文
“致广大而尽精微”是《中庸》中的一句话,原意为善问好学,达到宽广博大的宏观境界,同时又深入到精细详尽的微观之处,这是一种极高明的和谐。天地万物的和谐是中庸的内在追求和目标境界。在万事万物和谐统一的表层状态下又必然蕴涵着中庸的理性精神,所以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所追求的是一种有原则、有标准的和谐境界。“尽精微”的目的是为了“致广大”,而“致广大”的结果又促进了“尽精微”。因此“广
关键词:加拿大;教师教育;学术型硕士;研究方法类课程;课程设置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彰显了国民教育的最高发展水平。《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再次重申要提升教师培养规格层次,夯实国民教育保障基础[1],将教师教育提升至硕士层次已是我国教师培养的重要趋势。  我国现行教育类硕士研究生的課程通常由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
[摘要]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有效可行的方法,主要从诗歌音韵美的角度来加强诵读的美感指导,以期达到让学生喜爱中国古典诗词的目的,鉴于本人学识水平有限,理论深度不够,敬请大家斧正。  [关键词]诗歌诵读 音韵美 音义结合    郭沫若说:“命泉中流出来的音响,心琴上弹出的曲调,生的颤动。灵的喊叫。那便是真诗,好诗。”此言以“音响”和“曲调”说明诗的语言形式应
【摘 要】注重诵读,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再辅以写作训练,又培养了学生联想想象能力,对文本的解读由浅入深,从而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由外在的语言到内在的人物精神品质的把握的目标。  【关键词】诵读 语感 写作 联想想象能力 人物精神品质    俗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教授《赤壁赋》时强化诵读,从节奏到情感,让诵读贯穿文言文阅读鉴赏的全过程:首先,让学生结合注释、查字典词典默读文本,疏通大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等教育;现状;发展趋势;不丹  不丹王国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东北西三面与中国接壤,南部与印度毗邻。虽然与中国还未建交,但中不始终保持友好合作关系。不丹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中国同南亚地区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发展的重要合作伙伴。当前,中不两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仍存有大量空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如何探索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值得探究。一、不丹的高等教育发展概
《〈论语〉选读》属于中国古代文化经典著作,我们学习的目标是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力求能够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关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