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之我见

来源 :吉林画报·新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a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践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能力。”数学的各种理论无一不是数学问题解决的结果。正如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数学真正的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应围绕着问题来设计。一个好的数学问题离不开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对于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形成新的数学原理、产生新的数学公式,或蕴含新的数学思想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更能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有机会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将数学问题与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它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因此新教材特别重视情景问题的创设,把它作为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已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那么,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出行之有效的问题情境,本文试着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尝试与探索。
  一、 把“数学情境”趣味化,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
  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和求欲望,是能否积极思维的重要的动机因素。要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求欲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将数学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欢的情境之中,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学习中。
  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古希腊有个哲学家泰乐斯旅行到埃及,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埃及伊系神殿的司祭长陪同他去参观胡夫金字塔,泰乐斯为司祭长:“有谁知道这金字塔有多高?”司祭长告诉他:“没有人知道,古书中没有告诉这个,而我们今天所学到的知识使我们不可能大概的判断这金字塔有多高。”泰乐斯说:“可是这是可以马上测出来的,我可以根据我的身高测出塔的高度。”众人感到惊讶。说完,泰乐斯随即从白长袍下取出一条结绳,在他的助手的帮助下很快测出塔高131米。讲故事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展示情景图片。故事讲完了,学生都产生了疑惑的眼光,兴趣很高。接着老师问:“谁能说出他是怎样测出塔的高度吗?”学生面面相视,回答不出,这时教师顺势利导,告诉学生:下面将要学习的相似三角性的判定方法就能帮助你回答这个问题……等学完新课后,师生回过头来思考泰乐斯是采用了什么原理测量的金字塔的……这样一个持续的问题情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的意识。
  二、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新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出发,使抽象的数学学习变得具体形象起来,把原来枯燥的,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变的生动起来。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还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根据教材实际相关生活的调查报告,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数学。
  从这个过程中,学生参与调查的兴致很高。学生的观察力、比较的能力和独立创新思维得到了显著地提高。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学生培养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都十分的重要。
  三、把“数学情境”障碍化,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障碍性,也就是说要具备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从中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问题情境不易过于宽泛,使学生无所适从,不知从何考虑;也不可过于简单,失去思考价值。要临界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情境状态。以通过自身努力与小组合作可以完成为佳。
  四、 把“数学问题”目的化,增强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为有效地避免学生知识缺陷的积累,教师每节课都要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了如指掌,以便发现问题,即使补救,从而设计一个能诊断学生是否掌握着不分内容的问题情境。如: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的时候,为了了解学生对分式基本性质内涵掌握的情况,可以这样提出问题:“当x=25时,分式 的值是多少?当x=7时呢?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他们就会说x=7时分式的值为0(直接代入)或 (分式化简后代入);如果学生已经掌握好分式的基本性质,感悟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时,一定要注意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的数或整式一定式非零这以条件,他们就会说当x=7时,分式无意义。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一方面能较好地考察学生多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探索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探究进程的成功与失败,品尝探究的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养成思考问题一定要全面的良好思维习惯。
  总之,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已成为新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因为问题情境是数学“问题解决”的出发点。要使数学课堂动感与鲜活,教师必须创设情境。然而创设情境不能放任随意,流于形式,只有以数学问题的性质,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才能创设出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提高教学质量。正如孙晓天教授所说:一个好的情境其实是很简单的。如一架梯子,靠在墙上,太陡了不行,太平了也不行,这个“陡”不“陡”是生活中的事,这里又是数学的事,“陡”不“陡”其实就是梯子长度和梯子的影子这两条“边”的比的大小问题,这个“比”的大小就是数学的学问了。伴随着思考和讨论,渐渐地“正切”就出来了。梯子“陡”不“陡”是情境,研究三角比从这里开始肯定比直接从抽象的直角三角形开始好。学生的经验派上用场,发现成了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目标,不仅数学味道浓浓,而且学生不会被动——这就是好的问题情境。
  (作者单位:洮南市第四中学)
其他文献
幼儿手工制作是幼儿园常规活动中幼儿非常喜欢的操作活动,那么如何科学有效的使手工活动更好的为幼儿能力提升与发展服务,一直是我们当代学前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手工活动包括很多的艺术表现形式:剪纸、布贴、叶贴、绒贴、豆贴、木屑贴画、草编、毛线编织、金属丝编织、刺绣、泥塑、根雕等等。手工制作可以利用剩余材料或废旧材料,变废为宝,美化环境;它是培养幼儿动手、动脑,启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引导幼儿发
期刊
现代教育要求素质教育,我们音乐学科迎来了“新课程标准”带来的重大改革,需要一批有改革意识的教师来操作,而这同时也给广大音乐教师增添了困惑——新时代的音乐课,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们什么?我们应该怎样适应“新课程标准”,尽快成为“新课程标准”有效的执行者和积极的探索者呢?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课程标准”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已习惯了传统
期刊
画画是儿童的一个梦,一个色彩斑斓的梦。就像雨后天空的一片美丽的彩虹,虽然短暂,但很美丽。他们把画画看成是一个神奇的经历,在幻想世界里漫游,无比丰富的想象力不断刺激孩子们的大脑皮层,把他们看到的、想到的、记忆中储存的图形,重叠解构,交织重组,编织成一幅他们心中七彩绚烂的生命画卷,这是内心情感生命体验的象征。所以教幼儿美术不能太专业化,小班幼儿年龄小,其绘画发展水平正处于“涂鸦期”,他们绘画的目的不太
期刊
幼儿艺术教育教学要有序的进行,必须遵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幼儿并理解幼儿。因为幼儿的天性是无意识的、阶段性的、随意的。对外界环境存在更多的新鲜感,攀进的心理浓厚。同时幼儿更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好奇的人,因为好奇,在某些方面有着丰富的想象,因为好奇,助推了游戏的快乐,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按照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儿童无意识的心理有可能是健康的、是最有才智的。因此,艺
期刊
美术活动不仅能给幼儿带来快乐,还是发展智力和培养性情的有效方式之一,它能扩大幼儿视野,增进幼儿的知识,丰富幼儿认知的经验。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在获得技能的同时,锻炼了手脑协调能力和操作能力,陶冶了艺术情操。所以只有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进行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才能实现“幼儿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这一目标。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除了延续以往的简笔画、添画、想象画、涂色画等我增添了以下的表现形式
期刊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深切的感受到在绘画教学中,“兴趣”是孩子入门的第一把钥匙。与其说是我教孩子们画画,不如说我是大海里的一处导航灯塔,指引着孩子们在艺术的海洋里自由、快乐的畅游。  以下是我在实践中的一点体会,与同行们共同分享。  (一)发现兴趣。  1、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画家。  孩子的画稚拙、纯真而富有情趣。在他们的画里蕴藏着鲜活的艺术生命。孩子那惊人的笔墨如魔术般神秘莫测,潜伏着巨大的艺术能量。
期刊
儿童绘画是反映儿童对外界事物认识和感受的一种形式,他能表现儿童内心的一种情感,反映儿童的天性,表现儿童的思维活动,是儿童用于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由于儿童幼稚、单纯,所以他们的画不受任何限制,也没有任何清规戒律,由此形成了儿童画所特有的稚拙、色彩艳丽、梦幻夸张等特点。  一、儿童画是儿童的语言。儿童绘画有着充满童趣的天性和强烈的表现冲动,随意性很强,喜怒哀乐跃然纸上。一张儿童画的产生,是儿童
期刊
我是一名男幼儿教师,刚刚踏进这个行业只有一年的时光。我的特长是美术,所以在我的教学中总是有意无意的喜欢让幼儿多绘画,培养幼儿的兴趣。  对幼儿来说,绘画是一种游戏,为什么每一次绘画,孩子都有很多话要说给同伴听,就是因为他们的脑海中有很多关于绘画内容的游戏情节。所以,要提高幼儿的绘画创作能力,教师应努力设计游戏化活动情境,让幼儿先参加游戏,喜欢绘画,然后进行创作。而实践证明:幼儿即使已经进行过游戏了
期刊
涂鸦可以说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本能,当儿童能够独立行走,他们就开始用解放的双手 探索世界,在伸手随处涂抹和拿起画笔圈圈点点的过程中,也是孩子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过程,这也是每个孩子的成长方式。他们的作品可以漫无目的,但完全是自我创造,并且他们享受着创造的乐趣。涂鸦也使幼儿心智得到潜移默化发展。  然而许多老师和家长并不了解涂鸦对于孩子的重要性,没能适时引导,更有些家长和老师因此走入误区。  误区一
期刊
摘 要:形体训练是我国高校艺术类专业必不可少的课程,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形体训练的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着个体差异。为此,通过对学生授课内容的知识总结和学情分析得出结论,并形成文字,同时在课后的教学总结中进行自我反思,以此来不断优化形体训练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形体训练;播音与主持艺术;学情分析  目前,内江师范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形体训练课程的教学对象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