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基本信息 书名:《种种有情,种种可爱》 作者:张晓风 ISBN:978-7-5404-9644-9 装订:平装 语种:简体中文 页数:246页 定价:45.8元 开本:32开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9月 从自然风物中感悟生活的雅趣,从生活的雅趣中揭示生命的真谛,是张晓风散文的突出特点。在她的笔下,大自然的一花一草一木,都是那么新鲜可触,泛着灵光,带着蓬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本信息
书名:《种种有情,种种可爱》
作者:张晓风
ISBN:978-7-5404-9644-9
装订:平装
语种:简体中文
页数:246页
定价:45.8元
开本:32开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9月
从自然风物中感悟生活的雅趣,从生活的雅趣中揭示生命的真谛,是张晓风散文的突出特点。在她的笔下,大自然的一花一草一木,都是那么新鲜可触,泛着灵光,带着蓬勃的朝气,欣欣然彰显着生命的活力。其新作《种种有情,种种可爱》,延续了她一贯的叙事风格,从“万物有灵”这一视角切入话题,以清新隽永的说辞、朴实亲切的释理,剖析尘世生活中的简单与紛繁,予人醍醐灌顶的人生启迪。
张晓风笔端带情,言中蓄理,大到家国荣辱、小到柴米油盐,无一不入其法眼。赏花恋草、出门旅行、烹饪美食、读书观影、婚姻家庭,无一不入其笔端。平凡生活的味道,侍弄花草、埋首翰墨的闲情逸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温馨恬淡,在她的笔下也无一不得到了尽情展示。
一般人从自然风物中感受最深的大多是花草的艳丽,草木的醉人馨香。但张晓风却能从它们灵动鲜活的生长之姿中,体会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博大与顽强。她让每一朵花、每一棵草、每一株树、每一块石,不仅挺立在广袤的原野上,还能让它们不畏凛冽的风霜,在众人钦慕的眼神中,以昂然之态耸立在读者的心田。它们成了一种精神、一种风骨、一种气质的象征,时常感召着人们,去活出一个真我的风采。
感悟世间的美好,除了需要一双洞悉美的慧眼外,还需要一颗从寻常事理中能参透美的慧心。身处美丽的大千世界,自然之美、历史之美、人文之美……常常让我们应接不暇。洞悉到美,未必能真正领悟到美。此时,就尤其需要我们带着思考之钥,用知识和智慧,破解奥秘,揭示蕴含在万物身上的本真之美。张晓风已然达到了这种境界,在《种种有情,种种可爱》这本书里,她为花木的欣欣向荣歌之咏之,期望向善向上的人们,能从中汲取到昂然前行的力量。而尤为我赞叹的是,她常常能透过生活的重重肌理,以手术刀般的精准,直抵问题的命脉,让枯燥乏味的物事,在她刮骨疗毒般的剖示下,呈现出美的多重意味。
作为一个歌颂美、诠释美的散文大家,张晓风心怀诚挚之心,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美文。这源于她对美的热爱,对大千世界热切的追求。正如她在本书中所言,“想要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内心深处紧紧环抱不放的,一定是求真求善求美的渴望。”正是她常用美的眼光、真的态度、善的心地,去看待世间万物,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去探究生命的价值,因此,许多看似平凡的物事,便焕发出了光彩,在公众的视域里,也因此变得真、善、美起来。
看罢《种种有情,种种可爱》,舒爽得犹如畅饮了一杯甘泉。沉浸在她惠风和畅似的讲述中,赫然发觉,原来生活竟是如此美妙。跟着张晓风步入世间,脚步越走越轻快,岁月深处,仿佛每一个角落都泛着小日子的甜香,处处散发着田园牧歌似的清新和快乐。“能放下的就应该放下,能淡忘的就须淡忘。心,太宝贵了。不应压上不该压上的东西。”她以质朴之语提醒我们,学会放下,放会释怀,让心灵轻灵,才会快乐久久。“吃简单的饭,喝简单的酒,用直来直往的简单方法为人处世,并且珍惜每一种美味,爱惜每一分物力。”三个“简单”,道出了真诚处世和把握当下的重要性,且行且珍惜,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美。于是,再庸常的生活,也会在静寂无声中变得活色生香。
人也好,物也好,这世界也罢,一旦有情了,一切便都可爱了。怀着这份初心,张晓风热切打量着生活的每一个现场,由衷地赞美着人间的点滴温情,颂扬着淳朴良善的人心世相,感怀于寻常事理对人们心灵的滋养。她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勾勒着一幅温暖怡人的幸福画卷,激活了大众对宁静生活的无尽向往。活在这样的一种境界里,真是不亦乐乎!
编辑 鲍琦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 传统的课堂教
[背景] 《扬子晚报》在2007年6月26日中刊登了“07高考·状元心得”——《“我就是这样拿到高分的”》一文。其中,南京市07年高考化学单科满分的朱启新同学介绍了他的学习经验——用“猜想”引导学习。他说:“……后来我发现一个窍门,就是做一道题时要尽量思考出题者想考查的是什么知识点,如果做出来,还要根据答案来推测还会有哪些方法来考查这个知识点…”如果说“思考出题者的出题意图”是“猜想”的话,那么
按照新课标,“平均数”不再列入应用题教学的范畴,而列为统计知识的内容,从统计的角度进行教学。过去“平均数”教学,侧重于求“平均数”的方法,强调数量关系的分析,注重算法的多样、灵活和优化,而对“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及特点挖掘不到位,导致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不深刻。因此,新课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从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充分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从“平均数”的比较功能入手,让学生会收集、整
猜测是植根于经验和事实之上的一种合情推理,它的实质是发现。小学生的猜测由于受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限制,随意性较大,需要教师的细心培养。验证是用实例或逻辑推理来证明结论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在数学学习中,实例验证更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请看“商不变性质”教学案例: 师:求出下列各题的商,并把商相等的除法算式用等号连起来。 12÷6= 4÷2= 36÷12= 9÷3= 6÷3= 生1:
数学源于生活,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们经常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让学生在鲜活的事例中感悟数学、理解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与价值。这点是值得推崇和借鉴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不少教师由于认识不足、方法欠当,经常遭遇因生活实际带来的“尴尬”,以致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教师们对自己的教学方法“疑云重重”,学生对探究出的结论也“似懂非懂”。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些与
在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入的今天,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师头脑中逐渐得到认同,并能自觉地将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加以运用和落实,出现了许多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可当我们冷静地去审视我们的数学课堂时,是否发现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在 “华丽外衣”的掩盖下,潜藏着一种弄虚作假、刻意包装的痕迹呢? 如在“圆的周长”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要求每一个学生用硬纸板剪成大小不等的圆,按教材图示的方法在直尺
新教材把教材设计的重点放在知识的动态方面,把知识理解为一种“过程”,知识在教材中以动态的“生命化”的方式存在。所以,只有感悟知识在教材中的存在方式,理解教材的意图,并以此创造性地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才能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把握好起点,设计数学活动 1.以学生的个人经历为起点,设计数学活动。 案例(1):教学“左右”一课,学生对左右是有经历的,是借助自己身体的部位来理解左右的。
最近的培训专题是计算教学,为了挑战自己,我主动报名参加了研究课。三年级上学期的相关计算课都已经结束,我就从下学期的教材中挑选了一节“两位数乘法”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在初步设计本节课之前,我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前测,发现计算正确的学生在解决“12×14”这个算式时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方法,有的把12拆成10和2,有的把12拆成7和5,还有的学生直接采用了正确的竖式计算方法。同时,我还关注到,有将近
案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位老猎人,每次进山打猎都是满载而归。一天,他进山打了几只山鸡和野兔,高高兴兴地往家走。在村口,几个小孩围了过来,“老爷爷,老爷爷,今天您打了多少猎物呀?”老爷爷捋了捋胡子,笑眯眯地说:“今有雉兔同笼,上有八头,下有二十六足,问雉兔各几何?”(屏幕出示题目)谁知道老爷爷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中国历史上著
案例一: 1.请一位学生上来拉直毛线。 师:现在这根毛线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从弯的变成直的。 师:老师要感谢这位同学的一拉,拉出了我们的一个新朋友——线段。 师:这两手掐的地方还藏着一个宝贝——是线段的端点,那线段有几个端点?(请一位学生上来指出) 2.再请一位学生上讲台用毛线拉出一条线段,请另一位学生指一指有几个端点。 3.练一练(判断哪些是线段)。 案例二: 1.教师拉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