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积水,焉负舟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语文,最应引起我们关注的是素养,我们的语文课要有利于提高一代人的语文素养。培养语文素养不能仅靠课本,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先要关注生活,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以现实为材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认识角度和层次,最终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素养 养成 悟性 兴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该“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提出“素养”这一概念,解释了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的。那么,怎么来完成这个任务?我以为,语文教学的规律应是养成的。什么是养成?国外有句话:“语言就是威土忌,一种酒,它是在酒桶里慢慢酿成的。”
  现在语文教学有几个误区,首先是多媒体过多展现。如果多媒体用得好,有助于语文课教学,不但是激发兴趣、调动情绪,而且能帮助获取信息、拓展视野,但多媒体常常喧宾夺主,甚至冲淡我们对文字本身的阅读,直观生动的同时易养成学生浮躁的心态。还有就是在语文课上却不重视读书,为了省时间,老师学生都不读书。动辄就说:“现在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请大家很快地把课文看一遍。”那么这个五分钟时间到底来得及看吗?“好了,赶快看完,马上讨论。”教《祝福》,马上讨论“作者写的是个人悲剧还是社会悲剧”。教《雷雨》,马上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是真诚的还是虚伪的”。学生还没有静下心来深入思索就开始讨论,这已经成为我们当前语文教学比较普遍的现象。第三个就是无限的拓展,这篇课文举“一”还没有完成马上反“三”,急忙拓展看似深入,实际剥夺了学生的思维自由,以拓展替代了深入的自主探究。
  以上现象均源自急功好利的浮躁。《论语·子路》中有言:“欲速则不达,见小利而大事不成。”我想,学语文,首先最应引起我们关注的是素养。我们的语文课要有利于提高一代人的素养,而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我们要把握语文教学本身的规律——“养成”。
  养成其实就是培养悟性。所谓的语文悟性,实际上就是在对语文的接触过程中,在知识点掌握的基础上,对文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的一种自我认知。语文悟性往往是无意识中对语文内容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的运用。它与语文兴趣相互影响、相互提高,得到一个质的飞跃,最终会形成一定水平的文学素养。而高中生文学兴趣受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影响较大。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在提高兴趣的基础上引导语文悟性、提高文学素养。
  说到提高兴趣,我想起了一户农家贴的一副对联:“自然和谐,细雨润万物;社会和谐,暖意温千家。”和风梳绿,酥雨润红,是大自然美的展现。青山绿水,冬梅绽雪,秋蕙披霜,霞映澄塘,是大自然给予我们最贵重的礼物。“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耳濡目染让学生从自然中感受生命中的美。
  提高兴趣还需推荐学生读名著,从经典中学习,中外文学名著的滋养会使他们一生受益。这如同水与舟的关系:“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文学素养是博览群书、日积月累养成的。
  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兴趣的提高是不容易的,因为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但他们的理解能力强了,对知识的把握扎实了,因而课堂知识面的宽泛度以及教师的教学风格就决定了语文兴趣以及对语文学科的正确认识。比如对“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的不同表意效果的理解。汪曾祺的《胡同文化》第一句话是通过一个比喻来讲的:“北京城就像一块大豆腐,方方正正的。”这个比喻好就好在一下子给这篇文章定一个基调——平民化、生活化。整篇文章也是平民化、生活化的,这就是胡同的本质。这会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华语言文字的奥妙,从而关注语文内容。文学作品中千变万化的文学手法与文学形象也容易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这样,语文学科在原有的知识点上就会让学生体会到有规律可循的丰富多样性,兴趣自然就来了。
  有了学习兴趣,在认真思考的前提下,语文悟性可以在讲解中得到引导。这种引导要求目的明确,这种引导在诵读中表现明显。朗读水平高的同学在朗读的基础上就可以感受作者的感情基调和感情变化,而教师的示范朗读在引导学生进入语境上有很大作用。对内容的理解上,要引导学生抓第一感觉和印象最深的内容,这往往是作者表现的核心,然后再围绕中心找表现手法和角度。这种感觉偶有失误也不要大惊小怪,因为在找表现手法和角度时如有大的难度自然就会有所否定的。不管怎样,语文悟性是需要培养和引导的,这是要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在培养朗读和自信心的基础上,以拓展提示为手段进行的,最终还是要上升到文学素养的高度。
  培养文学素养不能仅靠课本,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先关注生活,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以现实为材料,以文学理念来分析,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认识角度和层次,最终提高文学素养。同时,文学视野的拓展也是提高文学素养的关键。高中生受学习压力的影响,不可能过多涉猎文学作品和理论。因此,结合身边的影视文学进行讲解,可以把文学拓展到生活的把握上,其具体性不言而喻。对人物的分析、性格的把握、主体的探讨,都会在无形中提高文学审视力。另外,合理的分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学判断力,而且还能引导其认识生活,也是教师和家长该合理引导的。
  总之,文学素养是养成的,它的提高是要求教师不断地引导和灌输的,这对教师本身的文学底蕴要求较高。事实上,在高考激烈竞争的背景下,相当多的语文教师已不堪重负,狭隘的教学空间,高强度的教学工作,低质量的生活,使得很少有人能够去思考语文教学的明天,重视文学素养。但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们必须奋然前行!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国际合作学校。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借助生活环境、给学生提供小材料、办各种活动等来创设写作情境,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从而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作文教学 情境化 写作兴趣 写作水平    人是坏境之子,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他所处的环境造就的。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意义的建构是在师生相互作用和学生之间(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完成的,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是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在作文教学中,若能经常
【摘要】语言是阅读的基础,语境是理解的前提。探讨语境分析和语言理解之间的联系,对摸索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新途径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理解语义;语境分析    在中学语文各类考试中,现代文阅读语言理解考查形式多样,现就语境分析在其中的具体运用分类予以阐释。    一、通过语境理解文章中的词语    构成语境的各种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文章的解读,使文章中某些词语的涵义发生变化
【摘要】审题立意是作文成败的先决条件,本文试图从新材料作文的提示语这一角度,去审视材料,选择写作的切入点,以期达到吃准材料,打开思路,选择最佳立意角度,写出见解独到,立意深刻的文章来。  【关键词】提示语 切入点 审题立意    审题立意是作文的基本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先决条件。一旦审偏写脱,即使所写的文章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文采飞扬,也会被打入“冷宫”。有的同学虽然没有写脱题,但空洞无物,泛泛而
【摘要】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梦游天姥吟留别》理当寄予了诗人李白的情志,我们运用披文入情、以意逆志的基本法则来解读此诗,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际遇,推知诗人的志趣理想、个性特征以及由此表现出的人生行为。  【关键词】梦游;赴诏;蔑视权贵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它采用古诗的体式,借留别以发感慨,以梦游尽抒胸臆,写得瑰丽奇幻而又豪放飘逸,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笔者认为此诗
【摘 要】08年12月16日,笔者参加了由进修学院主办的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听了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语文教研室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作文学习策略与教学评价体系创建研究”总课题组组长田玉博士的一堂作文教学课及其课题研究报告。会后,笔者有了很多思考和愿望。  【关键词】温度教学 教研活动 教学反思    今天,听了田玉博士这堂课,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温度”一词。当过学生
【摘 要】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这样,课堂教学方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摘 要】本文以六年来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为例,指出青墩文化就是海安考生写作的上佳题材,从而鼓励学生善于搜集、思考身边的地域文化。  【关键词】地域文化 青墩文化 作文题    常听到考生慨叹高考作文无材料可写,殊不知身边的地域文化就是永不枯竭的高考写作泉源。  “地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①面积相当大的一块地方;②地方(指本乡本土)”。本文中“地域文化”指的是本乡本土的文化。依据地域文化的特
【摘 要】本着“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针对《〈宽容〉序言》寓言的特点,设计了编排话剧、分析人物、寻找凶手、草拟碑文、畅叙宽容等突出学生主体的教学环节。  【关键词】教学设计 编排 分析    《〈宽容〉序言》是一篇文笔活泼明快的序言。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寓言故事,从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宽容》一书的主旨——呼吁宽容。为了避免类似悲剧的重演,构建一个和谐发
【摘要】伏笔是常见的写作手法。在《阿Q正传》中,鲁迅先生多处运用了这一写作手法,体现了其作为小说巨匠的精心与高妙。  【关键词】《阿Q正传》;伏笔艺术;写作手法    卡尔维诺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远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也许就是这样的经典作品。每次重读它,我们都会有因阅读的心境与目的的不同而带来如初读时的惊奇与发现。  “我的文章……是挤出来的”  据鲁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官网2020年5月13日消息,UNESCO与爱立信公司(Ericsson)于当日共同推出面向K-12教育阶段的“人工智能教學平台”(Teaching AI for K-12 Portal)。该平台网站将为所有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站式资源库,旨在帮助课程开发人员和教师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和意义,为K-12教育阶段的5~18岁学生开发人工智能课程,并向学生传授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