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经济形势下,培养既有系统的理论又有扎实的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我国各高校当务之急。独立学院的发展不仅保证社会所需人才的稳定供给,还能通过优秀人才运用先进技术来创造国家经济实力。独立学院在教育改革的时代站在风口浪尖上,转型对于独立学院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句话来说,独立学院改革既符合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又顺应了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
关键词: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转型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我国独立学院现状
我国已经形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规模列世界第一。但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总体上还是难以适应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的需要,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同质化、同结构化发展倾向严重,成为制约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突出因素。不难发现,尽管独立院校起源于为社会多更输送人才方面的目的,但是大多数这类学院的自我定位其实是存在错误观念的。导致独立学院毕业生进入社会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处境:太多模仿母校的办学模式并不适用于自身办学;毕业生质量不过关,就业专业不对口、就业率逐年降低等问题。然而,就在转型的当口,独立学院处在依附母体发展阶段,其发展模式深受母体学校影响,独立学院则顺着它轧出的车辙前行。即便是有的独立学院想另辟蹊径,走出一条迥异于母体学校的特色发展道路,往往因为资金、师资和专业设置的种种障碍而搁置。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也是跟着母校走,没有形成适合独立学院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
二、我国独立学院转型后的定位
无论从建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独立院校发展的需要、还是从其他发展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经验,都应将独立学院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转型后应该正视与学术型大学之间的关系,不能再一眛的模仿学习学术型大学的办校方式。独立学院定位为应用技术型,其核心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规划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先要了解什么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学校根据社会需求所培养出来能直接解决社会实践中的问题或生产出人们需要的产品的固定领域人才,他们直接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所以优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不仅应该有很强的职业适应能力,也应具有创造性和自助学习能力。但是目前在国内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认可度普遍不高,他们仍以学术型人才作为标准。人才类型是对人才进行横向划分,人才层次才是对人才进行纵向划分。独立学院转型之后培养出来的人才应属于应用型本科人才,以实为主,以用为度,专业方面强调应用,掌握技能,动手能力强,实践操作技能熟练。应用技术型是相对于学术研究型而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就是把学术研究型人才在理论研究中所发现、探讨得出结论的理论通过生产过程转变为服务社会的实践成果,所以应用型人才主要的任务和职责就是转化应用为实际生产并给社会创造实际价值。
总之,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社会对这种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在社会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社会对这种人才的需求占有较大比重,应该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正是这种巨大的人才需求,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种人才同样需要经歷一个复杂的培养过程,同样也能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
三、独立学院转型之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国外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
1.1德国“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德国以职业教育立国,其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相互交融,二者之间以及职业教育内部之间通过建立有效的衔接机制,构成了一个极为畅通的“立交桥”式的教育体系。“双轨制”是指企业中的实践培训与职业学校的理论培训相结合,也就是说接受职业培训的青年人在企业里学习实际操作和在职业学校里学习理论知识平行进行。这样,企业与国家共同对职业教育负责。在德国,教育是对未来的投资,没有经过职业教育的人不能进人工作岗位。德国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企业、政府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动手能力强的优秀职工。
1.2美国“社区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美国的社区学院既可满足一些学生希望进入大学继续求学的需求,又可满足一些学生为谋生和就业而接受职业教育的要求,在职普教育之间架起了互通桥梁。
职业教育成为社区学院一项主要的智能。社区学院成为承接大学和社会的纽带,既可以为四年制学院培养输送本科三年级的合格学生,保持了与上个层次的联系,有培养了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实用型人才,独立形成了一个层次。美国社区学院学费相对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低廉而赢得很多同学的申请。根据美国社区学院协会(AACC)的最新统计,目前美国共有1171所社区大学,其中公立的992所,在经济上依靠百姓纳税的支持。全美国有44%的大学生在社区大学就读。美国两年制社区学院和四年制大学实行“2+2”转学制度,对于很难直接被名校录取的学生,选择社区大学是升入名校的桥梁。
2.我国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借鉴欧美经济发达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状态所获得的高等职业教育结构调整和已经成熟推进的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成果,我国独立院校应实现由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向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转变,实现学术型教育向职业型教育的过渡发展。在学校自身定位转型成为应用型技术大学既是现实的要求也是理性的抉择。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四种模式:
2.1校企合作培养。这种模式是应用型大学开办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种模式,校企合作的精神贯穿了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要求。只有与企业深度合作才能了解企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尽可能接受真实工作环境的检验,为学生提供能力的发展区域,这样才是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保障。
2.2校地合作培养。指学校与地方政府或地方行业进行合作,通过合作达到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和共同育人的目的。
2.3校校合作培养。指学校主动与同类或者水平比本校高的学校合作,通过经验交流,资源共享共建、优势互补等,快速实现发展与提升,实现双赢。这种培养模式对于独立学院尤其重要,建校时间不长,基底薄弱,通过“借力”“合力”来发展自己。
2.4专业交叉培养。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改革与教学创新工程”的要求,教学要强化校内多学科、跨学科的融合,培育交叉、边缘学科,形成新的专业增长点,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布局,巩固传统优势专业。同时稳健发展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专业,优化调整专业布局,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人才培养应该以专业和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据麦可思分析数据可知,根据学生毕业后岗位工作的相关性、时效性关联程度调查,不同专业目标定位所要求的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是不同的。课程设置采取以行业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实践体系为主导,理论知识为其服务的新模式。课程体系紧紧围绕行业核心能力来构建,明确核心能力是什么,核心知识体系是什么,核心课程怎么定,核心实践平台如何支撑等。
四、结语
独立学院要按照国家经济转型的总体要求,明确办学定位,将服务区域发展、促进就业作为衡量办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在学校治理结构、学科专业设置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招生考试制度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将产教融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全面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 。借鉴国际经验,根据独立学院十几年的实践探索,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工程,任重道远,但实施路径也是清晰的。
关键词: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转型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我国独立学院现状
我国已经形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规模列世界第一。但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总体上还是难以适应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的需要,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同质化、同结构化发展倾向严重,成为制约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突出因素。不难发现,尽管独立院校起源于为社会多更输送人才方面的目的,但是大多数这类学院的自我定位其实是存在错误观念的。导致独立学院毕业生进入社会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处境:太多模仿母校的办学模式并不适用于自身办学;毕业生质量不过关,就业专业不对口、就业率逐年降低等问题。然而,就在转型的当口,独立学院处在依附母体发展阶段,其发展模式深受母体学校影响,独立学院则顺着它轧出的车辙前行。即便是有的独立学院想另辟蹊径,走出一条迥异于母体学校的特色发展道路,往往因为资金、师资和专业设置的种种障碍而搁置。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也是跟着母校走,没有形成适合独立学院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
二、我国独立学院转型后的定位
无论从建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独立院校发展的需要、还是从其他发展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经验,都应将独立学院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转型后应该正视与学术型大学之间的关系,不能再一眛的模仿学习学术型大学的办校方式。独立学院定位为应用技术型,其核心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规划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先要了解什么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学校根据社会需求所培养出来能直接解决社会实践中的问题或生产出人们需要的产品的固定领域人才,他们直接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所以优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不仅应该有很强的职业适应能力,也应具有创造性和自助学习能力。但是目前在国内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认可度普遍不高,他们仍以学术型人才作为标准。人才类型是对人才进行横向划分,人才层次才是对人才进行纵向划分。独立学院转型之后培养出来的人才应属于应用型本科人才,以实为主,以用为度,专业方面强调应用,掌握技能,动手能力强,实践操作技能熟练。应用技术型是相对于学术研究型而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就是把学术研究型人才在理论研究中所发现、探讨得出结论的理论通过生产过程转变为服务社会的实践成果,所以应用型人才主要的任务和职责就是转化应用为实际生产并给社会创造实际价值。
总之,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社会对这种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在社会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社会对这种人才的需求占有较大比重,应该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正是这种巨大的人才需求,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种人才同样需要经歷一个复杂的培养过程,同样也能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
三、独立学院转型之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国外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
1.1德国“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德国以职业教育立国,其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相互交融,二者之间以及职业教育内部之间通过建立有效的衔接机制,构成了一个极为畅通的“立交桥”式的教育体系。“双轨制”是指企业中的实践培训与职业学校的理论培训相结合,也就是说接受职业培训的青年人在企业里学习实际操作和在职业学校里学习理论知识平行进行。这样,企业与国家共同对职业教育负责。在德国,教育是对未来的投资,没有经过职业教育的人不能进人工作岗位。德国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企业、政府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动手能力强的优秀职工。
1.2美国“社区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美国的社区学院既可满足一些学生希望进入大学继续求学的需求,又可满足一些学生为谋生和就业而接受职业教育的要求,在职普教育之间架起了互通桥梁。
职业教育成为社区学院一项主要的智能。社区学院成为承接大学和社会的纽带,既可以为四年制学院培养输送本科三年级的合格学生,保持了与上个层次的联系,有培养了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实用型人才,独立形成了一个层次。美国社区学院学费相对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低廉而赢得很多同学的申请。根据美国社区学院协会(AACC)的最新统计,目前美国共有1171所社区大学,其中公立的992所,在经济上依靠百姓纳税的支持。全美国有44%的大学生在社区大学就读。美国两年制社区学院和四年制大学实行“2+2”转学制度,对于很难直接被名校录取的学生,选择社区大学是升入名校的桥梁。
2.我国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借鉴欧美经济发达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状态所获得的高等职业教育结构调整和已经成熟推进的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成果,我国独立院校应实现由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向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转变,实现学术型教育向职业型教育的过渡发展。在学校自身定位转型成为应用型技术大学既是现实的要求也是理性的抉择。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四种模式:
2.1校企合作培养。这种模式是应用型大学开办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种模式,校企合作的精神贯穿了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要求。只有与企业深度合作才能了解企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尽可能接受真实工作环境的检验,为学生提供能力的发展区域,这样才是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保障。
2.2校地合作培养。指学校与地方政府或地方行业进行合作,通过合作达到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和共同育人的目的。
2.3校校合作培养。指学校主动与同类或者水平比本校高的学校合作,通过经验交流,资源共享共建、优势互补等,快速实现发展与提升,实现双赢。这种培养模式对于独立学院尤其重要,建校时间不长,基底薄弱,通过“借力”“合力”来发展自己。
2.4专业交叉培养。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改革与教学创新工程”的要求,教学要强化校内多学科、跨学科的融合,培育交叉、边缘学科,形成新的专业增长点,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布局,巩固传统优势专业。同时稳健发展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专业,优化调整专业布局,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人才培养应该以专业和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据麦可思分析数据可知,根据学生毕业后岗位工作的相关性、时效性关联程度调查,不同专业目标定位所要求的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是不同的。课程设置采取以行业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实践体系为主导,理论知识为其服务的新模式。课程体系紧紧围绕行业核心能力来构建,明确核心能力是什么,核心知识体系是什么,核心课程怎么定,核心实践平台如何支撑等。
四、结语
独立学院要按照国家经济转型的总体要求,明确办学定位,将服务区域发展、促进就业作为衡量办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在学校治理结构、学科专业设置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招生考试制度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将产教融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全面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 。借鉴国际经验,根据独立学院十几年的实践探索,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工程,任重道远,但实施路径也是清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