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课程的研学旅行开发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haixi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浙江省嵊州市马寅初中学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资源条件和学生的经验、兴趣与需求,结合语文课程的自身特点,开发了“书法朝圣”“唐诗之路”“越剧寻根”等研学旅行课程,并确立了研学旅行和语文课程整合实施的两个着力点:社会发展需求与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语文学科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
   关键词:研学旅行;课程整合;核心素养
  一、基于语文课程的研学旅行
  根据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研学旅行指的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作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一直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向前推进。
  《意见》强调,“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以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为突破口,因地制宜開展研学旅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也有类似的建议:“要充分认识语文学科在立德树人方面的独特作用,以及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实课程建设,鼓励和引导教师充分利用地方学校的资源,根据学生语文生活的实际实施课程,注重效果和质量。”这也给研学旅行和语文课程整合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二、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实践
  嵊州市马寅初中学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资源条件和学生的经验、兴趣与需求,结合语文课程的自身特点,开发了“书法朝圣”“唐诗之路”“越剧寻根”等研学旅行课程。课程开设的年级、课程实施的实践与方式如表1所示。
  (一)课程1:书法朝圣
  1.课程简介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嵊州作为书圣归隐地与归葬地,具有独特的内涵丰富的书圣文化和精神。浙江省首批文化古村落王氏后裔聚集地华堂古村,具有独具特色的王氏家族文化与浓厚的文化氛围。世代传承的王氏家训蕴含着“和”“孝”“规”“学”“义”等人文内核,是留给每个中国人的宝贵精神遗产。华堂古村九曲水圳,其蕴涵的书圣文化基因、自然形态元素、乡野生活情趣,具有较大的文化、生态和实用价值。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感悟书法在传承和创新中展现出的自然之美、文化之美、生活之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研学内容
  (1)深入挖掘书圣文化,探寻弘扬书圣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认识中华民族传统的家风家训文化。
  (3)走近书法,了解书法文化,感受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传承和弘扬书法文化。
  3.研学设计
  时间:1~2天。
  【活动一】王羲之墓。敬献花篮,向王羲之墓行鞠躬礼,表达敬仰与追思之情。追忆其高超的书法造诣和超脱豪放的高尚品格。
  【活动二】金庭观。通过图、文、实物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相结合的方式了解王羲之生平,弘扬书圣精神。
  【活动三】书法临摹。临摹《兰亭集序》,从中体验书法线条、结体、章法的变化,领略书法的妙处。
  【活动四】华堂古村。到最大的王羲之后裔聚居地华堂古村,感受浓厚的文化氛围,领略独具特色的王氏家族文化。
  【活动五】王羲之家训综合馆。参观王羲之家训综合馆,通过集体诵读并临摹王氏家训,感受其中蕴含的“和”“孝”“规”“学”“义”等人文内核,撰写并交流心得感悟。
  【活动六】绍兴兰亭。诵读学习《兰亭集序》,以茶代酒,流觞曲水,现场体验文人雅集。
  (二)课程2:唐诗之路
  1.课程简介
  浙东唐诗之路指的是唐代诗人往来比较集中、频繁,对唐诗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山水人文旅游之路。唐诗之路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智慧、价值与精神。这是一场诗意之旅、文化之旅、精神之旅。嵊州是浙东唐诗之路的核心区与精华地段,剡溪两岸秀美的山水风光和独特的人文底蕴,赢得历代许多文人墨客的青睐和赞美。走访唐诗之路古迹,深入挖掘唐诗之路背后的历史文化,探寻唐诗之路形成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探究唐诗之路的人文精神与内核,解读这一唐诗发展中极其独特的人文现象,领略大唐气魄,体悟唐代诗人的诗意、诗心、开阔胸襟与豪迈热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从而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研学内容
  (1)探访领略剡溪秀美的山水风光和独特的人文底蕴。
  (2)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品读、创作与摄影,深入认识与体悟唐诗之美。
  (3)探寻唐诗之路,深入挖掘唐诗之路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3.研学设计
  时间:1~2天。
  【活动一】嶀山登高。登嶀山千年古道,一览剡溪两岸秀丽风光。
  【活动二】嶀浦慕贤。嶀浦,“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游憩和垂钓之处,留有谢氏在赤壁上的嶀浦潭题刻、谢康乐钓台、石床等古迹。
  【活动三】诗画剡溪。游览在山水之间,领略诗画剡溪的别样风采和诗画之境。
  【活动四】“剡溪问诗”专题讲座。从探究剡中独特的人文、地理、历史等方面入手,深入了解唐诗之路形成的背景及基本情况。
  【活动五】“剡溪寻踪”摄影比赛及展示。
  【活动六】咏剡诗歌欣赏与创作。咏剡诗欣赏,自由创作,分享感悟,交流研学心得。
  (三)课程3:越剧寻根   1.课程简介
  越剧是我国第二大剧种,被文化部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越剧作为越乡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过程是长期以来人民對精神文化需求的渴望与农村艺术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回首越剧百年发展历程,她延续着嵊州人曾有的文化状态和生命姿态,代表着“敢于创新、奋发进取、广纳博取、以民为本”的越剧精神,这不仅是嵊州精神的具体写照,而且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嵊州是越剧之乡,越剧精神已经成为嵊州文化的浓厚底色,已经融入嵊州人民的血脉。我们可以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感悟其在传承和创新中展现出的人文之美、艺术之美、生活之美、传统之美。传承越剧艺术,弘扬越剧精神,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推进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研学内容
  (1)参观越剧纪念场馆,了解越剧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学习并弘扬越剧精神。
  (2)深入体会越剧的艺术魅力,传承越剧文化,了解越剧传承及相关产业发展情况。
  (3)通过角色体验、调查研究等系列实践活动,增强保护与传承越剧文化的意识,切实锻炼提升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3.研学设计
  时间:1~3天。
  【活动一】越剧诞生地。实地走访,了解越剧诞生的背景以及具有越乡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情况。
  【活动二】女子越剧诞生地、越剧小镇。了解早期女子越剧发展状况与乡村特色旅游,考察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生态人居于一体的越剧小镇。
  【活动三】越剧博物馆。通过大量的越剧文物珍品、史料,系统地了解越剧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
  【活动四】越剧艺校。根据学生个人爱好分组体验角色,并承担相应的任务,观看表演,真切感受越剧细腻真切、秀丽文雅、优美抒情、清越柔和的艺术风格。
  【活动五】越剧戏迷角。实地走访越剧戏迷角,感受浓郁的越剧文化氛围。
  【活动六】越剧保护与传承情况的调查研究。分工合作开展问卷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活动七】越剧唱词探究。分组开展相关探究,撰写研究论文。
  三、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思考
  (一)社会发展需求与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
  新时代下的教育,既要考虑到个人终身发展的需要,更要兼顾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指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研学旅行正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计时,既要立足学生的未来与发展,又要兼顾社会发展的需求。研学旅行倡导走出书本,走出课堂,且行且思,是一门“人文行走”课程。研学旅行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主要立足于对文化的寻求和探究,在活动中寻找民族的根,体验民族的文化,感受民族的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对于研学旅行的开发,《意见》有这样的建议:“研学旅行要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可见,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地方特色文化无疑是其最合适的载体。因此,因地制宜,依托地方特色文化,统筹安排,全方位挖掘整合地方课程资源,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推出个性化的研学旅行,或许是最好的选择、最合理的方式。
  (二)语文学科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浙江省教育厅等10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指出,研学旅行“旨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在没有铃声的课堂中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推动项目化学习、实践性研究,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培养适应未来的关键能力”。由此可见,语文课程与研学旅行的整合开发应突出其实践性,注重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体验。
  通过语文课程与研学旅行的系统性整合,通过与学生关键能力系统性、科学性对接,我们把育人融入到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把旅行变成课堂,把社会当成教材,把世界当成老师。通过创设调查研究、考察走访、参观体验、诗词吟诵、书法临摹、诗词创作等文化体验活动的情境,我们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学起来,在旅行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人文、传承历史,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将学生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在此基础上,《课标》提出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学科核心素养。可见,研学旅行凭借体验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的有机统一,已经成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不可替代的一种方式,因此有机整合研学旅行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必然选择。
其他文献
胡奇良,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青年语文教师发展课题组成员,绍兴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绍兴市学科教研大组(学科教学研究核心组)成员,绍兴市“考试与评价”项目组成员,绍兴市首届中小学教科研指导工作委员会成员。2015年8月—2017年1月在新疆阿克苏阿瓦提县第四中学支教。现就职于浙江省绍兴市高级中学。曾获“鲁迅作品教与学”征文比赛全国二等奖,浙江省“学科教学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主题论文评比一等奖,绍兴市青
期刊
2017年底,90岁高龄的文学巨擘余光中先生逝世,海内外文坛“余粉”们纷纷举行各类悼念活动来纪念这位文学大师。那么,高一学生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纪念他呢?  2018年初,教育部正式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创造性地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并确定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
期刊
【教學背景】  古诗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历来具有难点多、份额重的特点。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回归与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广大的一线教师也都密切关注着本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相关话题。怎样抓牢“言”去深入地品“文”,从而最终达到“以文化人”的目标是笔者在教学中始终探索的一个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的一首词。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苏
期刊
摘 要:“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开展,需明确“整本书”的选取原则,选定“整本书阅读”的篇目,编写“整本书阅读”的校本教材,并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整本书阅读”的课型及其实施方式、评价方式。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任务群教学;课型  “整本书阅读”作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设定的学习任务群之一走进中学语文课堂,引发了众多教师的关注和思考。其实,“整本书阅读”列入语文
期刊
摘 要:诗歌是集情感、美感和文化性于一身的文体,而中华民族最灿烂的诗歌文化,往往被初中教学“雪藏”。初中诗歌教学,应结合统编教材对诗歌内容的编排,倡导生活与诗同行,引导文化与诗同行,指导创造与诗同行,指导学生学会教材倡导的读书方法和阅读策略。   关键词:诗歌教学;统编教材;生活;文化;创造  诗歌是集情感、美感和文化性于一身的文体。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诗歌应该是语文教学中“乐教”与“乐学”的最
期刊
俞赛琼老师在“浙派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教学《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示范课,这是苏轼流放黄州时写的一首词,对这首词的理解,学界是存在着一定争议的。因此,怎样引导初中学生恰当地理解这首词的内涵及词人的思想感情是有一定难度的。俞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迎难而上,根据学生的原有起点恰当定位,巧妙引导,由浅入深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下面只着重谈两点听课感受。  一、灵动  灵动在于教学环节的
期刊
摘 要: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表达了王羲之对魏晋时代病症的冷静思考,展现了在经历“人的自觉”之后,知识分子对生命意义的进一步思考。《兰亭集序》中反映的东晋知识分子的人生观的变化、精神的突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调和性,即以自我的意欲调和、持中儒道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的历程。   关键词:《兰亭集序》;王羲之;生命意识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叙了东晋永和九年的一场修禊宴会的经历,也表达了王羲之对魏晋时代
期刊
摘 要:汪曾祺的散文呈现出清淡冲和、淡而有味的美学特征。那些浓烈的、激动的、过于悲伤的东西都在他的娓娓叙述中变得淡而又淡,但若能抓住文本的矛盾之处,如对金岳霖先生眼疾情况的三次说法不一、其他教授入文与宣威火腿入画等,慢慢咀嚼,就会发现韵味无穷。   关键词:文本细读;汪曾祺散文;《金岳霖先生》  《金岳霖先生》是汪曾祺为著名国学大师金岳霖先生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语言平淡质朴,如话家常,充分体现
期刊
摘 要:散文教学需要把握情感和审美的主旋律,言语是作者表现情感和审美世界的途径。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的教学,可以从作者在文中的陌生化用词、独特的叠词和语气词、矛盾反常的表达、多次反复的词语等独特的言语中去品味,从而体悟作家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审美世界。   关键词:散文教学;贾平凹;《一棵小桃树》;言语;情感;审美  情感和审美是散文的主旋律。在散文教学中,抓住“这个人”“这一篇”独有的文本特质,
期刊
跟一帮高二的孩子谈爱情,一会罗密欧朱丽叶,一会张生崔莺莺,一会梁山伯祝英台,一会牛郎织女,一会焦仲卿刘兰芝……明明讲的是经典爱情故事,却被一帮熊孩子扯到了“玩手机”。  别急,慢慢看。  这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课堂教学。我问:“恋爱中的男女智商是多少?”学生几乎异口同声:“0。”我说:“不对,是正250和负250。”于是他们又嬉皮笑脸答:“加在一起是0。”这下,课堂马上活跃起来了,解同学耷拉的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