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以其独特的思维、细腻的笔触屹立在世界文坛,拥有为黑人女性这一双重身份的她,一直致力于关注黑人的过去和现在,作品均以黑人生活为主要内容,黑人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恩惠》展现了黑人女性面临种族、性别和阶级压迫时做出的种种斗争并获得不同程度觉醒的过程。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黑人女性主义;种族;性别;阶级
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备受瞩目。在众多诺奖获得者中,莫里森是唯一一位把黑人的生活与命运作为写作题材的小说家。除此之外,身为女性作家的莫里森,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女性在种族、性别和阶级上所遭受的歧视和以及她们的悲惨经历。
一、作者生平
托妮·莫里森原名克洛·安東尼·沃福德(Chloe Anthony Wofford),1931年2月18日出生在美国中西部俄亥俄州洛雷恩镇的一个黑人家庭。莫里森的父母早先为了逃避种族主义的迫害,拥有更好的就业机会,从南方移居到洛雷恩,所以莫里森从小受到南方黑人文化的熏陶,并且在以后的人生中深受影响。
1937年,莫里森进入小学,成为班级里唯一一名黑人学生。此时的莫里森发现她的肤色并没有造成任何困扰,和其他白人同学一样,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差别。莫里森热爱艺术和文学,学习之余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和文学作品,其中包括福楼拜、简·奥斯汀和列夫·托尔斯泰的著作。1949年,莫里森以优异的成绩被霍德华大学英语系录取,在霍德华大学求学期间,莫里森饱览群书,积极参加学校活动,1953年获得学士学位,并进入康奈尔大学攻读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重点研究威廉·福克纳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文学作品及写作思想。“与以往偏重文学角度的论文不同,莫里森的论文侧重于从道德的角度分析文本”[1]125。不难发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莫里森的写作受到了福克纳的影响,他们都通过文学这种形式为广大读者提供洞悉社会百态的机会,使得读者能够拨开迷雾,更好地理解社会。由此可见,莫里森是一位关心人间疾苦、有思想、有见地的黑人女性知识分子。
毕业后的莫里森先是去了南方大学,成为一名英语老师,之后回到了母校霍德华大学,并在那遇到了对她以后的写作生涯起到重要影响的民主人士。在母校任教期间,莫里森与哈罗德·莫里森(Harold Morrison)邂逅、相爱,并于1958年结婚。在怀有第二个孩子的时候,这对夫妇选择了离婚。之后,莫里森进入兰登书屋出版公司工作,不久被调至纽约总部,出任高级编辑,并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二、主要作品
1970年,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问世。小说女主角佩科拉处于生活底层,受到白人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教化,却始终因为物质条件和社会地位无法得到梦寐以求的生活。《最蓝的眼睛》主题之一便是“白人文化意识价值观念对许多为生活而挣扎的黑人产生的负面影响”[4]35。《最蓝的眼睛》出版之后,美国评论界好评如潮。之后她创作了第二部小说《秀拉》(Sula,1973)。小说中,秀拉的外祖母伊娃是婚姻里的受害者,然而她并没有就此向命运妥协,她需要男人却又不依附于男人,是莫里森心中坚强的黑人女性。《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1977)以出身北方城市富裕家庭的黑人青年奶娃为主人公,描写他南下寻根寻金之旅。这是莫里森唯一以黑人男性作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通过这篇小说,莫里森“表明美国黑人还不能仅仅依靠理想的象征手段获得民族的归属感,还需要从弘扬黑人文化遗产中获得民族精神,纠正黑人群体在寻找自身出路上的认识误区,进行一场价值观念上的革命”[2]65。
多年来,莫里森笔耕不辍,继而发表了《柏油娃》(Tar Baby,1981)、《宠儿》(Beloved,1987)、《爵士乐》(1992,1987)、《天堂》(Paradise,1999)、《爱》(Love,2003)、《恩惠》(A Mercy,2008)和《家园》(Home,2012)。
三、美国黑人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恩惠》
《恩惠》,又译《慈悲》,自其问世以来,便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兴趣并用不同的视角解读这一作品,其中不乏你目的论视角、主题探索、后现代特征探索、叙事艺术研究、创伤理论解读等。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以其独特的视角,为读者带来了文本解读的新视角。19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黑人女性开始为自身的权利和自由而奋斗,出身卑微的她们承受着种族、性别和阶级的歧视和压力,为此她们展开了一系列斗争。随着一批杰出的女性作家的出现,黑人女性主义理论深入人心,读者对黑人的理解从黑人男性扩展到黑人女性,黑人文学不再单单是以黑人男性为研究对象的文学。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兴起“是在原来女性主义批评基础上又附上了黑人女性特有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即黑人女性所遭受的来自性别和种族的双重压迫”[3]83。
《恩惠》是托妮·莫里森的第九部小说。它的故事背景设置在17世纪80年代,当时的美国种族意识尚处于萌芽阶段。雅各布从叔叔那里继承了遗产,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名农场主。他先带走了佛罗伦斯,又购买了女奴莉娜,从英國“邮购”了一个新娘丽贝卡,之后从木匠那里收养了悲哀。随着雅各布对金钱的不断追求,他请来了铁匠为其建造房子。当雅各布染病撒手人寰之后,农场上的每一个人都发生了变化。“生活的局限性让女性无论生活在古老的欧洲还是身在广袤的美洲都感觉到天地的狭小,认识到人生的枷锁无处不在”[4]42。
《恩惠》刻画了雅各布又慈悲心肠到贪得无厌的过程,他的这一变化也代表着早起北美殖民地开始发生了变化,而黑人女性主义批评视角下的《恩惠》更是引人深思。作为从小被奴隶母亲抛弃的佛罗伦斯,之后被农场主雅各布带走,遇到真爱勇敢表白却被铁匠无情拒绝,最后蜕变为真正自由的人。因为一场船难,悲哀失去了父亲,被木匠带回家后被其儿子强奸怀孕产下孩子,当了母亲的悲哀不再疯疯癫癫,苦难使她成长为了独立又完整的母亲;莉娜所在的村庄遭遇瘟疫,莉娜幸运地活了下来,在被长老会抛弃后来到了农场,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三位主人公有这不同程度的悲惨命运,她们经历过被抛弃、被买卖。因为肤色、性别、奴隶身份的原因,她们必须承受着与生俱来的压迫,然而随着每个人的成长,她们都在生活中找到了真实的自己,拥有了不同程度的觉醒,反抗者种族、阶级和性别歧视,开始了新的人生。小说中,莫里森虽然仍以黑人女性为主要叙事对象,但开始探讨奴隶制的本身,这是其前八部小说都未曾涉及到的叙事范围。
四、总结
毋庸置疑,作为文坛上最重要的黑人女性作家之一,莫里森的每一部作品都为读者提供了回到历史中的机会,给读者带来了思想上的洗礼。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作为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论,为《恩惠》的解读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可能性。莫里森在剖析黑人女性经历的苦痛的同时,结识了女性应该主动改变自己的地位,从而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引领自己和他人获得自由与幸福。
参考文献:
[1] 崔婷. 托妮·莫里森文学年谱 [J]. 东吴学术. 2015(1): 125.
[2] 毛信德. 美国黑人文学的巨星——托妮莫里森小说创作论 [M]. 2006: 65.
[3] 王健, 张丽莹.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写作与女性主义批评[J]. 外国文学, 2009(12): 83.
[4] 王守仁,吴新云. 超越种族:莫里森新作《慈悲》中的“奴役”解析[J]. 当代外国文学. 2009(02).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黑人女性主义;种族;性别;阶级
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备受瞩目。在众多诺奖获得者中,莫里森是唯一一位把黑人的生活与命运作为写作题材的小说家。除此之外,身为女性作家的莫里森,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女性在种族、性别和阶级上所遭受的歧视和以及她们的悲惨经历。
一、作者生平
托妮·莫里森原名克洛·安東尼·沃福德(Chloe Anthony Wofford),1931年2月18日出生在美国中西部俄亥俄州洛雷恩镇的一个黑人家庭。莫里森的父母早先为了逃避种族主义的迫害,拥有更好的就业机会,从南方移居到洛雷恩,所以莫里森从小受到南方黑人文化的熏陶,并且在以后的人生中深受影响。
1937年,莫里森进入小学,成为班级里唯一一名黑人学生。此时的莫里森发现她的肤色并没有造成任何困扰,和其他白人同学一样,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差别。莫里森热爱艺术和文学,学习之余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和文学作品,其中包括福楼拜、简·奥斯汀和列夫·托尔斯泰的著作。1949年,莫里森以优异的成绩被霍德华大学英语系录取,在霍德华大学求学期间,莫里森饱览群书,积极参加学校活动,1953年获得学士学位,并进入康奈尔大学攻读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重点研究威廉·福克纳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文学作品及写作思想。“与以往偏重文学角度的论文不同,莫里森的论文侧重于从道德的角度分析文本”[1]125。不难发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莫里森的写作受到了福克纳的影响,他们都通过文学这种形式为广大读者提供洞悉社会百态的机会,使得读者能够拨开迷雾,更好地理解社会。由此可见,莫里森是一位关心人间疾苦、有思想、有见地的黑人女性知识分子。
毕业后的莫里森先是去了南方大学,成为一名英语老师,之后回到了母校霍德华大学,并在那遇到了对她以后的写作生涯起到重要影响的民主人士。在母校任教期间,莫里森与哈罗德·莫里森(Harold Morrison)邂逅、相爱,并于1958年结婚。在怀有第二个孩子的时候,这对夫妇选择了离婚。之后,莫里森进入兰登书屋出版公司工作,不久被调至纽约总部,出任高级编辑,并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二、主要作品
1970年,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问世。小说女主角佩科拉处于生活底层,受到白人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教化,却始终因为物质条件和社会地位无法得到梦寐以求的生活。《最蓝的眼睛》主题之一便是“白人文化意识价值观念对许多为生活而挣扎的黑人产生的负面影响”[4]35。《最蓝的眼睛》出版之后,美国评论界好评如潮。之后她创作了第二部小说《秀拉》(Sula,1973)。小说中,秀拉的外祖母伊娃是婚姻里的受害者,然而她并没有就此向命运妥协,她需要男人却又不依附于男人,是莫里森心中坚强的黑人女性。《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1977)以出身北方城市富裕家庭的黑人青年奶娃为主人公,描写他南下寻根寻金之旅。这是莫里森唯一以黑人男性作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通过这篇小说,莫里森“表明美国黑人还不能仅仅依靠理想的象征手段获得民族的归属感,还需要从弘扬黑人文化遗产中获得民族精神,纠正黑人群体在寻找自身出路上的认识误区,进行一场价值观念上的革命”[2]65。
多年来,莫里森笔耕不辍,继而发表了《柏油娃》(Tar Baby,1981)、《宠儿》(Beloved,1987)、《爵士乐》(1992,1987)、《天堂》(Paradise,1999)、《爱》(Love,2003)、《恩惠》(A Mercy,2008)和《家园》(Home,2012)。
三、美国黑人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恩惠》
《恩惠》,又译《慈悲》,自其问世以来,便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兴趣并用不同的视角解读这一作品,其中不乏你目的论视角、主题探索、后现代特征探索、叙事艺术研究、创伤理论解读等。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以其独特的视角,为读者带来了文本解读的新视角。19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黑人女性开始为自身的权利和自由而奋斗,出身卑微的她们承受着种族、性别和阶级的歧视和压力,为此她们展开了一系列斗争。随着一批杰出的女性作家的出现,黑人女性主义理论深入人心,读者对黑人的理解从黑人男性扩展到黑人女性,黑人文学不再单单是以黑人男性为研究对象的文学。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兴起“是在原来女性主义批评基础上又附上了黑人女性特有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即黑人女性所遭受的来自性别和种族的双重压迫”[3]83。
《恩惠》是托妮·莫里森的第九部小说。它的故事背景设置在17世纪80年代,当时的美国种族意识尚处于萌芽阶段。雅各布从叔叔那里继承了遗产,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名农场主。他先带走了佛罗伦斯,又购买了女奴莉娜,从英國“邮购”了一个新娘丽贝卡,之后从木匠那里收养了悲哀。随着雅各布对金钱的不断追求,他请来了铁匠为其建造房子。当雅各布染病撒手人寰之后,农场上的每一个人都发生了变化。“生活的局限性让女性无论生活在古老的欧洲还是身在广袤的美洲都感觉到天地的狭小,认识到人生的枷锁无处不在”[4]42。
《恩惠》刻画了雅各布又慈悲心肠到贪得无厌的过程,他的这一变化也代表着早起北美殖民地开始发生了变化,而黑人女性主义批评视角下的《恩惠》更是引人深思。作为从小被奴隶母亲抛弃的佛罗伦斯,之后被农场主雅各布带走,遇到真爱勇敢表白却被铁匠无情拒绝,最后蜕变为真正自由的人。因为一场船难,悲哀失去了父亲,被木匠带回家后被其儿子强奸怀孕产下孩子,当了母亲的悲哀不再疯疯癫癫,苦难使她成长为了独立又完整的母亲;莉娜所在的村庄遭遇瘟疫,莉娜幸运地活了下来,在被长老会抛弃后来到了农场,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三位主人公有这不同程度的悲惨命运,她们经历过被抛弃、被买卖。因为肤色、性别、奴隶身份的原因,她们必须承受着与生俱来的压迫,然而随着每个人的成长,她们都在生活中找到了真实的自己,拥有了不同程度的觉醒,反抗者种族、阶级和性别歧视,开始了新的人生。小说中,莫里森虽然仍以黑人女性为主要叙事对象,但开始探讨奴隶制的本身,这是其前八部小说都未曾涉及到的叙事范围。
四、总结
毋庸置疑,作为文坛上最重要的黑人女性作家之一,莫里森的每一部作品都为读者提供了回到历史中的机会,给读者带来了思想上的洗礼。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作为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论,为《恩惠》的解读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可能性。莫里森在剖析黑人女性经历的苦痛的同时,结识了女性应该主动改变自己的地位,从而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引领自己和他人获得自由与幸福。
参考文献:
[1] 崔婷. 托妮·莫里森文学年谱 [J]. 东吴学术. 2015(1): 125.
[2] 毛信德. 美国黑人文学的巨星——托妮莫里森小说创作论 [M]. 2006: 65.
[3] 王健, 张丽莹.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写作与女性主义批评[J]. 外国文学, 2009(12): 83.
[4] 王守仁,吴新云. 超越种族:莫里森新作《慈悲》中的“奴役”解析[J]. 当代外国文学.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