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来源 :江西教育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劳动教育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有力支撑
  中华民族始终将勤勉劳作视为社稷之基和生活之本,崇尚“天道酬勤”“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等理念。
  一段时间以来,劳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置于相对边缘的地位。劳动教育常常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在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娱乐选秀节目批量造星、网络红人靠打赏日进斗金,这些社会不良风气,如同雾霾一般无孔不入,侵蚀学生的心灵,扭曲其价值观念,致使不少青少年形成了贪图享乐、妄想一夜成名的错误思想。对于高校而言,要发挥劳动教育的主导作用,教育引导学生认同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深刻认识劳动的意义,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美事”,要倍加珍惜劳动成果和当前的幸福生活,树立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而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思想理念,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
   二、劳动教育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以劳树德。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和劳动成果,抵制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劳而获、奢侈浪费等不良习气的影响,在劳动中磨砺意志品质,形成勤俭节约、踏实肯干、意志坚定、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使之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以劳增智。劳动教育能促进智力发展。课堂上学习的书本知识和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践锻炼得以内化和升华。劳动还能直接为某些知识的学习、观念和情感的体悟提供真实情境。因此,劳动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生活生产劳动技能、初步的职业意识、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以劳强体。劳动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精气神和身体素质。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学业压力的增大,许多原本应由孩子自己完成的简单家务劳动,现在也一概由家长大包大揽,造成了大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轻视劳动、不会劳动,整体身心素质呈现下滑趋势。通过劳动可以促进大学生强健体魄、磨练意志,形成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在劳动中享受乐趣并增强体质。
  以劳育美。劳动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美。劳动教育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形成以劳育美、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模式,促进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审美观。学生在劳动创造中形成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在各种所谓的时尚风潮中能够坚持自己独立的认识和正确的选择。
  以劳创新。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承担着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重任。他们不仅要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创新的思维。劳动教育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力,激励学生创造性地开展研究,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巩固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劳动教育是大学生增强实践能力的有力抓手
  劳动和社会实践的内涵非常丰富,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既包括专业实习也包括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高校要积极推进劳动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就业指导、产教融合及校园文化相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锻炼,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引导他们懂得并认可劳动的价值。比如,在学校日常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校园环境;结合专业实际,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予以精心呵护,甚至可利用学校的几个水塘开展水产养殖,让学生参加映山红苗圃的培育与管理;将学校公共场所按学院划分成包干区,由各班负责,每周打扫一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树立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进行手工制作、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宿舍劳动卫生检查,每周进行“文明寝室”评比。广泛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实习实训等各类专业实践活动。做好创新创业项目设计与孵化工作,抓好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做好社会公益劳动教育,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抗击疫情志愿服务等工作。特别是像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春晚排演这种重大活动,就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劳动教育,既培养了学生吃苦精神,又让学生养成了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家务劳动,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引导学生践行好中华传统美德,參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广大学生从各种活动中学会了崇尚劳动,有利于他们养成劳动习惯并在学习生活中弘扬劳动精神。
其他文献
时隔20年,记者再次来到赣州市南康区旭山脚下的第五小学,被学校文化装扮得美轮美奂的五幢教学大楼依序矗立,校园文化墙上、班牌上、宣传栏里出现频次最高、最耀眼的是一个“美”字。南高北低、宽敞明亮的校园内干净整洁,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一条主干道南连活力四射的“最美大舞台”,北接郁郁葱葱、蔬果飘香的蔬菜园,一动一静,交相辉映,一改昔日岭背小学校园狭窄的旧貌。  “过去岭背小学的校舍都拆了,经历几次改扩建,
期刊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海尔希望小学道德讲堂。道德重在传承,道德贵在实践。我们的道德讲堂,通过看得见、学得到的‘平民英雄’和‘凡人善举’的故事,讲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宣扬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孝老爱亲、遵纪守法等道德品质,积小善为大善,集小德为大德,用道德力量擎起我们成长的希望……”  2020年11月25日下午,在第七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吉安县海尔希望小学大礼堂里,
期刊
“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声音”“有困难找党员”,这不仅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行动和影响。为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员的先进锋模范作用,扩大党员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将党建工作融入学生宿舍文化,井冈山大学组织党员师生进宿舍开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活动。  党的知识共学习,让宿舍党建龙头舞起来   情潜入人心,育人细无声。井冈山大学充分利用宿舍这一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组织党员、入党积
期刊
近年来,江西理工大学积极探索“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创造性转化,探索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育人实施体系,成效显著。   领导重视 启动迅速   从顶层设计上要方向。率先在全省高校開展课程思政改革试点工作,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和教学的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学校召开思政工作会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和党委会议,先后专题研究改革试点工作,
期刊
经过“十年磨一剑”,兴国县均村中学创造了一个令人惊奇的“教育不等式”:学校地处“一脚踏四县”的偏僻乡村,教学质量却连年保持在全县前列,一些县城的学生都慕名“倒流”到该校就读,而且打造了英语、数学教学特色;学校的教师流动幅度大,2019年一次性进了39名新教师,这不但没有影响教学质量,反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校长温东福说:“均村中学能够成为一所社会满意的学校,并没有什么秘诀,只是紧紧抓住教师这
期刊
刚在赣州市第三届中小学校长信息化教学应用成果展示活动中荣获初中组一等奖,赣州上犹县营前中学的曾杰老师迫切想回到学校,和同事分享喜讯。  入职仅有6年,曾杰是典型的90后,而在他所就职的乡村学校,教职工数平均年龄不足30岁,其中来自外地的教职工占35%。上犹县位于江西省西南部,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罗霄山区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县,同时还是库区移民大县,全县14个乡镇中有10个乡镇属于库区。  脱贫攻坚成
期刊
“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好少年,应该朝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个目标奋斗,努力让自己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近日,在南昌市洪都小学,清脆而坚定的声音回荡在这所坐落在新中国第一座航空城、拥有68年办学历史的学校里。  “文明校园的创建不仅需要良好的管理,更需要每个人参与其中。我校每位师生都是文明的践行者、示范者、传播者和守护者。”校长刘红英介绍说。  洪都小学作为江西省首批义务教育示
期刊
悠悠泉江河,琅琅读书声。遂川古称龙泉,这片土地“庠序相望,弦诵相闻”,自古就是文献名邦,英才辈出。书院,是遂川历史上璀璨千年的明珠,自宋至清,遂川先后建有书院40所,其中宋代6所、明代2所、清代32所,从而形成了以书院文化为主体的遂川古代文化。遂川县一直秉承重视教育这一优良传统,2018年,遂川县教体局在全县教育系统中启动“大阅读”活动,随即一场读书活动迅速席卷全县各个学校,阅读成了遂川的一种社会
期刊
在录制《抗疫故事会》的现场,南昌大学二附院援鄂专家徐建军再度哽咽。这位被称为“定海神针”的国家医疗队队长,说不能回忆和队员们拼命的事情,一想起便会控制不住自己。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南昌大学勇扛抗“疫”大旗,在守好校园这道防线的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和省委的号召,一方面从各附属医院选派医务人员参与一线抗“疫”,另一方面积极组织教师开展线上教学,统筹推进网络思政教育,在疫情大考中交出满意答卷。  “
期刊
莲“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不仅全身是宝,而且低调正直、清净淡泊,自古被人们称颂。世人尽知莲花美,最美莲花在驿前。盛夏时节,“中国莲乡”广昌县的驿前古镇,处处是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迷人景象,它们与充满悠悠古意的精美古建筑群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情画。伍广昌就生长在这个蕴含深厚莲文化的古镇,而他熠熠闪耀的人格光辉,又映照着莲乡这片丰饶美丽的沃土。  伍广昌初心如莲,34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