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身细小事物(随笔)

来源 :星星·散文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ye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海边行走,海浪卷过又抚平的沙滩上,常见一种非常细小的动物,背着形状不一的小贝壳,在沙地上爬行,速度非常缓慢,它比蜗牛多几只小爪,爬行的速度比蜗牛快不了多少,海边人称它们叫“嫁生”。
  所谓“嫁生”,是一种小动物把原生的海螺吃掉,继续占据小海螺的贝壳生存下来。是“侵略者”,也是弱者。它们原本可以正常长大,因为它们的贪婪和野心,就把它们的生命局限在小贝壳里面了。
  我喜欢观察它们爬行,俯下身,跟着一只小“嫁生”走。走只是时间概念,其实我动也没动,站在原地,小“嫁生”爬呀爬,浑身解数用尽了,也没爬出我视线的几寸距离。
  原本是带着城市快节奏和浮躁来的,想到海边来释放一下。海浪是另一种杂音,只能加速内心的膨胀,当发现脚边这只小“嫁生”时,不自觉跟着它“走”,整个人变得安静没有火气,由着它爬行的速度来改变我的心态,内心真的一下子平静了下来。
  我在想,城市人的压迫感来自于快节奏生活,为治疗这种内心的“强迫症”,药物、健身、种种能用上的办法,都用上了。不安、躁动、失眠,仍然无法排遣。但面对你眼前一只细小的“嫁生”,你的心病痊愈了。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只有一个,小“嫁生”把你引进它的“慢生活”。城里人最欠缺的,就是慢生活。
  鄉下最常见的是小花小草,叫不出名,但知道它们存在,像村场的鸡狗,叫不出名,它们存在。回乡的途中,土路两边常见开着小白花朵的植物,这种小白花一年四季都浮现在枝叶间,好像它们从来都没有舍掉开花的机会,干旱也好,寒冷也罢,全然没有动摇它们绽放的信念。
  有次我问乡亲,这种小白花植物叫啥名字,她回答我,叫“六月雪”。“六月雪”一下子勾引住我的视线了,仔细观察,除了花朵的白,很难把这种植物与雪联系到一块。
  家乡有句俗话,“六月白云肥”。我很小就懂这,六月一到,飘过蓝空的云朵特别白,特别硕大,说白云肥,形象,体现着乡间俗语的妙处。“六月雪”却一时难找到答案。
  后来在小城北郊的一片荒野上,我被阳光下雪白的小花吸引住了,下车来躬身仔细观赏,每朵小花都纯白无瑕,密密麻麻开满枝头。这种小花,正是“六月雪”,由于地域比较开阔,一眼望过去,真有“雪野”的感觉。
  小“嫁生”,或“六月雪”,都是身边细小的事物,常常被人忽略,视而不见。但作为人类,眼光只有伟大和高远,对于身边细小的事物,极少垂注和赞美。可是,当你卸下人类的自尊,与小“嫁生”,与无名花草对视时,才发现他们坚韧的生命力和可爱之处。这个时候,你可能会放弃人类主宰世界的偏见,躬身于它们,表达内心的敬意。
其他文献
春天的伟人故里  多年前,邓家老井溢出的水滴,汇成了一方墨绿的洗砚池,一汪清澈的百花潭。  水滴一边沿着渠江,向大海问路。一边渗入賨州大地,润泽无数巴人的目光。  种子在这里萌芽,生机在这里蓬勃。花朵的色泽撒满广安版图,岁月的风景撑起华蓥山的厚重与高昂。  一曲春天的故事,总是在伟人故里的枝头吐露芬芳。这片神奇的土地,总是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书写勤劳与勇敢,蝶舞与蜂忙。并把对生活的注释与向往,镌刻在
期刊
记得刚毕业那阵子,我没有像样的工作,到处奔波,总是面黄肌瘦的。有好几个春节,都无颜面回家过年。在娘的强烈要求下,便寄张相片回去。  后来我回家,大姐告诉我,娘每次看到我的相片,都沉默好久,便摸着相片嗫嚅着:这孩子一直省吃俭用的,又瘦了。  娘多少天睡着睡着就突然坐起来,拿出我的相片,抚摸着,摸着摸着,就落泪。  娘的手,摸过稻麦,摸过风雨,摸过流水、炊烟。  而今,她随便一摸,就能摸出千里之外我的
期刊
石头城遗址  城郭坍塌,胭脂褪色,战马失鸣。  几块王朝的墙基散落在民间,一声声叹息从我眼前爬过。  城倒国破,分崩离析。  石头无言。  每一块石头都是一个故事,不管历史怎样更迭总有一些石头不肯离去。  粗犷沧桑的音韵在残落的几块石子间跳跃。  远方,一轮圆月穿过雪山的额头,抚摸曾经的伤痛。雪山,一种叙述  往旷野深处奔去,一座雪山抵达视线,翻动云的骨血。  在雪山前停留,为了装点人间,空灵的云
期刊
生命之轮     刻,凿,削,锤……于是,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在你的手上盛开“文武天官居满堂福,五子登科万寿图”的吉祥,你每一次下刀都是对美好的展望。  奔突的熔岩,穿行在丰富的血管里,向泥土,向绿树,向生灵,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赖以生存的养分,输送着勇气和欢乐。  从集美的鳌园、橘子洲头的青年毛泽东,到马六甲海峡的郑和、美国的马丁·路德·金……那些呈现在世人面前的雕像,或线条细腻,或删繁就简
期刊
秦始皇的铁蹄和弓弩已经席卷了北方,匈奴退到了凉风的后面,正用沙漠和盔甲阻挡着烟尘。这时南方却是一片葱绿,湘江和漓江各自流淌,而水流却在运河中渐渐接近。我的兄长在挖渠,他的胡子粗硬,几乎盖住了整个脸。他的手掌宽大,撑得住劳役和艰辛。他在挖渠,他知道历史的进度突然加快,一股大势推搡着旧日的山河在云翳下挪移和错动。我的兄长已经出手,他不再犹豫,不再等待。他出手了,用他的力量,用他的命,在地上开挖。他预感
期刊
一些骨头发霉,一些骨头生锈;一些出现火焰的斑斓,一些在黑夜里永久沉寂。我的忧伤诞生时,他们正在四面的风中叫嚣、舞蹈、欢歌,特立独行又各自为阵。  夜更加深沉,每一个人随时都在演奏,善良而又慈悲,正如天落雪的时候也在下着雨,而我,根本听不懂他们的弦外之音。  所有的日子,我抱着时间的骨骼在行走、奔跑、流浪,从南方到北方,再到更远的地方,有时更像是一场巨大的逃亡。生活的琐事拥抱着我每一根敏感的神經,也
期刊
一念错过,或许这一生就错过了。有时是一个词,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一个画面。有准备的人,随身携带着纸和笔,会及时把这一闪念记下来,抽出手再整理成一首诗。因此,我的烟盒、文件袋、信封通常涂有潦草的字迹。  它是一首诗的引子,也是一首诗的灵魂。  “春天到了,树上开满了中国大妈。”这是今年春天微信圈爆粉的一句诗。这是谁的一闪念?  我女儿今年22岁,她更像一个美少女,而不是一个诗人。  她在十一二岁时写
期刊
1  写风。风吹叶子,最老的那几片,坚忍,不叫痛。  细小事物,如沙,如窗纸,如窗纸上的一小孔。  风吹过时,它喊,它哭泣,但听不见,或被忽略。  生活上有太多被忽略的东西。2  写雨点打在植物上面,感觉到凉,不说。  我只关注从窗玻璃上面滑过的雨水,扭曲着往下滑。  几行委屈的被扭曲的眼泪。  写下雨水,但我不喜欢初春的雨水。  却又说不出不喜欢的理由。  你听见雨水滑过窗玻璃的声音吗?3  春
期刊
落日熔金。  一个人的影子比记忆更长。坐在村后的小山包上,看山、看水、看云、看夕阳;看倦鸟的翅膀驮着黄昏,急切地掠过头顶。  看一个小男孩趔趔趄趄沿着乡间小路走成老气横秋和满脸沟壑。  一阵风吹过,青草齐刷刷地弯下腰,似乎在给落日行鞠躬礼。多么狂野的青草,它再也不惧怕牛羊的迫害和镰刀的追杀。  我在诗文中一再缅怀的故乡,如今变了模样。镶嵌在记忆中的村庄,低矮、破落、杂乱,却始终热气腾腾,炊烟袅袅。
期刊
一  大地。黎明。  万物有澄澈的眼睛。  站在山顶的人和站在山下的人,心境和思维一定是有区别的。  我不知道是植物守护人,还是人守护植物?但我深信,万物有灵。  当我抚摸到山脊,风绝对是虔诚的,也不会辜负流水。以感恩星月对夜晚说出内心中的困惑,或者迷茫。即便是银河也会有一座桥通往未来。二  随着水和光萌发,舒展。  山野循环盛开的野花和我有相似之处。绕过土坎的清溪,捧着月光浇灌。  我认识那些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