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情感体验 构建快乐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58j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思维是与他们的亲身经历与情感体验紧密相连的。学生在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认知周围世界的过程时会产生奇妙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展智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土壤。所以,在教学《三亚落日》等写景抒情散文时,我们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促进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构建快乐和谐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一、情境导入,拨动情感之心弦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白居易《与元九书》)因此,要构建和谐、快乐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课伊始,教师就要依据不同的作者在不同的文本中所寄寓的情感内蕴创设不同的导入情境,以此奠定阅读教学课堂的情感基调,引导学生在这特定的情境中,顺利地走近文本,与文本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美丽形象等产生近距离的心灵交汇;并与作者寄寓于文本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褒贬损益等情感倾向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之美好境界。
  比如,教学写景抒情散文《三亚落日》时,课前,我将在网络精选下载的背景音乐视频与苏婷朗诵的课文音频进行精心整合,制作成画面精美、内蕴丰富的PPT课件。上课伊始,我就运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欣赏。在美妙的背景音乐中,在幻化的、精美的热带风情的视频画面中,在苏婷的深情诵读中,学生对三亚落日美景的喜爱、赞赏之情被强烈地激发了出来。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在苏婷配乐朗诵的导读下抑扬顿挫地高声诵读了起来:“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
  二、以读促情,涌起情感之浪潮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作者智慧与情感的结晶。“任何艺术作品最终都是由读者来完成的”(杜夫海纳言)。作家寄寓《三亚落日》中的热爱、陶醉等丰富情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细读深品文本的过程中逐步感知、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授予学生细读深品文本的技巧。比如,对开篇中的“诗意”、“美妙绝伦”等既总起课文内容、总括三亚落日壮观景色又奠定文本情感基调的词语要通过语音的重读、语速的缓慢、声调的抑扬等技巧凸显文本主旨:热情赞美祖国的美丽风光,深情赞叹、无比陶醉于三亚美丽的落日景色,还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不同层面、不同视角的解读。
  1.初读。整体感知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说说作者在文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2.复读。请找出文中直接描写三亚落日美景的词语或句子,并加以体味,然后说说这些词语或者句子在文中分别起怎样的作用。
  3.深读。质疑:文末的“哦,这就是三亚的落日!”为什么要单独成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只有如此,才可以让积极的、美好的情感体验成为学生品读赏析《三亚落日》的内驱动力,才可以激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的学习活动中;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和精神满足,促进其身心的健康与和谐发展。
  三、纵横勾连,拓展情感之范围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们不能仅限于引导学生在《三亚落日》等经典美文的有限资源中,还必须创造合适的契机将现实生活的源头活水引进课堂,让现实生活中看似平淡却真实美丽的景色与《三亚落日》中的美好情愫有机地融汇成一股巨大的、不可抗拒的情感洪流,冲击学生平静宁和的心境,拓宽学生情感体验的范围,引发学生更加强烈的情感火花。
  比如,教学《三亚落日》时,我引导学生紧扣“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这个话题,联系我们身边的美丽景色,进行延伸的情感体验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师:在我们的家乡、学校等周边地区,有没有可以与三亚落日媲美的壮观景色?
  生1:有的。夏天雨过天晴时,我们常常站在教学楼四楼的走廊上遥望出现在东边天空中的美丽彩虹。那种美丽的自然景观一点也不比三亚落日的景象逊色。
  生2:我家乡村前的小河,清澈透明的河水一年四季长流不断。早上,河水中倒映着东升的旭日,像一面金黄的铜镜沉入河底……
  生3:我们学校的小花坛一年四季都有不同时令的花儿开放,这是一道永不消逝的、令人流连忘返的美景……
  于是,我因势利导,要求每位学生以“迷人景观”为话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文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结果出现了不少佳作。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诸如《三亚落日》等写景抒情经典美文既是一首不分行的无韵之诗,又是一幅充满着摄人心魄的热带风光图画,还是一件蕴含着作者美丽、丰富情愫的文学艺术载体。教学这类经典美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文本中的言语情感与学生的言语体验、言语实践等有机地结合的情感体验过程。所以,教学《三亚落日》等经典美文时,引导学生展开愉悦的情感体验活动既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之一,又是我们的教学手段之一。这样,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三亚落日》等文本的教学过程中显示出了独特的审美功能与审美价值。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提起“深度”,很多教师都会和“深奥”联系在一起,其实不然。“深度阅读”(deep in reading),是相对“浅阅读”而言的,它是以提升学识水平、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为目的的深层次阅读形式。而“浅阅读”是局限于浅层次的,以给人简单、轻松感受为最终目的的阅读形式。  那么,如何来构建深度阅读的教学体系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三个方面,即语言、思维和情感。这三个方面应该是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针对本篇课文的特点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本设计重在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担当角色、体验角色,带领学生从理解文本到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到最后寓意的阐述一气呵成,让学生的表达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8个生字,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新的语文课程改革的灵魂在于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形成和综合语文能力的发展,其成败之关键在于把握好“质效”二字,追求和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课堂生存的根本理由。否则,教师即使再努力,课堂即使再精彩,学生的学习依然好比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收益令人担忧,甚至会违背教育的规律,扼杀儿童的天性,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要也罢。与其眼睁睁地看着学生的时间白白浪费,倒不如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教师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中最无法替代的教学媒介。在教与学、师与生之间,信息的互相传递,多数是凭借语言来进行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近来,笔者在本区域内进行各种调研,深入课堂,共听了102节课,发现教师们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披着新课改外衣的课堂语言行为,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一、“考考你们”、 “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论述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成为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西湖》的作者像一位画家,细腻地描绘了西湖的山山水水,为我们描绘了一种诗意般的
[摘 要]文本补白,即是对文本“空白”的再创造。在阅读教学中,巧补文本“空白”,往往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知识及表达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教师可指导学生聚焦词语,对话补白,深化理解;巧抓标点,想象补白,丰富情感;关注结尾,拓展补白,升华体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文本补白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的一首词,被选入苏教版五年级教材。作为豪放派词人,辛弃疾难得一改粗犷豪放的词风,写出了这首田园风味浓厚的古词——《清平乐·村居》。很多教师在解读这首词的时候,往往从字面上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醉”和“喜”,据此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从中揣度他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但到底词中的“醉”与“喜”该作何解读,让学生如何体会作者的深意呢?笔者听到薛法根老师与众不同的解读,眼前不由一亮
[摘 要]国学经典处处闪烁着中华文化的思想光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固本培元的奠基作用。开展经典诵读,重视传统文化的积淀与传承,是一件功在当下、意泽千秋的大事。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掌握诵读的方法、大致理解经典的思想,使学生爱上诵读、学会诵读,并多多诵读,从而厚实他们的文化底蕴,传承中华的优秀文化。  [关键词]国学经典 诵读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证明:文本对话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学生在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咬定文本不放松,立根原在对话中,这样,才能呈现阅读课的精彩。  一、咬定文本不放松——紧扣训练点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好的课堂提问就是一种教学艺术,问题设计得好,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一旦问题提得不当,课堂气氛有可能如“石沉大海无影踪”,导致课堂教学无法进行下去,教师也将处于尴尬局面之中。  在目前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存在这样一些问题:(1)问题简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