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外阅读是开启语文教学的一把金钥匙。要树立一种大语文教学观,把视野放宽到家庭生活、社会实践的广阔领域里。著名教育家张志公说:“从我自己学习语文的经验来看,将课内与课外三七开。”并说“为学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积”即吸收、积累;“发”即倾吐、表达。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个体达到某种目标不竭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肌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可见,通过阅读动机的激发与作用,从而以心呼唤心,以激情唤起激情,达到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1.榜样引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喜欢模仿,而且年龄越小,模仿性越强,这是人类共有的天性。因此,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行为前,要不失时机地通过榜样示范,让他们了解古今中外一些伟人、著名科学家以及身边的同学读书、学习的可贵品质,逐渐产生强烈的自我需求,从而敲开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之门。做法一是选择一些中外成名作家的写作之路和故事向学生介绍;做法二是选择一些中外伟人与书的故事向学生介绍;做法三是挖掘本校、本班学生与书的感人事例及其取得的成绩。为了加强这方面的“攻势”,明确一个星期利用一节晨间课、一个月利用一节班队课的规定,形成一种良好的“集团”教育氛围。
2.引导归因。海德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需要控制周围的环境,预见他人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生活。因此每个人都会致力于寻找人们行为的因果性解释。人如何才能预见个人行为并有效控制环境,关键在于对行为或事件作出原因分析。借鉴他的理论,我们应让学生把自己课外阅读行为结合榜样进行归因,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做法一是开一次主题队会,讨论“他们与书带给我的启示”;做法二是写好两篇文章进行交流 ,即“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和 “书之旅——我的未來”。
3.动机诱发。动机是为实现一个特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人从事任何活动都有一定的原因,恩格斯指出:“就个别人说,他的行为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可见,动机对一个人的行为多么重要。而产生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诱因,给学生提供一个刺激或情境是非常必要的。做法一是利用广播做全校性的优秀图书介绍;做法二是介绍优美诗文、世界奇闻、片段节选等;做法三是进行经常性的优秀书报展览。
二、课内外有机结合
为激发学生探究性阅读,教师要结合课内学习推荐课外读物,营造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的环境和氛围。
1.根据学生的“好奇心”,推荐阅读与课文知识有关的材料。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质疑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这是寻求“扩读”的有效途径。如我在教学《蛇与庄稼》第一自然段时,学生质疑:“书上说‘洪水淹死了蛇,却没淹死田鼠’,田鼠会游泳、爬树,蛇也会游泳、爬树,为什么蛇却被淹死了?”问题一出,学生们思维异常活跃,纷纷争论起来,谁也没办法说服谁。没想到学生质疑的一个问题竟引发了越来越激烈的争论,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疑问,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激起了强烈的好奇心!“请同学们别急着争论,课后查阅有关资料再作答,好吗?”老师的一句话,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激发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为了弄清课上的一系列问题,课后学生们便一头扎进书海里。质疑引起的好奇心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把课内教学有机地延伸到课外,把课外阅读内容作为课内知识的扩充。学生在扩读中丰富了语文材料,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收集、查找资料的能力,培养了探究知识的执著精神。
2.扩大学生视野,推荐阅读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材料。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既使学生在课内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在课内培养的能力得到锻炼,又有利于教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教师充分利用课外语文资源,学完《鲁滨孙漂流记》后因势利导,鼓励学生阅读《鲁滨孙漂流记》原著,让学生深刻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还可向学生推荐《世界名著历险故事大观》等,扩大学生阅读量;教学《草船借箭》前,可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教师若能持之以恒向学生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的课外阅读材料,学生就会读有兴趣、读有目标、读有收获。
3.充分利用现有的课外阅读资料。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教师要经常向他们介绍童话、小说、故事、寓言、诗歌、科学小品等各类读物。此外,还可充分利用语文课配套教材和学生订阅的杂志和报纸,以及学生自有的图书。由于这些书籍介绍的都是与学生同龄的、和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所以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4.书面阅读的一种补充——“听”。 随着现代传声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化视听设备已普遍进入了家庭、学校,学生课外阅读的天地扩大了。听广播也可看作是一种“阅读”,一种用耳朵“看”的阅读。听新闻、听朗诵、听广播剧等,都是眼睛阅读的补充。这种阅读同样可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活跃思想、丰富生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可通过设“图书角”,带头捐书、买书,学生踊跃献书,并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作用等形式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学校可按校园环境的规划,精心设计每个空间,使整个校园既有优美的环境,又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和谐优美的感受中得到启示感悟,陶冶性情,从而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这种无声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将阅读兴趣转化为自觉的阅读实践。
三、做好检查工作
一是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时间。教师布置作业要精,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要求,不搞一刀切。同时教师要做好家长的工作,转变家长的观念。可通过家长会、家访,让家长了解语言学习的社会性,认识到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广阔的知识背景的建立和丰富的课外阅读的积累,并且人的内部存储量的大小决定了人的思维是否敏捷。二是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检查。课外阅读的检查工作具有双向的反馈性,教师对此不容忽视。具体的做法是: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并对此做评价。也可以通过比赛、交流的方式进行读书心得、读书卡片制作。要让学生树立“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观念,要求他们随读随记。当然不同年龄、年级学生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可视具体情况采用具体方法。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建县第一小学 )
责任编辑:徐纯军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个体达到某种目标不竭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肌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可见,通过阅读动机的激发与作用,从而以心呼唤心,以激情唤起激情,达到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1.榜样引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喜欢模仿,而且年龄越小,模仿性越强,这是人类共有的天性。因此,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行为前,要不失时机地通过榜样示范,让他们了解古今中外一些伟人、著名科学家以及身边的同学读书、学习的可贵品质,逐渐产生强烈的自我需求,从而敲开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之门。做法一是选择一些中外成名作家的写作之路和故事向学生介绍;做法二是选择一些中外伟人与书的故事向学生介绍;做法三是挖掘本校、本班学生与书的感人事例及其取得的成绩。为了加强这方面的“攻势”,明确一个星期利用一节晨间课、一个月利用一节班队课的规定,形成一种良好的“集团”教育氛围。
2.引导归因。海德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需要控制周围的环境,预见他人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生活。因此每个人都会致力于寻找人们行为的因果性解释。人如何才能预见个人行为并有效控制环境,关键在于对行为或事件作出原因分析。借鉴他的理论,我们应让学生把自己课外阅读行为结合榜样进行归因,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做法一是开一次主题队会,讨论“他们与书带给我的启示”;做法二是写好两篇文章进行交流 ,即“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和 “书之旅——我的未來”。
3.动机诱发。动机是为实现一个特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人从事任何活动都有一定的原因,恩格斯指出:“就个别人说,他的行为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可见,动机对一个人的行为多么重要。而产生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诱因,给学生提供一个刺激或情境是非常必要的。做法一是利用广播做全校性的优秀图书介绍;做法二是介绍优美诗文、世界奇闻、片段节选等;做法三是进行经常性的优秀书报展览。
二、课内外有机结合
为激发学生探究性阅读,教师要结合课内学习推荐课外读物,营造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的环境和氛围。
1.根据学生的“好奇心”,推荐阅读与课文知识有关的材料。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质疑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这是寻求“扩读”的有效途径。如我在教学《蛇与庄稼》第一自然段时,学生质疑:“书上说‘洪水淹死了蛇,却没淹死田鼠’,田鼠会游泳、爬树,蛇也会游泳、爬树,为什么蛇却被淹死了?”问题一出,学生们思维异常活跃,纷纷争论起来,谁也没办法说服谁。没想到学生质疑的一个问题竟引发了越来越激烈的争论,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疑问,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激起了强烈的好奇心!“请同学们别急着争论,课后查阅有关资料再作答,好吗?”老师的一句话,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激发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为了弄清课上的一系列问题,课后学生们便一头扎进书海里。质疑引起的好奇心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把课内教学有机地延伸到课外,把课外阅读内容作为课内知识的扩充。学生在扩读中丰富了语文材料,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收集、查找资料的能力,培养了探究知识的执著精神。
2.扩大学生视野,推荐阅读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材料。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既使学生在课内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在课内培养的能力得到锻炼,又有利于教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教师充分利用课外语文资源,学完《鲁滨孙漂流记》后因势利导,鼓励学生阅读《鲁滨孙漂流记》原著,让学生深刻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还可向学生推荐《世界名著历险故事大观》等,扩大学生阅读量;教学《草船借箭》前,可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教师若能持之以恒向学生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的课外阅读材料,学生就会读有兴趣、读有目标、读有收获。
3.充分利用现有的课外阅读资料。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教师要经常向他们介绍童话、小说、故事、寓言、诗歌、科学小品等各类读物。此外,还可充分利用语文课配套教材和学生订阅的杂志和报纸,以及学生自有的图书。由于这些书籍介绍的都是与学生同龄的、和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所以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4.书面阅读的一种补充——“听”。 随着现代传声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化视听设备已普遍进入了家庭、学校,学生课外阅读的天地扩大了。听广播也可看作是一种“阅读”,一种用耳朵“看”的阅读。听新闻、听朗诵、听广播剧等,都是眼睛阅读的补充。这种阅读同样可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活跃思想、丰富生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可通过设“图书角”,带头捐书、买书,学生踊跃献书,并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作用等形式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学校可按校园环境的规划,精心设计每个空间,使整个校园既有优美的环境,又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和谐优美的感受中得到启示感悟,陶冶性情,从而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这种无声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将阅读兴趣转化为自觉的阅读实践。
三、做好检查工作
一是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时间。教师布置作业要精,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要求,不搞一刀切。同时教师要做好家长的工作,转变家长的观念。可通过家长会、家访,让家长了解语言学习的社会性,认识到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广阔的知识背景的建立和丰富的课外阅读的积累,并且人的内部存储量的大小决定了人的思维是否敏捷。二是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检查。课外阅读的检查工作具有双向的反馈性,教师对此不容忽视。具体的做法是: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并对此做评价。也可以通过比赛、交流的方式进行读书心得、读书卡片制作。要让学生树立“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观念,要求他们随读随记。当然不同年龄、年级学生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可视具体情况采用具体方法。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建县第一小学 )
责任编辑:徐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