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课堂,开辟课外阅读更广阔天地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_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外阅读是开启语文教学的一把金钥匙。要树立一种大语文教学观,把视野放宽到家庭生活、社会实践的广阔领域里。著名教育家张志公说:“从我自己学习语文的经验来看,将课内与课外三七开。”并说“为学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积”即吸收、积累;“发”即倾吐、表达。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个体达到某种目标不竭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肌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可见,通过阅读动机的激发与作用,从而以心呼唤心,以激情唤起激情,达到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1.榜样引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喜欢模仿,而且年龄越小,模仿性越强,这是人类共有的天性。因此,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行为前,要不失时机地通过榜样示范,让他们了解古今中外一些伟人、著名科学家以及身边的同学读书、学习的可贵品质,逐渐产生强烈的自我需求,从而敲开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之门。做法一是选择一些中外成名作家的写作之路和故事向学生介绍;做法二是选择一些中外伟人与书的故事向学生介绍;做法三是挖掘本校、本班学生与书的感人事例及其取得的成绩。为了加强这方面的“攻势”,明确一个星期利用一节晨间课、一个月利用一节班队课的规定,形成一种良好的“集团”教育氛围。
  2.引导归因。海德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需要控制周围的环境,预见他人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生活。因此每个人都会致力于寻找人们行为的因果性解释。人如何才能预见个人行为并有效控制环境,关键在于对行为或事件作出原因分析。借鉴他的理论,我们应让学生把自己课外阅读行为结合榜样进行归因,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做法一是开一次主题队会,讨论“他们与书带给我的启示”;做法二是写好两篇文章进行交流 ,即“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和 “书之旅——我的未來”。
  3.动机诱发。动机是为实现一个特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人从事任何活动都有一定的原因,恩格斯指出:“就个别人说,他的行为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可见,动机对一个人的行为多么重要。而产生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诱因,给学生提供一个刺激或情境是非常必要的。做法一是利用广播做全校性的优秀图书介绍;做法二是介绍优美诗文、世界奇闻、片段节选等;做法三是进行经常性的优秀书报展览。
  二、课内外有机结合
  为激发学生探究性阅读,教师要结合课内学习推荐课外读物,营造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的环境和氛围。
  1.根据学生的“好奇心”,推荐阅读与课文知识有关的材料。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质疑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这是寻求“扩读”的有效途径。如我在教学《蛇与庄稼》第一自然段时,学生质疑:“书上说‘洪水淹死了蛇,却没淹死田鼠’,田鼠会游泳、爬树,蛇也会游泳、爬树,为什么蛇却被淹死了?”问题一出,学生们思维异常活跃,纷纷争论起来,谁也没办法说服谁。没想到学生质疑的一个问题竟引发了越来越激烈的争论,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疑问,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激起了强烈的好奇心!“请同学们别急着争论,课后查阅有关资料再作答,好吗?”老师的一句话,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激发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为了弄清课上的一系列问题,课后学生们便一头扎进书海里。质疑引起的好奇心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把课内教学有机地延伸到课外,把课外阅读内容作为课内知识的扩充。学生在扩读中丰富了语文材料,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收集、查找资料的能力,培养了探究知识的执著精神。
  2.扩大学生视野,推荐阅读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材料。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既使学生在课内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在课内培养的能力得到锻炼,又有利于教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教师充分利用课外语文资源,学完《鲁滨孙漂流记》后因势利导,鼓励学生阅读《鲁滨孙漂流记》原著,让学生深刻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还可向学生推荐《世界名著历险故事大观》等,扩大学生阅读量;教学《草船借箭》前,可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教师若能持之以恒向学生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的课外阅读材料,学生就会读有兴趣、读有目标、读有收获。
  3.充分利用现有的课外阅读资料。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教师要经常向他们介绍童话、小说、故事、寓言、诗歌、科学小品等各类读物。此外,还可充分利用语文课配套教材和学生订阅的杂志和报纸,以及学生自有的图书。由于这些书籍介绍的都是与学生同龄的、和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所以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4.书面阅读的一种补充——“听”。 随着现代传声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化视听设备已普遍进入了家庭、学校,学生课外阅读的天地扩大了。听广播也可看作是一种“阅读”,一种用耳朵“看”的阅读。听新闻、听朗诵、听广播剧等,都是眼睛阅读的补充。这种阅读同样可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活跃思想、丰富生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可通过设“图书角”,带头捐书、买书,学生踊跃献书,并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作用等形式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学校可按校园环境的规划,精心设计每个空间,使整个校园既有优美的环境,又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和谐优美的感受中得到启示感悟,陶冶性情,从而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这种无声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将阅读兴趣转化为自觉的阅读实践。
  三、做好检查工作
  一是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时间。教师布置作业要精,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要求,不搞一刀切。同时教师要做好家长的工作,转变家长的观念。可通过家长会、家访,让家长了解语言学习的社会性,认识到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广阔的知识背景的建立和丰富的课外阅读的积累,并且人的内部存储量的大小决定了人的思维是否敏捷。二是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检查。课外阅读的检查工作具有双向的反馈性,教师对此不容忽视。具体的做法是: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并对此做评价。也可以通过比赛、交流的方式进行读书心得、读书卡片制作。要让学生树立“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观念,要求他们随读随记。当然不同年龄、年级学生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可视具体情况采用具体方法。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建县第一小学 )
  责任编辑:徐纯军
其他文献
口语交际能力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語交际能力呢?  一、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说话能力的培养  有些小学生胆小、自卑,在课堂上乡土乡音重,缺乏条理,可是课余却大声大气,说话流畅。根据这些情况可以因人而异,对口头表达能力差者可让他拟好提纲,甚至打好草稿。对全班而言,可先由学生互说,给每个学生实践机会。我在班上每天坚持5至10分钟的由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和反思,我初步总结了三条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途径。  一、培养写作兴趣,激发写作热情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兴趣对成事的重要。要提高作文能力,首先得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认为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丰富有趣的班级活动,如词语接龙比赛、作文比赛,给予优秀者一定的奖励,让学生体验写作的快樂和成功
生活是口语交际训练的广阔天地,是口语交际的源头活水。口语交际要以生活为基础,用生活搭建口语交际教学平台,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口语交际教学过程成为生活化的“训练场”。  一、贴近生活,激励学生乐于交际  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也是五彩缤纷的。我认为教材安排的口语交际话题,大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是学生喜闻乐听的口语交际内容,也可以将教材中的有些内容稍加改造,使其成为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更富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应从引导学生质疑开始。因此,“引生而疑”就成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策略。对此,我采取的教学策略主要有:  1.自学中引疑  让学生在自学课文的基础上,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就有利于学生主动去参与和探索。我在读后检查时规定“提一个你觉得最有意义的问题”,以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致,让学生从教材中得
我的课堂教学,追求的主色调是色彩斑斓绚丽的红、绿、蓝。红,要红得姹紫嫣红;绿,要绿得苍翠欲滴;蓝,要蓝得碧空如洗。面对这样的使命,我们伫立着聆听从远处清晰传来一阵阵熟悉的歌声,那是一首久违了的苏芮的《奉献》,“白云奉献给蓝天,江河奉献给海洋,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是呵,奉献是一种精神,是一种高尚的爱,它让无数人感动,却让人有遥不可及的感慨。回眸从教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全球经济已经进入服务业发展的黄金期。一方面,“顾客就是上帝”得到了全新的诠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只有充分了解并满足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识字的要求分学段依次是:第一学段,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第二学段,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第三学段,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同时对识字提出了“会认”和“学会”两种不同要求,小学阶段要求学生会认汉字3000个,会写汉字2500个。其中低年级要求会认1800个,会写800~1200个。纵观《课标》中的识字要求,识字教学既有识字量的规定,又有“激发学生
有些学生作文“谈文色变”,无话可说。为了让学生摆脱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写作困境,而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在作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其写作习惯,力求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一、积极引导,丰富素材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生的生活范围有限,不能广泛接触社会,生活经验贫乏,知识面狭窄,缺乏写作素材,写来写去总是那么几件事。因此,作文时要让学生“言之有物,有话可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