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的精彩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123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大多数学生习作语言平淡,词汇贫乏,缺乏美感,从积累词语开始,让学生做个有心人,做个细心的人,学生才能在日积月累中收获大量的词汇,写出美文。
  [关键词]生成 积累 习作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87
  “习作四”要求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在激趣导入之后,我请学生借助课本中的例文和习作提示,先自己思考如何写好参观记或游记,接着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他们有的说写参观记一般按照参观顺序来写,写游记一般按游览顺序来写;有的说参观记或游记应该选择有特色的、印象深的来重点写;有的说参观记或游记属于写景习作,语言要优美,多用打比方等修辞手法;有的说写参观记或游记,不仅要写自己的所见所闻,还要写自己的所想;有的说写文章要注意结构完整,选择合适的开头和结尾;还有的说写好习作之后,要先自己修改,然后小组内的成员互相修改。学生的这些收获是可喜的,也是珍贵的,也是意料之中的。意料之外的是有一组学生说:“写参观记,肯定要写到自己的行走路线。如何走?作者用了不同的关于‘走’的词语,如‘步入南面的甬道,只见一束红色的激光从墓内直射出来’用了‘步入’;‘穿过甬道,我们来到墓室’用了‘穿过’和‘来到’;‘走进北甬道,导游让我们注意石壁下面的石槽’用了‘走进’。用了这些不同的‘走’,我们读时就不感到枯燥乏味了。”
  真是心细呀,连这个细节都发现了。顺着他们的发现,我引导他们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和《早》两篇课文中,寻找有关“走”的词语。他们的收获更多了。
  (1)“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 从这句话中,学生找到了“归来、路过、挤了出来”。
  (2)“沿着湖边的白石栏杆向玉澜堂走,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学生找到了“走”。
  (3)“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一亮……”他们找到了“走进”。
  (4)“我们在绍兴访问三味书屋。从新台门走几分钟,过一道石桥,踏进坐南朝北的黑油竹门就到了。”他们发现了“走、过、踏进”。
  (5)“还没进门,迎面先扑来一阵清香。”他们发现了“进”。
  (6)“迈进后园,腊梅开得正旺,几乎满树都是花。”他们发现了“迈进”。
  接着,我引导学生思考:“你还知道哪些表示‘走’的词语?”他们又说出了很多。如:
  (1)如果是“走”山路,可以用“登、爬”或“上山、下山” 。
  (2)从某个地方走可以用“离开”等。
  学生找到这些词语和句子后,我建议他们把相关的词语和句子摘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反复地读一读,体会其妙处。
  这些表示“走”的词语,学生并不陌生,可是,能细细品读它们的机会并不多。我相信,通过这次近距离的接触,它们会走进学生的内心,让参观记或游记更加生动活泼。
  第二天,学生的习作放到了我的面前,因为急于想知道学生写的情况,我很快批改完了他们的习作。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习作水平整体提高了,有不少篇章甚至可以称为佳作。高兴之余,我静静地思考此次习作指导课带来的收获。
  1.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
  这节课,我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自己总结写参观记或游记的习作要点,意外地收获了“走”的众多“兄弟姐妹”。如果学生不是用自主、合作的方式主动学习收获成果,而是由教师把成果直接送到他们手中,他们会接不住这些成果。而且,“走”的众多“兄弟姐妹”会悄悄溜走,不被学生发现,让习作失去活泼和生动的特性。 这使我又一次认识到,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人,课堂应是一个自由的空间,成为学生的舞台。这样的课堂才是智慧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可能出现精彩。
  2.关注生成,随机应变
  在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时,我认真倾听,及时地作出评价和引导。当学生汇报自己发现“走”的部分“兄弟姐妹”时,我马上抓住了这个意外的惊喜,引导他们进行放大和延伸,让他们发现更多“走”的 “兄弟姐妹”,并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使习作增添了几分活泼,几分生动。课堂教学就像一首流动的诗,随时都会有不确定的因素带来新的生成。这个时候,教师要关注它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随机应变,灵活调整,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让课堂呈现精彩,成为高效课堂。
  3.写出美文,从积累词语开始
  我们都知道文章是语言的艺术,是艺术的美,而现在大部分学生的习作语言平淡,词汇贫乏,缺乏美感。如何让学生的习作语言鲜明生动,富有灵性呢?我觉得引导学生做个有心人,做个细心人,从积累词语开始,是个好办法。相信学生在日积月累中一定能收获语言美,一定能写出美文!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针对本篇课文的特点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本设计重在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担当角色、体验角色,带领学生从理解文本到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到最后寓意的阐述一气呵成,让学生的表达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8个生字,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新的语文课程改革的灵魂在于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形成和综合语文能力的发展,其成败之关键在于把握好“质效”二字,追求和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课堂生存的根本理由。否则,教师即使再努力,课堂即使再精彩,学生的学习依然好比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收益令人担忧,甚至会违背教育的规律,扼杀儿童的天性,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要也罢。与其眼睁睁地看着学生的时间白白浪费,倒不如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教师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中最无法替代的教学媒介。在教与学、师与生之间,信息的互相传递,多数是凭借语言来进行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近来,笔者在本区域内进行各种调研,深入课堂,共听了102节课,发现教师们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披着新课改外衣的课堂语言行为,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一、“考考你们”、 “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论述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成为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西湖》的作者像一位画家,细腻地描绘了西湖的山山水水,为我们描绘了一种诗意般的
[摘 要]文本补白,即是对文本“空白”的再创造。在阅读教学中,巧补文本“空白”,往往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知识及表达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教师可指导学生聚焦词语,对话补白,深化理解;巧抓标点,想象补白,丰富情感;关注结尾,拓展补白,升华体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文本补白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的一首词,被选入苏教版五年级教材。作为豪放派词人,辛弃疾难得一改粗犷豪放的词风,写出了这首田园风味浓厚的古词——《清平乐·村居》。很多教师在解读这首词的时候,往往从字面上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醉”和“喜”,据此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从中揣度他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但到底词中的“醉”与“喜”该作何解读,让学生如何体会作者的深意呢?笔者听到薛法根老师与众不同的解读,眼前不由一亮
[摘 要]国学经典处处闪烁着中华文化的思想光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固本培元的奠基作用。开展经典诵读,重视传统文化的积淀与传承,是一件功在当下、意泽千秋的大事。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掌握诵读的方法、大致理解经典的思想,使学生爱上诵读、学会诵读,并多多诵读,从而厚实他们的文化底蕴,传承中华的优秀文化。  [关键词]国学经典 诵读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证明:文本对话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学生在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咬定文本不放松,立根原在对话中,这样,才能呈现阅读课的精彩。  一、咬定文本不放松——紧扣训练点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好的课堂提问就是一种教学艺术,问题设计得好,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一旦问题提得不当,课堂气氛有可能如“石沉大海无影踪”,导致课堂教学无法进行下去,教师也将处于尴尬局面之中。  在目前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存在这样一些问题:(1)问题简单,像“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思维是与他们的亲身经历与情感体验紧密相连的。学生在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认知周围世界的过程时会产生奇妙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展智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土壤。所以,在教学《三亚落日》等写景抒情散文时,我们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促进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构建快乐和谐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一、情境导入,拨动情感之心弦  “感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