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同历史性“美丽的转身”,新课改循序渐进向世人露出“庐山真面目”——生命感和价值感。同样,新生力量亦一如细雨滋润着我教好小学语文的心灵之树,“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凸显出高山流水般灵动的晶莹剔透。
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我把“拿《桃花心木》这篇课文来说,以桃花心木为主题,恐怕不是单纯地写树木。作者借树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你在学了《顶碗少年》《桃花心木》课文后,在习作中是怎样运用‘借物喻人’这一写法的”要求学生字正腔圆连读两遍,以炽热的情感期望“天才”们走出遥远抽象的“桃花心木”,走进熟悉的身边事物世界。在课堂这块肥沃的土壤上收获正如德国教育家斯善朗格所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近两次的作文,我们班的效果总是不理想。与五年级二班相比,无论是书写、选材,还是主题凸显、首尾衔接,恰似高粱地里的谷子——差一大截儿。左思右想,反思所达不到的“期望效果”,我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即粗枝大叶、粗心大意、笔触粗放、个性不及。如何让学生产生自己所期望的上进决心和信心,有个“借物喻人”五谷丰登的好收成?于是,趁星期五下午的作文课,先在头一节评析上周作文,读学生范文,讲解从《课外阅读》挑选的例文。期望学生“释放自然之趣,挥洒想象之乐;欣赏汉字之风,体验书写之美;感悟内容之情,享受作文之快;运用读写之功,收获学用之果。”
第二节作文课,按惯例该是我滔滔不绝布置新作文题目,拉长脸子向学生使厉害——“看我的脸色行事”。然而,我却超出大家的想象,收上星期布置的特别“作业”——搜集素材。让学生每人回家数出49颗五谷粒儿。布置这项“另类”作业的唯一目的,即触类旁通,养成“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的好习惯。并写出每类粮食的意蕴——追求细节的完美,写出它们身上的让一生都受用不尽的美德,凸显“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
令我吃惊的是,全班40位学生,有15个人没完成,25个学生按要求做到了。咦,15个学生没完成,不是多拿,就是少数;所写内容不是没表达出所选粮粒个性,就是夸大其词,连“借物喻人”都表达不清。更可恨有“滥竽充数”。令我更没想到的是,等一检查完,有一半的学生把自己手中的粮粒儿,毫不可惜倒入垃圾里……见时机成熟,我招呼到:“同学们,把手中的粮粒儿,各自交到组长桌上。”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动情地朗诵起唐代李绅的《悯农》。想诱导学生说出粮食的生命感、价值感,走出遥远抽象的“桃花心木”,走进熟悉的身边事物世界。
“老师,你在想‘滴水穿石’呀!”
“不会想让我们再数一数每个小组粮粒儿的多少吧?”
“莫不是想把我们的粮食拿回家喂小狗狗……”
真是古人望却不可及的怅惘和思之不得的遗憾令我们感同身受。
“同学们,大家说的这些我都想过了,但我最想表达的,很为这些粮粒儿感到伤心。”我打住了学生的七嘴八舌,一针见血地说道:“在经历风吹雨淋日晒之后,却要被当成垃圾,没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心有灵犀一点通。说到这里,不少同学已明白我的用意。我继续深入阐明:“这些粮食,是你们的父母用血汗换来的啊。看,高粱米粒儿,正替我们犯下的过错羞红了脸。大豆粒儿,正被我们的伤害气得面容蜡黄;谷子粒儿,正在用微小坚挺的脊梁托起‘泰山不却微尘,积小垒成高大’的真谛。面对每颗珍贵的粮食,我们还能无动于衷?我们还能不珍惜其应有的价值?”
日常学习成绩并不出色的李英,举手朗读起根据自己的“素材”(谷子),抒发“借物喻人”:“老师,同学们,平常我的作文书写粗枝大叶,有时把‘点’放错位置,让‘庆’变‘厌’;有时把‘娘’写成‘狼’,闹出笑话;有时丢掉‘目’,把‘睛’凑合为‘静’。现在想想,真脸红!今后,我要像谷子一样,从自己做起,勇于低头,虚心向别人学习。即使收获到丰硕果实,也不满足。”关键是教师能否像对待天才一样期望她,在李英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像太阳之光下的露珠凸显出晶莹剔透。
“我属于咱班中等生,再不能把自己的价值浪费掉了。我要像麦子一样,自抽穗开始,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并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追求完美的心态,要知道‘业精于勤,荒于嬉’哪!”手捧金灿灿麦粒的鹏鹏同学“借物喻人”更精彩!
平时不开窍的戴栗,这一回真开窍了:“红高粱纯朴可爱,不需要肥沃的土壤,不需要高等肥料,不需要充足水分,只需要一片薄土,只需要一锨土粪,就能使劲往上长,就能给人们带来果实。红高粱这种艰苦朴素的精神真值得我去学习……”“借物喻人”恰到好处。走出遥远抽象的“桃花心木”,走进熟悉的身边事物世界变为现实。
作文课代表晓萌用自己的一首“小诗”将作文课堂“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推向高潮:“五谷丰登寓意浓,各有价值在其中。一粥一饭来不易,广阔天地美德情。”
虽然没能上新作文课,写新题目,但我感觉课堂“借物喻人”这片沃土,已“长”出“人格心灵”的灵动。
人格心灵,原来是这样纯洁的一种感情,原来就产生于具体可观的事物中。人格心灵,原来是生命感和价值感的烛照,心田的五谷会慢慢给学生长久的精神润泽。
教学作文《回顾·拓展三》让我最大的收获——走近遥远抽象的“桃花心木”,走进熟悉的身边事物世界,学生就会愉快地学习着,幸福地成长着。
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我把“拿《桃花心木》这篇课文来说,以桃花心木为主题,恐怕不是单纯地写树木。作者借树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你在学了《顶碗少年》《桃花心木》课文后,在习作中是怎样运用‘借物喻人’这一写法的”要求学生字正腔圆连读两遍,以炽热的情感期望“天才”们走出遥远抽象的“桃花心木”,走进熟悉的身边事物世界。在课堂这块肥沃的土壤上收获正如德国教育家斯善朗格所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近两次的作文,我们班的效果总是不理想。与五年级二班相比,无论是书写、选材,还是主题凸显、首尾衔接,恰似高粱地里的谷子——差一大截儿。左思右想,反思所达不到的“期望效果”,我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即粗枝大叶、粗心大意、笔触粗放、个性不及。如何让学生产生自己所期望的上进决心和信心,有个“借物喻人”五谷丰登的好收成?于是,趁星期五下午的作文课,先在头一节评析上周作文,读学生范文,讲解从《课外阅读》挑选的例文。期望学生“释放自然之趣,挥洒想象之乐;欣赏汉字之风,体验书写之美;感悟内容之情,享受作文之快;运用读写之功,收获学用之果。”
第二节作文课,按惯例该是我滔滔不绝布置新作文题目,拉长脸子向学生使厉害——“看我的脸色行事”。然而,我却超出大家的想象,收上星期布置的特别“作业”——搜集素材。让学生每人回家数出49颗五谷粒儿。布置这项“另类”作业的唯一目的,即触类旁通,养成“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的好习惯。并写出每类粮食的意蕴——追求细节的完美,写出它们身上的让一生都受用不尽的美德,凸显“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
令我吃惊的是,全班40位学生,有15个人没完成,25个学生按要求做到了。咦,15个学生没完成,不是多拿,就是少数;所写内容不是没表达出所选粮粒个性,就是夸大其词,连“借物喻人”都表达不清。更可恨有“滥竽充数”。令我更没想到的是,等一检查完,有一半的学生把自己手中的粮粒儿,毫不可惜倒入垃圾里……见时机成熟,我招呼到:“同学们,把手中的粮粒儿,各自交到组长桌上。”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动情地朗诵起唐代李绅的《悯农》。想诱导学生说出粮食的生命感、价值感,走出遥远抽象的“桃花心木”,走进熟悉的身边事物世界。
“老师,你在想‘滴水穿石’呀!”
“不会想让我们再数一数每个小组粮粒儿的多少吧?”
“莫不是想把我们的粮食拿回家喂小狗狗……”
真是古人望却不可及的怅惘和思之不得的遗憾令我们感同身受。
“同学们,大家说的这些我都想过了,但我最想表达的,很为这些粮粒儿感到伤心。”我打住了学生的七嘴八舌,一针见血地说道:“在经历风吹雨淋日晒之后,却要被当成垃圾,没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心有灵犀一点通。说到这里,不少同学已明白我的用意。我继续深入阐明:“这些粮食,是你们的父母用血汗换来的啊。看,高粱米粒儿,正替我们犯下的过错羞红了脸。大豆粒儿,正被我们的伤害气得面容蜡黄;谷子粒儿,正在用微小坚挺的脊梁托起‘泰山不却微尘,积小垒成高大’的真谛。面对每颗珍贵的粮食,我们还能无动于衷?我们还能不珍惜其应有的价值?”
日常学习成绩并不出色的李英,举手朗读起根据自己的“素材”(谷子),抒发“借物喻人”:“老师,同学们,平常我的作文书写粗枝大叶,有时把‘点’放错位置,让‘庆’变‘厌’;有时把‘娘’写成‘狼’,闹出笑话;有时丢掉‘目’,把‘睛’凑合为‘静’。现在想想,真脸红!今后,我要像谷子一样,从自己做起,勇于低头,虚心向别人学习。即使收获到丰硕果实,也不满足。”关键是教师能否像对待天才一样期望她,在李英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像太阳之光下的露珠凸显出晶莹剔透。
“我属于咱班中等生,再不能把自己的价值浪费掉了。我要像麦子一样,自抽穗开始,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并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追求完美的心态,要知道‘业精于勤,荒于嬉’哪!”手捧金灿灿麦粒的鹏鹏同学“借物喻人”更精彩!
平时不开窍的戴栗,这一回真开窍了:“红高粱纯朴可爱,不需要肥沃的土壤,不需要高等肥料,不需要充足水分,只需要一片薄土,只需要一锨土粪,就能使劲往上长,就能给人们带来果实。红高粱这种艰苦朴素的精神真值得我去学习……”“借物喻人”恰到好处。走出遥远抽象的“桃花心木”,走进熟悉的身边事物世界变为现实。
作文课代表晓萌用自己的一首“小诗”将作文课堂“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推向高潮:“五谷丰登寓意浓,各有价值在其中。一粥一饭来不易,广阔天地美德情。”
虽然没能上新作文课,写新题目,但我感觉课堂“借物喻人”这片沃土,已“长”出“人格心灵”的灵动。
人格心灵,原来是这样纯洁的一种感情,原来就产生于具体可观的事物中。人格心灵,原来是生命感和价值感的烛照,心田的五谷会慢慢给学生长久的精神润泽。
教学作文《回顾·拓展三》让我最大的收获——走近遥远抽象的“桃花心木”,走进熟悉的身边事物世界,学生就会愉快地学习着,幸福地成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