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课堂是历史老师把相关知识教给学生和学生学到应学知识的重要场所,是开展师生互动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历史课堂是否生动、活跃又是历史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和收到应有的效果的前提,所以我们历史老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把它变得生动、活跃。下面就本人的教学经验谈谈怎样才能使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活跃。
一、教师要具有“既专又博”的知识
恩格斯说:“我们只知道一门社会科学,那就是历史科学。”这是从历史学无所不包、无不涉猎的角度来说的。既然如此,就要求传授这门学科的教师,既要有扎实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也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不仅要掌握相关的政治、语文、地理知识,还要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以及艺术、体育、民风民俗等知识有所了解。历史教师只有拥有既专又博的知识,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不至于在课堂上出现“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教学笑话。在平时,历史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吐故纳新。如此长久下去,就会厚积薄发,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将历史知识故事化,增强历史课的趣味性
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充满了生动感人的人物和事件,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影响很大。许多青少年对先人的丰功伟绩、生动事迹怀有浓厚的兴趣。现实生活中,他们也都喜欢看历史电影、电视,听历史故事,并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历史,能在一定程度上再现有血有肉的历史,强化学生的历史兴趣。历史教学中不妨做这样的尝试:首先,对课本作故事化的改造,增强历史场景和人物性格、事迹的内容,从而使历史事件变得丰满。其次,布置学生创作,要求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作适当的、合理的想像,然后由学生来讲故事或扮演其中的角色,变被动式接受为亲身体验。这样,既可以还原历史本来的生动面貌,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热情,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当然,讲故事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改编时应注意突出教材的主要内容。
历史是一门趣味性很浓的学科。人类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就像神秘的迷宫令人神往,极具吸引力。当前历史教材部分内容设置过于枯燥,只要教师注意这个问题,在教学中努力把历史本来面目再现出来,把历史课讲活、讲生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就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在心灵深处铭刻上深深的烙印。如: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落后就要挨打”。在教学中教师可向学生提问:“落后就一定挨打吗?”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层面去回答,尽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学习历史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对“落后”和“挨打”的关系便有了更深的感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再加上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学到的东西会记得特别牢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减轻负担,使课堂气氛充溢着学习情绪,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兴趣,这时学生不会把正常学习看作负担,而会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新”。
三、充分利用各种条件,激发学生的联想
人们总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从事各种活动。而天天讲“历史条件”的历史老师,却往往漠视自己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工作的历史条件包括在什么样的社会里,用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和手段,由什么样的教师和学生去从事教学活动。我们现在正处于21世纪,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新时代下有许多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手段可以供我们使用,如多媒体教学、到历史遗址考察、观看历史影片等。通过这些活动以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借鉴、想像、探索规律就可以激发联想,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也有利于巩固旧知识,理解新知识,产生新颖的思想。如要把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内容联系比较。可以先观看有关的影片或多媒体手段,然后教师引导,就会发现,尽管郑和的航海壮举宣扬了国威,但是由于没有明确的目的,因而不能给明朝带来国力的强盛。而哥伦布的远洋航行,以寻找财富为目的,发现了新大陆,并使东方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促进西方国家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而变得强盛,改变了东、西方历史发展的道路,逐步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世界格局。这样,课堂教学把相似的事件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一叶知秋”“见微知著”。
总之,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只有从自身做起,不断丰富积累知识,努力探索最佳的教学方法,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历史课不再枯燥,才能提升历史教学效率。
一、教师要具有“既专又博”的知识
恩格斯说:“我们只知道一门社会科学,那就是历史科学。”这是从历史学无所不包、无不涉猎的角度来说的。既然如此,就要求传授这门学科的教师,既要有扎实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也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不仅要掌握相关的政治、语文、地理知识,还要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以及艺术、体育、民风民俗等知识有所了解。历史教师只有拥有既专又博的知识,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不至于在课堂上出现“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教学笑话。在平时,历史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吐故纳新。如此长久下去,就会厚积薄发,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将历史知识故事化,增强历史课的趣味性
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充满了生动感人的人物和事件,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影响很大。许多青少年对先人的丰功伟绩、生动事迹怀有浓厚的兴趣。现实生活中,他们也都喜欢看历史电影、电视,听历史故事,并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历史,能在一定程度上再现有血有肉的历史,强化学生的历史兴趣。历史教学中不妨做这样的尝试:首先,对课本作故事化的改造,增强历史场景和人物性格、事迹的内容,从而使历史事件变得丰满。其次,布置学生创作,要求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作适当的、合理的想像,然后由学生来讲故事或扮演其中的角色,变被动式接受为亲身体验。这样,既可以还原历史本来的生动面貌,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热情,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当然,讲故事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改编时应注意突出教材的主要内容。
历史是一门趣味性很浓的学科。人类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就像神秘的迷宫令人神往,极具吸引力。当前历史教材部分内容设置过于枯燥,只要教师注意这个问题,在教学中努力把历史本来面目再现出来,把历史课讲活、讲生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就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在心灵深处铭刻上深深的烙印。如: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落后就要挨打”。在教学中教师可向学生提问:“落后就一定挨打吗?”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层面去回答,尽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学习历史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对“落后”和“挨打”的关系便有了更深的感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再加上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学到的东西会记得特别牢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减轻负担,使课堂气氛充溢着学习情绪,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兴趣,这时学生不会把正常学习看作负担,而会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新”。
三、充分利用各种条件,激发学生的联想
人们总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从事各种活动。而天天讲“历史条件”的历史老师,却往往漠视自己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工作的历史条件包括在什么样的社会里,用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和手段,由什么样的教师和学生去从事教学活动。我们现在正处于21世纪,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新时代下有许多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手段可以供我们使用,如多媒体教学、到历史遗址考察、观看历史影片等。通过这些活动以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借鉴、想像、探索规律就可以激发联想,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也有利于巩固旧知识,理解新知识,产生新颖的思想。如要把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内容联系比较。可以先观看有关的影片或多媒体手段,然后教师引导,就会发现,尽管郑和的航海壮举宣扬了国威,但是由于没有明确的目的,因而不能给明朝带来国力的强盛。而哥伦布的远洋航行,以寻找财富为目的,发现了新大陆,并使东方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促进西方国家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而变得强盛,改变了东、西方历史发展的道路,逐步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世界格局。这样,课堂教学把相似的事件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一叶知秋”“见微知著”。
总之,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只有从自身做起,不断丰富积累知识,努力探索最佳的教学方法,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历史课不再枯燥,才能提升历史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