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历史课堂的生动性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ng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课堂是历史老师把相关知识教给学生和学生学到应学知识的重要场所,是开展师生互动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历史课堂是否生动、活跃又是历史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和收到应有的效果的前提,所以我们历史老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把它变得生动、活跃。下面就本人的教学经验谈谈怎样才能使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活跃。
  
  一、教师要具有“既专又博”的知识
  
  恩格斯说:“我们只知道一门社会科学,那就是历史科学。”这是从历史学无所不包、无不涉猎的角度来说的。既然如此,就要求传授这门学科的教师,既要有扎实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也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不仅要掌握相关的政治、语文、地理知识,还要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以及艺术、体育、民风民俗等知识有所了解。历史教师只有拥有既专又博的知识,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不至于在课堂上出现“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教学笑话。在平时,历史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吐故纳新。如此长久下去,就会厚积薄发,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将历史知识故事化,增强历史课的趣味性
  
  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充满了生动感人的人物和事件,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影响很大。许多青少年对先人的丰功伟绩、生动事迹怀有浓厚的兴趣。现实生活中,他们也都喜欢看历史电影、电视,听历史故事,并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历史,能在一定程度上再现有血有肉的历史,强化学生的历史兴趣。历史教学中不妨做这样的尝试:首先,对课本作故事化的改造,增强历史场景和人物性格、事迹的内容,从而使历史事件变得丰满。其次,布置学生创作,要求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作适当的、合理的想像,然后由学生来讲故事或扮演其中的角色,变被动式接受为亲身体验。这样,既可以还原历史本来的生动面貌,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热情,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当然,讲故事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改编时应注意突出教材的主要内容。
  历史是一门趣味性很浓的学科。人类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就像神秘的迷宫令人神往,极具吸引力。当前历史教材部分内容设置过于枯燥,只要教师注意这个问题,在教学中努力把历史本来面目再现出来,把历史课讲活、讲生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就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在心灵深处铭刻上深深的烙印。如: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落后就要挨打”。在教学中教师可向学生提问:“落后就一定挨打吗?”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层面去回答,尽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学习历史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对“落后”和“挨打”的关系便有了更深的感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再加上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学到的东西会记得特别牢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减轻负担,使课堂气氛充溢着学习情绪,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兴趣,这时学生不会把正常学习看作负担,而会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新”。
  
  三、充分利用各种条件,激发学生的联想
  
  人们总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从事各种活动。而天天讲“历史条件”的历史老师,却往往漠视自己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工作的历史条件包括在什么样的社会里,用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和手段,由什么样的教师和学生去从事教学活动。我们现在正处于21世纪,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新时代下有许多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手段可以供我们使用,如多媒体教学、到历史遗址考察、观看历史影片等。通过这些活动以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借鉴、想像、探索规律就可以激发联想,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也有利于巩固旧知识,理解新知识,产生新颖的思想。如要把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内容联系比较。可以先观看有关的影片或多媒体手段,然后教师引导,就会发现,尽管郑和的航海壮举宣扬了国威,但是由于没有明确的目的,因而不能给明朝带来国力的强盛。而哥伦布的远洋航行,以寻找财富为目的,发现了新大陆,并使东方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促进西方国家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而变得强盛,改变了东、西方历史发展的道路,逐步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世界格局。这样,课堂教学把相似的事件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一叶知秋”“见微知著”。
  总之,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只有从自身做起,不断丰富积累知识,努力探索最佳的教学方法,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历史课不再枯燥,才能提升历史教学效率。
其他文献
“人文主义”出现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其核心是对人的肯定。人文精神则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它概括并包容了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它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主张以人为万物的尺度;肯定那些在使人之所以为“人”的一切活动中所折射出来的那种精神气质:独立不羁的自由思想精神,勇于进取、忘我献身的精神,坚持真理、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
作文教学是一块难啃的骨头,教师花了工夫,可收效却不显著,很多有识之士做了多方面的探讨,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略有管见,特抛砖引玉就教方家。      一、引导学生走出无话可写的困境      有的学生感叹说:“作文作文,提起没门。”一提起作文就头痛,苦思冥想也想不出话来。怎样才能改变这一局面,引导学生走出作文无话可写的困境呢?   (一)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写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目前基础教育中先进的教学理论。2001年起国家试验的新课程标准中许多崭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都源自于建构主义理论,英语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任务型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与传统课堂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课堂外观上一大显著的特色是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阵地。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在建构知识、建构能力。传统课堂中的“满堂灌”、改良课堂中的“满堂问”已一去不复返了。教师从神圣的讲
我校从2001年秋季学期开始使用新教材,几年来我们不断地学习探索,尝试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互动教学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学任务。“互动”就是要彻底改变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研究、动手操作,强调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尽管目前教学形式不断革新,但历史课堂教学提问仍然是基础教育过程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它具有检查知识、巩固教学、启迪思维和反馈信息等作用,广泛地应用于历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在新形势、新理念下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充分发挥这种教学形式的积极意义,将是本文要探讨的中心话题。    一、注意问题的针对性    历史课堂提问应该是“形散而神不散”,看似
2000多年前,屈原在得知秦国大将白起率兵攻破楚国国都郢的消息后,抱着悲愤和绝望的心情来到汨羅江畔,沉江而没,以实现自己“伏清白以死直兮”的诺言。他所选择的道路是许多后来的传统文人命运的轨迹。纵观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我们就可以发现屈原之死不是这个悲剧的谢幕,而是这个悲剧的开始。    一、屈原悲剧精神的普遍意义    屈原生活在战国中后期的楚国,最初颇得怀王的信任,“入则与王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改变应付式的学习心态,就要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从心理学可知,兴趣与需要有密切的联系。而初中阶段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好奇心、好胜心,他们渴望独立,渴望能自主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渴求新知识,渴求探索未知的世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果能顺着他们的这些心理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措施。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便可以激发和巩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以
由于对新课程理论的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教育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等原因,课堂教学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现象,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本人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做学习时间,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越少,效率就越高,即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收益可看做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产生的变化,获得进步和
[摘要]本文从课的特点、教学内容的划分、教学手段及方法、教学的语言特性等四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以期丰富理论课教学内容,提高理论课教学效果。  [关键词]体育理论课 教学效果    体育理论课是体育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形式,但在体育教学中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平时在运动场上英姿威武技艺超群的体育教师,一旦进入室内课堂拿起粉笔讲理论课时,就感到无所适从,英雄无用武之地。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本人从课的特点、教
在对古代诗歌的复习中,我们怎样才能低耗时高效益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呢?下面就结合教材诗歌的复习,谈谈鉴赏古代诗歌的一些方法。    一、掌握鉴赏古典诗歌必备的常识    首先,在复习中,尤其是在对《唐诗宋词选读》的复习中,要适时地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对唐诗的发展做一个简要的介绍,掌握唐诗的几个发展阶段以及各个阶段诗歌的特点、代表诗人及其作品,粗略了解唐诗发展的背景和诗人生活的时代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