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无形的围城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yon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轻捧起《围城》,我带着围城外2l世纪的气息,缓缓进入这微妙的围城世界。
  钱锺书用炉火纯青的语言将“围城”的含意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的笔如一把冰冷的手术刀,犀利地剖析了那个黑暗年代的知识分子阶层,人物的冷漠、自私和狭隘,甚至他们的软弱、可怜可恨,都在字里行间表现出来。
  书中不局限于婚姻层次来谈围城,而是将围城困境贯穿于人生各个层次。杨绛在《围城》的扉页上写道:“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真是一语中的。
  书中的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都曾有过感情纠葛,他渴望自己活得成功,却因懦弱、自私,一步步陷入婚姻的围城。而复杂错乱的社会大围城,也让他无所适从,他觉得所有的一切似乎都被一只无情的魔掌操控着,想要改变却又无能为力。
  除了方鸿渐,追了苏文纨近二十年的赵辛楣总也踏不进她的那一座围城,方家上下都逃不出封建思想那一座落后的围城,方鸿渐的两任老丈人也同样离不开所谓面子的围城。文中每一个人物心里都有一座围城,外面的进不去,里面的逃不出。
  事实上,无形的围城在生活中始终存在,只不过钱锺书将它具体化、形象化了,让我们更清楚地看清了围城之内的分分合合、是是非非。
  即使现在,社会快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各种无形的围城依然存在。这些围城来自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对金钱的渴望、对名利的追求、对更好的物质生活的希冀,这种种都让围城之外的人渴望置身于围城之内;而对单纯美好的渴求、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又使得围城之内的人渴望逃离围城,呼吸新鲜自由的空气。
  其实,只要内心澄澈、坚定,就无须畏惧围城,无须考虑身在围城之内还是围城之外。围城再高,高不过人们心中的信念;围城再广阔,也比不上心中天空的辽阔。
  不被外界的诱惑、压力影响束缚,坚定信念,开阔心胸,用力将这无形的围城打破,你定会拥有一个明亮的世界!
  教师点评
  《围城》是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几十年过去,依旧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现代社会,许多人依然处于围城困境中,想进去的人进不去,想出来的人出不来。文章很好地表达了这一点,不仅结合作品本身进行了分析,而且观照了现实。文章的立意虽然不算新鲜,不过主题突出、中心明确、思想积极,是一篇不错的读后感。
  (祈成)
其他文献
中秋的月又圆了,一片寂寥的心空,飘过朵朵思乡的云。来美国多年,虽然月圆月缺与故国的无异,中秋那特有的味道却不尽相同。还好,在华人集聚的旧金山,每年中秋节,总举办不少庆祝活动,慰藉了中华儿女节日的乡愁。  每逢中秋佳节,人们扶老携幼早早来到唐人街。此时,几条街道早已人声鼎沸,五花八门的商铺里,吃的、用的、穿的、玩兒的,应有尽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中秋神话故事在舞台上轮番上演,那引人注目的舞狮拉开了中秋
何谓英雄?  荆轲当之无愧!  谈及荆轲,我发现有的同学并不认为他是一位英雄,甚至还有人给他戴上有勇无谋、天真高傲的帽子。我对这样的观点不以为然,否则为什么历经两干多年,那么多人对荆轲推崇有加?  荆轲并不是燕国人,他为报燕太子丹之恩、为解燕太子丹之围而献计,拟以秦国判将樊於期之头颅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他所做的一切并不会带给他实际的好处,相反他还冒着极大的风险,事实也证明了这点,最后他
独坐山顶  眼前的白桦林  每一朵绿叶  拒绝着风的侵扰  都披上了晚霞的袈裟  大声诵经  这是皈依的假象  那棵枯死的春天  一动不动地站着  倾尽了依恋红尘的深情  独坐的人  不只我一个  还有一块石头  做你的影子  自从第一次见你  我决定做你的影子  一辈子  你是实的  我是虚的  你所不愿表达的疼痛和幸福  让我承载吧  长长的影子  是一列封闭的车厢  你站立如树  你飞翔如鸟
老左做梦都未想到,会被江南建筑集团的王总看中,成了一名副总经理,更没想到的是,他并没有具体的事,每天只是跟着王总四处游山玩水,仅此而已。  一个月前的老左已经到了山穷水尽、弹尽粮绝的地步了,他到过十几家公司打工,从事过保险、机械、商贸、服装等行业,似乎都不景气,一家家的企业都垮了。好在小舅子介绍了一家公司,老板李总因为碍于面子,留下了老左,这家公司便成了老左打工生涯的前一家公司。这是一家建筑公司,
上幼儿园中班时第一次插班;小学五年级时转学,插班;高一结束分文理科,插班;高二结束,又插班。转眼高中快毕业了,終于可以结束自己的“插班之旅”了。  每次插班,心里就两个字:郁闷;郁闷久了,又生出两个字:孤独;孤独久了,还是两个字:紊乱。不是生理紊乱,而是心绪紊乱,好像我一直悬在半空中,没有落脚之地。  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学五年级时的插班。那次不但是插班,而且是换校,我由镇小学转到县城的学校。第一天去
前段时间看新闻,孙杨泳赛摘金的消息又一次被炒得沸沸扬扬,孙杨又一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我想起一个很久未曾出现在人们视野里的名字——叶诗文。  犹记当初孙杨叶诗文奥运会双双摘金荣耀而归,二人几乎是舆论的中心焦点,名字频繁见于各大媒体。然而不久后,孙杨连续遭遇负面新闻,叶诗文更是成绩不佳,连输几场后便如水泡一般安静地消失了。而媒体集体选择了“失忆”,仿佛之前那热烈的报道只是一场幻像。  我是
酿糯米红酒是一门技术。  每当冬至来临,母亲便择一日之闲,拿出新收成的糯米,放在大木桶里浸泡五六个小时,然后用竹漏筛把米打捞起来,放在一个大簸箕上沥干,再倒进木甑子里蒸。柴火灶里的火熊熊燃烧,大铁锅上冒着白雾,饭香阵阵。不用母亲使唤,我便会主动承担添柴烧火的差事,灶膛里的火焰特别高,照得我满脸通红,往灶里添加木柴时,手被照得发烫。尽管这样,柴添得还是特别勤,因为我知道,火烧得越旺,米饭就能更快出锅
严格来说,我不是北京人,北京也不是我的故乡。  虽然“北京市”这几个字是印在户口本儿上的,但我与这城市既无血缘上的联系,也少有物质上的捆绑。首先,我的父母不出生在此,他们是考上了北京的大学而来的;祖辈更不用说了。其次,很显然,我不拥有这城市中的任何一部分,我与那些头顶小红帽拥入天安门广场的游客并无本质差别。他们住在酒店里能住七天,而我住在我现在的家里,最多也只是住七十年。  我不是北京人,但我却将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回过头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和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这是钱学森的世纪之问”,从中可见对民国大师的推崇和景仰。民国时的大师究竟为何如此受人推崇、尊重,《民国的底气》-书或可回答一二。  民国之气,在于民国君子。  古时君子,喜闻高山流水,乐见明月知音,避于仕途,隐于山水,狂于山林。民国君子,恰如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狂傲得让人
这个村子靠山,村里拢共三四十户人家。村周围清泉、茂草,加上常绿的修竹和松树林,显得格外幽静清新、雅致迷人。一个专靠卖鬼钱营生的他,就住在这里。  他发迹了,是村里最早发的,茅屋变瓦房,瓦房变砖房,样样在先。村中人见他富了,崇拜得五体投地。有羡慕的,有拜他为师的,于是,很多人做起了营造鬼钱的行当。  他造鬼钱是方圆几十里无人能比的,可以说,从祖上到他是第五代了。黄纸、白纸经他手一叠一剪、一凿一裁,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