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大多数独生子女因生活的安逸和长辈的宠爱,而产生了奢侈浪费、拈轻怕重、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习气,感恩意识的缺乏让我们心寒、震惊和无奈。学校作为以育人为己任的场所,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一、发挥语文课堂的育人功能,让学生懂得“感恩”
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使我深深感到:教师所从事的是以心育人、以人格育人的精神劳动。所以,尤其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以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而知道感恩,就是极其关键的第一步,语文课上,让学生背一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等中国绵延多年的古老成语、诗词和典故,懂得“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布置写作文《妈妈的爱》《我为祖国添光彩》,要求写出真情实感,让学生“知恩”“感恩”。数学课上,聊一聊古今中外的数学家和他们所作出的贡献,知道我们今天是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科学技术才发展的这样快;综合实践课。和学生一起走进自然,知道感念自然之恩,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和谐相处;走进社区,感念社会之恩,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感恩社会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美好时代和自由生活的空间。品德与社会课,通过小故事和身边的实例,知道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另外教师要“身教胜于言教”,不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走近学生,以他们良师益友的身份感染他们,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回报社会。
二、以语文教育活动为载体,让学生践行“感恩”
学会感恩就等于架起了做人的支点。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讲大道理上,更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还要帮助教育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要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在生活中实践感恩。例如结合母亲节、父亲节组织感恩教育活动,让他们懂得,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不让父母为我们操心,并学会以实际行动感恩,如为父母写一封感恩信,每天帮父母做一次力所能及的家务,每天好好学习、按时完成作业,不惹父母生气,不辜负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召开感恩的班队会,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曾受过哪些人的帮助,当我们看到别人有麻烦时应该怎么做,唱一唱《感恩的心》,感受懂得感恩会给人带来心灵的震颤,演一演感恩的小品,为学生提供感恩他人的途径。
三、在语文课堂上贯穿德育工作始终,让学生内化“感恩”
作为班主任,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要起到排头兵的作用,始终把“感恩”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始终,班级内一次偶发的事件也可能是教育的最佳契机。一位同学生病了,功课落下了不少,另一位同学耐心地帮助他辅导作业:或者是你忘记带练习本了,有人热心的借给你一本,这些都是小事,但是教师要教育学生能够感知他人的点滴善行,并能表示感谢。晨间诵读时,教师可以给孩子们讲讲有关感恩的故事,教学生背诵感恩的诗歌“感激生育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体验生命;感激抚养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不断成长。感激帮助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度过难关。感激关怀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温暖。感激鼓励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力量。感激教育你的人,因为他们开化你的蒙昧……”教育学生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怀感恩之情。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感恩之情就会真正驻留在学生内心深处,在班级里,团结友爱,乐于助人;在学校里,文明礼貌,尊敬师长;在家庭里,温良懂事。孝敬长辈;在社会上,诚实守信,爱心奉献。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责任意识,一个人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由此可见,懂得和学会感恩,已成为时代的呼唤,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更是奏响了和谐社会从小学生抓起的生动乐章。
一、发挥语文课堂的育人功能,让学生懂得“感恩”
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使我深深感到:教师所从事的是以心育人、以人格育人的精神劳动。所以,尤其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以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而知道感恩,就是极其关键的第一步,语文课上,让学生背一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等中国绵延多年的古老成语、诗词和典故,懂得“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布置写作文《妈妈的爱》《我为祖国添光彩》,要求写出真情实感,让学生“知恩”“感恩”。数学课上,聊一聊古今中外的数学家和他们所作出的贡献,知道我们今天是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科学技术才发展的这样快;综合实践课。和学生一起走进自然,知道感念自然之恩,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和谐相处;走进社区,感念社会之恩,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感恩社会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美好时代和自由生活的空间。品德与社会课,通过小故事和身边的实例,知道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另外教师要“身教胜于言教”,不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走近学生,以他们良师益友的身份感染他们,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回报社会。
二、以语文教育活动为载体,让学生践行“感恩”
学会感恩就等于架起了做人的支点。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讲大道理上,更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还要帮助教育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要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在生活中实践感恩。例如结合母亲节、父亲节组织感恩教育活动,让他们懂得,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不让父母为我们操心,并学会以实际行动感恩,如为父母写一封感恩信,每天帮父母做一次力所能及的家务,每天好好学习、按时完成作业,不惹父母生气,不辜负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召开感恩的班队会,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曾受过哪些人的帮助,当我们看到别人有麻烦时应该怎么做,唱一唱《感恩的心》,感受懂得感恩会给人带来心灵的震颤,演一演感恩的小品,为学生提供感恩他人的途径。
三、在语文课堂上贯穿德育工作始终,让学生内化“感恩”
作为班主任,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要起到排头兵的作用,始终把“感恩”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始终,班级内一次偶发的事件也可能是教育的最佳契机。一位同学生病了,功课落下了不少,另一位同学耐心地帮助他辅导作业:或者是你忘记带练习本了,有人热心的借给你一本,这些都是小事,但是教师要教育学生能够感知他人的点滴善行,并能表示感谢。晨间诵读时,教师可以给孩子们讲讲有关感恩的故事,教学生背诵感恩的诗歌“感激生育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体验生命;感激抚养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不断成长。感激帮助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度过难关。感激关怀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温暖。感激鼓励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力量。感激教育你的人,因为他们开化你的蒙昧……”教育学生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怀感恩之情。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感恩之情就会真正驻留在学生内心深处,在班级里,团结友爱,乐于助人;在学校里,文明礼貌,尊敬师长;在家庭里,温良懂事。孝敬长辈;在社会上,诚实守信,爱心奉献。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责任意识,一个人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由此可见,懂得和学会感恩,已成为时代的呼唤,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更是奏响了和谐社会从小学生抓起的生动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