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中的“农村教师”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tiger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繁华的大都市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居住在都市里,却过着与“都市人”截然不同的生活。他们是教师,但又不同于我们所了解的教师。他们住的是集体宿舍,可能是上下铺,也可能是小平房。他们中有很多人是“全能教师”,在教授语文的同时还要兼职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一人担任多职,但收入可能只有几百块钱。他们没有任何社会保障,生了病可能还需要靠借债来买药看病。伴随着农民工子弟进入城市,这些“教师”也成为都市中的“农村教师”。
  一、打工子弟学校的由来
  近些年来,各城市都普遍采取各种措施,落实“流入地”接受政策,为农民工子弟进入城市公立学校打开方便之门,并且要求各个公办学校不得无故拒绝农民工子弟入学。但是,流入地政府普遍要求农民工持有完整的证件(暂住证、雇佣合同、租住证等),这种要求不符合自雇群体和小业主的情况,因此,政策虽然越来越开放,但是,仍然有大量的农民工子弟选择进入打工子弟学校。
  打工子弟学校多由同是打工人员的人举办,地点选在打工者聚居的城市边缘区。学校设施简陋,教室通常由厂房、仓库充当;很多教室的门窗都不完整;而桌椅板凳有的是从废品站收购来的,有的是公办学校淘汰的;教学器材也基本没有,学生课下的活动也相当有限。当然,收费比较低,也允许拖欠,可以按学期交,也可以按月交。最重要的是这些学校没有证件要求,而且大多数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通用教材。
  二、“农村教师”的基本情况
  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多数都有大、中专毕业证。根据任永杰(2003)对北京13所打工子弟学校师资情况的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249名教师中,有138人毕业于师范类学校,占总人数的55%,有104人毕业于非师范类学校,而这些学校又以中专和大专为主。其中114人是中专学历,占总人数的46%;大专学历72人,占29%;高中42人,占17%;本科6人,占2%。而另一份来自首都师范大学韩红梅(2009)的调查显示:在学历上,受访的149名教师中,80人是大专学历,占54.1%,19人中师学历,占12.8%,36人是高中、中专学历,占24.3%,还有14人是本科学历,占8.8%。按照目前的标准,这些“教师”也大多数达到了全国教师学历的底线,至于他们为什么舍弃了寻求担任正式教师的机会,而来到大城市充当“打工教师”,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发掘。从我在打工子弟学校支教的经验来看,地方劳动力市场,包括教师聘任制度上的不畅通是使这些年轻人来到大城市寻找机会的主要原因。
  三、“农村教师”也只是打工者
  打工子弟教师工作量大,工资待遇不高。一个老师可能同时担任好几门课程,担任多个职务。在任永杰(2003)对249名打工子弟教师的调查中,有114位教师只担任一门课程,有96位老师同时担任两门课程,有20位老师同时担任3门课程,有9位老师同时担任4门课程,还有1位老师同时担任6门课程。而来自同一个调查显示,他们的工资在400~800元之间,依据学历、工作量有所不同。他们的住所一般是学校提供的小平房,上下铺,如果学校不提供集体宿舍,他们就在学校附近合租小房子。而韩红梅(2009)的调查也同样显示,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常常要身兼数职,有的甚至是从小学到初中通教。而在工资水平上,大部分教师工资在800元及其以下,900元工资及以上者约为所有教师的四分之一多。而且他们享受不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除此之外,由于大部分的打工子弟学校没有正式作为教育机构注册,学校无法像公立学校一样,提供给教师足够的经费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与进修。孙金鑫(2007)对北京打工子弟学校的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74.5%没有进修培训过。
  四、都市的“农村教师”与新时代的“蚁族”
  当媒体报道“蚁族”的生活状态时,大多数“城里人”还觉得这件事离自己很远,直到我参与支教活动后,才发现其实他们就在身边。当各级政府都在努力提高教师待遇时,打工子弟学校里的教师承担着教师的工作却没有教师的身份,当时,第一个出现在我脑海中的专业词汇就是“分割的劳动力市场”。
  他们毕业于地方的师范或非师范的大专院校,想在大城市里谋得一席之地,却没有很强的竞争力,进不了城市里的公立学校和其他一些正规单位,只能选择留在门槛低的打工子弟学校。他们的收入低,居住在学校提供的集体宿舍或者合租的小房子里,生活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但他们却有着“蚁族”永不言弃的精神,他们的到来为那些建设城市的农民工们解除了子女受教育的后顾之忧,为都市边缘的义务教育撑起了一片天空。然而,他们却是一个极少为人所知的群体。社会上有大量的关于农民工、下岗工人、农民的各种报道和学术研究,而有关他们的报道与研究却是寥寥无几,他们既没有纳入政府、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也很少出现在学者、媒体的关注之下,他们是被社会淡忘的群体,他们缺乏社会的关注和同情。
  五、他们不应该被遗忘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不知道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和“蚁族”的讨论也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这倒体现了当今社会多元、相互矛盾的特征,但是,从本质上说,这是我们这个社会被分割的表现。这个社会不仅被分割成城、乡两个世界,而且被分割为发达和不发达地区两个体系,而在这个多重分割的体系之下,劳动力市场又被分割。随着教师地位的不断提高,各地教师的事业编制也成为广受追捧的香饽饽,但是,怎样保证这些职位能够被公平、公正地获得,也在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
  支教的经历让我深刻地感受到“蚁族”的生活状态,他们来到都市,可能过着还是乡村的生活,能否接纳他们,是城市的选择,也是政治的选择,或是公平机会的要求。这些城市的“农村教师”大多出身农家,他们拿着家人省吃俭用积攒下的学费,完成大学学业,来到城市“寻梦”。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努力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的同时,是否应该给予这些城市边缘的“普九”主力军们更多的包容与关爱呢?学校、政府、社会应该努力保障他们的权益,提高他们的素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不是让他们被遗忘在城市的角落里。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赵艳)
  
其他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2002年3月,我国前总理朱镕基同志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首次使用“弱势群体”一词,表明弱势群体已成为政府关注的对象。从此,弱势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那么,在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缩影的课程中,是否也相应地反映出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是否也真实地反映出弱势群体的相关问题?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代表弱势群体的人物形象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对上述问
“教学相长”的关键在于良好的师生互动,最美的互动是站在“爱的频道”上,因为爱是一种生命的原动力。   一、爱是清醒的“接受”  毕业班的学习经常像是一场战斗,充满着压力和竞争。为了从学习生活中数千个零碎的片段中拼凑出意义,我利用放学前的五分钟,让学生记录一天中的“闪光点”——“此情可待成追忆”,让学生发现自己和别人的优点,发现生活的点滴快乐……这就是所谓站在“爱的频道”上。  陈书超同学思维很好,
英语中有句谚语说Charity begins at home,翻译成汉语就是“仁爱始于家”。近年来,出身农村的有志之士在家乡和其他农村地区支援农村教育的义举日益增多。2011年11月21日,搜狐“平凡良心”报道了出身国家级贫困县的普通农家,毕业于漯河职业技术学院的陈树鹏的事迹。他通过为本地的高职高专院校做招生代理走出了事业发展的第一步——他凭借自己的真诚赢得了两三百名需要改变命运的农民子弟的信任,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教育的本真应该是在一个富有活力和敬畏生命的过程中,实现人的发展性的活动。因此,教育的原色应该是绿色的。愿学生走进我的课堂衔一片清凉和绿色——题记    绿色食品、绿色世博、绿色汽车……一个“绿”色,仿佛寄托了我们太多的期待。作为生命的本色,绿色让我们感受到生机、活力和润泽,让我们充满了对生命的期待、敬畏和珍爱。如果教育也有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我想教育应该是绿色的。唯有绿色,才能
编者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积极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2010年10月25-26日,在教育部职成司、国际合作
在山东省荣成市俚岛镇境内有一个渔村,名为“烟墩角”。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级保护动物——大天鹅飞来这里栖息越冬,吸引众多游客和各类爱好者前来观光与游玩,为当地带来了新的生机与荣耀。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天鹅飞来过冬?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才能让当地的这一特色发展得更好?面对这些困惑与问题,荣成市第二十七中学的许多学生自发组成实践活动小组,开展了以“探秘美丽的生态家园——对大天鹅最青睐的栖息地环境的调查
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如何建设我国全面的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时代赋予每一位中华儿女神圣的历史使命。中国未来的发展,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  当前,我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足一直是教育界的一大问题,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也令人担忧,深化德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心声
编者按:  2010年教师节,温总理在讲话中说:“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当中小学教师不会有大出息,我认为不是这样,教中小学也能出大师……在这个平凡岗位上完全可以成就一番不平凡事业。”遵循总理讲话精神,《中国教师》将以“从中小学讲坛走出的杰出人物”为主线,展现这些历史人物的中小学教师生涯对其本人终身成就的影响,与所有教师共勉。本期推出国学大师钱穆和文学家朱自清。    在20世纪的中国著名学者中,钱穆
关于课程的定义已经很多了。美国学者奥利佛归纳总结出关于课程的定义有13种,《简明国际百科全书课程》中也总结出9种关于课程的不同解释,而根据学者G.A.比彻姆的统计,课程定义竟然多达119种。但是似乎人们对课程的定义仍旧不满意。有学者认为,在所有的教育术语中,课程是“用得最普遍而定义得最差的一个”。[1]的确,对课程概念的认识逐步多样、丰富并不必然意味着人们对课程涵义的科学、合理的把握,也并不必然意
2009年临近年终时,大概全国上下,所有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都在思量那30%的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为此,我们学校也破天荒地连着六个下午都在开会,感觉简直是头晕死了。  但不管怎么晕,我还是碰上了被校长问到是否同意方案的问题。那一刻,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现实工作和生活中,教师,尤其是一线主科教师,生活紧张,辛苦,忙碌。往好里说,是充实,但往“实际”里想,又脱不了“疲累”二字。日复一日的早出晚归、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