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学生自由,让数学教学效果更理想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ch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就是以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发展为基础,充分提升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要达成这个效果,必须还学生应有的自由。
  中学数学课堂中,尤其是初三和高三的数学课堂中,大部分学生在教师划定的圈中,即所谓的教学目标中,进行着强硬的灌输式学习,重复着题海式的强化训练,错题再练,二次练习,三次练习等变式的题海战,教师在无法有效地达成分层教学的情况下,采取这种灌输式、题海式教学,在短期内能达到的结果是,大部分学生对于常见题目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得到一定的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基础生和后进生对基础题型的失分率也降低了。因此,这种“好现象”被大部分数学教师看好,纷纷效仿。殊不知,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首先严重违背了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构建,剥夺了学生数学兴趣培养的机会和权利。其次,这样的现状完全剥夺了学生合理的思维自由和学习自由,严重违背了减负高效、全面均衡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
  从数学的学科特点出发,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课程设置,科学合理的安排我们的数学活动,让每个环节都充满着学生的好奇、思考、交流、分析、验证、收获,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层面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和发展。
  1.还学生自由体验的机会,让数学更有用。数学有其独有的基础作用,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借助数学去完成他们的考试、升学,更要让学生在每次学习过程中都能感受到数学的工具性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需求,而这时就要让学生自由体验的过程。比如,在每一节数学课堂中,都应该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去体验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如“垂直”这一课的学习中,可以给学生展示一幅图片,为了体验图片的真实性,笔者就把学生去苏通大桥参观一幅照片展示给学生,其中有两条是先前学过的线的关系,教师再把它放大出来,即平行和相交,如图1所示,此时,再请学生去观察苏通大桥的其他地方线的关系。然后给学生呈现生活中常见的有垂直关系的其他图片,校园里的建筑物等。如果学生基础较好,我可以在学生获知垂直后再请学生自由体验学生周围存在的垂直的例子。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和数学中的美,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知识。
  2.还学生自由交流的时间,让他们的思维更活跃。数学思维的有效激发是在一个较为宽松愉悦的环境中才能产生的,那么这种环境是需要老师积极地为学生去创设的,其中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的交流每节课学习的内容,其效果是显著的。但是自由地交流并不是给学生放羊式交流,这里的交流还是有目的性、针对性、竞争性的。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我们要激发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相应知识的收获和反思,相关知识应用的总结与反思。比如,在习题课中,学生通过自由交流,还学生思维再现的过程,把再思维的时间留给学生,把交流发表意见的机会留给学生,学生在交流中突破解题过程中真正的问题所在,即使学生交流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不全面不系统的情况,此时教师再做点拨,效果会更加显著。
  而在复习课中,从数学知识点出发,结合知识与应用,挖掘学生的知识与应用之间存在的问题,对于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要结合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共同完成。这样学生在自由交流中,能交流彼此对知识系统构建的意见,又达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良好效果。 如在复习《圆》这一章中,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自由交流完成对知识框架的构建,通过交流弥补自己的不足,而这个交流也可以放在课后去完成,课堂中再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完善。
  3.还学生自由反思的平台,让方法更科学。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不是靠题海战术来提升的,也不是靠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反复地训练强化来完善,而是靠学生的自我反思来不断上升的。自由反思体现出学生从潜意识中发现自己在解题速度和思维中有所欠缺,这时就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去自我分析和反思,谈谈自己从知识点出发,到知识点的应用,到知识体系的灵活应用等,这一系列的反思是留给学生自己的,而教师则体现出帮助引导和协助分析的作用,绝对不能代替总结学生的不足。仍以“圆”为例,学生首先会分析在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理解程度,这个反思的过程,学生自己要比老师清楚得多,再去分析利用圆的各个性质去解决相应的问题,再把多个性质结合在一起,去解决圆的综合性题目,每个环节都是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分析,从而真正总结出解决相应问题的方法,达到科学学习的效果。
  教师为学生积极营造一个学生需要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自由愉悦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魅力,从内在兴趣出发去学习,那我们的教学效果才会更理想。
其他文献
2009年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然而,从现实情况看,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容乐观。笔者在认真学习钻研新大纲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出一条适合当下职校实际且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中职学生语文
大语文观即“大语文教育观”,是针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弊端,经过多年教育教学探索,总结出的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模式。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语言学习和训练为基础,指导实践的实用性学科。我国历来比较重视“要做事,先做人”,做人的品质如何体现出来呢?首先根据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来判断其思想品德、为人处事的能力。在没有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以前,我国一直比较重视人文教育。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国际间的往来交流,各
伴随着高中课改的全面推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改革的阵痛中艰难迈步,在经历了种种变革与尝试后逐渐走向课改的深处.高中语文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暴露出的很多问题是很值得我们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纵观这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无不是“言之有文”的佳作,高考评分标准中的发展等级要求中有一条是有文采,包括用词生动,词语丰富,句式灵活,善于运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教师普遍了解的一个教学原则,但在教育教学中却没有很好地贯彻与实施。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在课堂,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才能真正调动自身的学习激情,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才是学习中真正的主人,教师教是为了不教,只有通过引导、指导、督导,教会学生学会自学,让学生自己去努力发现问题、积极探索问题、认真分析
彼得·勃鲁盖尔在美术史上占据极为特殊的地位,其所开创的"农民"画风极大丰富了美术领域的发展,让美术史的发展由此打开新的篇章。本文从彼得·勃鲁盖尔的生平进行分析,探究
期刊
语文知识包罗万象,但授课时间有限。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将丰富知识传授给同学,训练同学阅读能力,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思辨能力及对社会人生敏锐洞察力,成为语文教学重点和难点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正在全国悄然兴起,并且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企业投资的热点.其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云南省部分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调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