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中国科举及其状元的窗口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2800780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国的科举可能只是吴敬梓笔下的范进和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那种把人变得可笑、可悲的制度,所考的内容也只是八股文的记忆,而诞生的状元,这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恐怕也只是戏曲中虚构的“张生”之类。中国科举及其状元们的真实面貌到底怎样呢?李传玺《状元的故事》应该说是了解透视中国科举及其状元的一个便捷窗口。
  从隋朝创立科举制度,到清末1905年废除这一制度,科举走过了1300多年的历史旅程。科举的创立到底有什么样的价值,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到底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作者没有单纯地说史,而是把这些科举知识糅粹在一个个状元故事里,因此此书完全可以当作科举史来读,但又因为这样架构,又完全克服了单纯史书的艰深,你会随着一个个状元的精彩人生自然而然地将科举的历史脉络尽收脑海。从而对科举也会产生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科举作为官员选拔制度,它的诞生,打破了门阀士族对政治资源的垄断,促进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有序流动,从而也促进了民众对读书与文化的重视和教育的普及,在这个基础上,中国知识分子实现了在皇权的限度内对自己的命运的把握,依靠着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刻苦,改变自己的人生走向,在历史大舞台上定格下自己的身影。它也影响了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然后再出口转内销,当我们现在说公务员考试制度是借鉴西方时,岂不知背后隐藏着自己老祖宗的灵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废除科举才二十多年一点时间,高举新文化旗帜的胡适之先生就不无惋惜地说:“二十年前的革新家因反对八股的科举而一并废除了文官考试制度,因反对书院的课程不合时势而一并废除了一千年艰难演进出来的教育制度!没有历史眼光的革新家的流毒真不浅啊”(《书院的教育》)。到了上世纪40年代,他又说:“由进士科考取的人才,多数是天才,天才除了做诗赋和八股之外,当然还可以发挥其天才做其他的事业,所以这并不是完全失败的制度”(1947年《考试与教育》)。
  科举共产生了六百多位文状元。作者选取其中或在某一方面具有特别的才华,或在科考的过程中留下独特故事的近百位加以介绍。这既可以让读者多角度地透视科举,也以个案的方式再度论证了科考的历史合理性,也即通过科举考试出来的状元以及广大的进士们构筑了整个社会稳固的制度基石。但他们并不都是一副“八股”的僵死面孔。这里需要给“八股”正名的是,八股并不能代表整个科考的内容,即使在八股成为一个主要考试方式时,充其量也只是一次考试的一个要求,就好像我们现在高考或公务员考试所需要考的政治论述题。因为所考的是官员,这就要求这些未来的官员们,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治国理政的才能,要有坚贞的政治品格。纵观大部分状元甚至进士们,他们做到了,他们真正把儒家的信条化作了从政的自觉要求。敢言直谏,清廉自律,对待政务往往鞠躬尽瘁,对待百姓往往有为民情怀,当国家有难时往往会挺身而出,在民族立场上往往有不屈的气节。
  由于科考还需要其他方面的文化知识,比如书画诗词歌赋等基本功,以及一定的分析推理等逻辑思辨能力,这些状元以及大批进士们往往在处理政务的过程中还展示出一个文化人的魅力。有的具有军事外交才能,有的成为了诗书画大家,有的成为了杰出的史学家和学问家。当我们只记得柳宗元是文学家时,谁又能否认他是一个政治家呢?吴潜是文状元,但他在最早抗击倭寇的过程中所展现的智慧至今让人赞叹;文天祥的诗词成就同他的民族气节是无法分开的;张謇是状元但更是一个开启中国工业和社会事业现代化的实业家。当状元、帝师翁同龢因支持光绪百日维新而被打回老家,另一位状元、帝师孙家鼐则用自己的严正与机智保住了京师大学堂,这是变法留下的惟一成果,这才有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品牌——北京大学。作者以正史为依据,参酌笔记小说和一些传说,既不失人物的历史品貌,又使得人物的面貌鲜活生动。因此,真的希望读者不要把它只看作一本通俗故事书,在故事里,你可以咀嚼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品格,可以让你反思,甚至可以在读书、做人、做官上给你以很多的启迪与充实。
  (《状元的故事》,李传玺著,东方出版社2007年1月版,29.80元)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写出好文章,是语文教师们的共同心愿。然而在当下的作文课堂普遍存在“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状况。学生怕写作文、觉得“没啥可写”。他们的习作普遍存在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语言生涩等问题。那么,如何摆脱作文教学面临的这种尴尬局面,让学生能快乐作文,笔下生花呢?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如泉源,文章似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
1987年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保罗·肯尼迪出版了《大国的兴衰》一书。该书从经济、政治、军事、国际关系等多方面阐述了500年以来世界大国的经济和军事变迁,并对未来的国际格局做了详细的预测。  作为一本饱受争议的畅销书,《大国的兴衰》并不是一部传统的经济抑或政治理论著作,而是作者大胆地将经济、军事和政治关系联系起来,并且将这种关系贯穿于500多年的历史分析中,使得该书在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具有相当重要
刘兵兄的《克丽奥眼中的科学——科学编史学初论》初版于1996年,我为那个初版写了序;现在此书又迎来了新的修订版,他再次征序于我。就像他为我的《天学真原》初版(1992)和新版(2004)都写了序一样,我也不能不从命。  刘兵率先在国内鼓吹科学编史学,十余年于兹矣。效果如何?可用两句话概括之,日:成效显著,影响深远。这两旬判断,当然不是我为老朋友捧场随口徒托空言,而是有真凭实据的。  成效之实据安在
老实说,作为一位素食者,本书的基本立场——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会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最有利于健康,也最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对我来说并非什么“石破天惊”的新观念,不过是一些未被大众普遍接受的常识而已。美国的相关研究表明,素食者的营养知识和意识都要比肉食者明显高出许多。这再次印证了女性主义科学哲学家桑德拉·哈丁“立场认识论”的观点:边缘人群往往比主流群体更有反思批判
一    以往读此书,乐于看学生辈勾勒出的史学大师陈垣先生的画像。学生笔墨风姿各有不同,有儒雅的,有深透的,有直言的,也有端着架子放不下的,执笔者不同,便要你综合地来看这幅画像。不过客观讲,学生写老师或老师写学生,都未必合适。因为关系一定,话便不好说。当年戴震婉拒姚鼐拜师,说古代的所谓“友”,“分师之半”,“仆与足下无妨相师,而参互以求十分之见”。(《戴震全书》第六册,P373,黄山书社,1995
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时期,在日常语文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很有必要的。国外在这方面非常重视,而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概念的时间较晚。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及高中学生的思维现状决定了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基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网状拓扑式课堂研究很有价值。  选题的研究目的是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构建新型课堂,培养
一、考点精讲    2014年高考考试说明规定“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这就告诉我们考查范围是现代汉语而非古代汉语,是普通话而非方言,是常用字而非生僻字。字音题一般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和《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为命题依据。主要考查因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声韵调混淆而产生误读的词语。部分方言区高考试卷还考查了方言误读。    二、复习指津    (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娄承浩、薛顺生、张长根《老上海名宅赏析》‘一书中写到了上海“高邮路5弄25号郑振铎住宅”,文字如下:  高邮路5弄25号住宅,约建于20世纪30年代末,为2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200余平方米。原系现代文学家郑振铎在1942—1945年的寓所,现在是各家居民住宅,保存很完整。  郑振铎生于1898年12月,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1919年11月,与瞿秋白、耿济之、许地山
《戏曲文献学》,孙崇涛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2月版,58.00元。    拜读孙崇涛先生的大作《戏曲文献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笔者近些年也在进行戏曲文献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由于学养不够,缺少经验,很希望从前辈学人那里得到一些点拨和启发。早就知道孙崇涛先生在此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并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为研究生开设戏曲文献学课程,可惜一直无缘聆听,因此对其大作很是期待。该书的出版满足了学界的需要。自
叶圣陶曾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中有文段衔接补写题,试题主要考查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连贯等能力,其提供测试题材料虽是文段,但都是很规范的文段,仍具有相对的完整性,文段表达都是有其内在逻辑思路的,往往具有文脉清晰、文气顺畅的特点。文脉就是行文的脉络,指的是行文中体现出来的写作思路或线索。文脉清晰主要体现在行文的思路清晰、层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