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充满活力的创新,而科学的创新是建立在对最基本的科学原理的理解和运用之上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激发教育对象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应当是每个教师的神圣使命和教育追求。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课堂教学 创新精神
曾几何时,二十一世纪被视为人类社会的理想时代,二十一世纪代表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生产生活的普遍智能化,从各种科幻影视作品中就可一窥端倪。
现代生活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智能终端在普通人生活中的普及,智能手机已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商业、通信、娱乐等与衣食住行相关的各个场景里都有智能终端的身影。我们的教育对象——青少年,也不可避免时刻都面对如此迅猛的信息化浪潮。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都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的,都是科学的创新和实践精神在人类社会历史长河里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的历史告诉我们,封闭、愚昧、专治都是阻碍民族智力发展的毒药。我们曾经失去过类似西方文化启蒙的先机,也未曾经历过像大航海时代那样的原始积累,曾经的中国被东西方的列强肆意欺辱,我们的民族在工业大革命时期就已经落后于世界的先进之列。
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充满活力的创新,科学的创新是建立在对最基本的科学原理的理解和运用之上。历史告诉我们,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拥有核心竞争力。在教育体系里,在基础教育时期就应当提高学生对基础学科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这也一直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面对的课题。虽然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但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德先生、赛先生”一直都鼓舞和激励着国人。作为文化的传承者,作为在教育一线工作的普通教育工作者,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激发教育对象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应当是每个教师的神圣使命和教育追求。
首先,我认为教师应该充满对未知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积极的探索精神。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探究习惯应当是每个教师的基本素养。这种对未知的好奇心就是激发普通人学习和探究的原动力,教师的习惯一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身边的学生。《列子·汤问》中的《两小儿辩日》里出现的两个问题,就是每天我们都能看到的自然现象,为何早上的太阳像车盖,而到了中午又像个小小的盘盂。生活中、自然界处处都有让每个人思考和探寻的奥秘,只要你有善于发现的习惯、对这个不断运动的世界怀有赤子之心和纯真的热爱,我想每个人都能有所发现、有所感悟,何况是最敏感和最善于模仿的孩子们。
以初中物理教学为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对知识点进行适时和适当延伸,结合教师对一些相关现象的感悟,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高于课本难度的相关问题。例如,我在讲运动的相对性的问题时,叙述了自己在坐车时的体验。在汽车向前行驶的过程中,我们观察汽车旁边的树木,发现它们都以很快的速度向后运动,而在汽车运动方向上观察的远处的景物,却感觉它们的相对速度较慢,若是观察极远处的物体就感觉是相对静止的。这个问题在课本和应试的考题里面都没有出现过,却是每个人都能观察到的现象。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学生较浓厚的兴趣,他们结合自身体验陷入了思考之中。我在课堂上适时引导学生,让他们结合运动相对性的知识点里面参照物的概念展开讨论。显然这个问题和每个人小时候知道的“月亮走,我也走”是相似的道理。平时我们看月亮和太阳和我们都是相对静止的,实际上它们相对于地球又都在运动,但它们相对于观察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距离很遥远,所以当观察者和它们之间位置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这个位置变化相对于二者之间的距离都非常小,就观察者的视角而言,感觉它们就是相对静止的。这个问题的提出,对学生理解参照物的概念能起到进一步的拓展作用。此时,我在课堂上大胆鼓励学生了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里参照系的内容,学生眼里都发出对人类文明的敬仰的光彩。
在初三物理复习匀速直线运动这一节时,课本上的实验是观察玻璃管里液体中气泡的运动状态,我适时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下雨时,从大气层里下落的雨滴会不会因为速度太快而对人造成危险。显然,生活中的常识告诉同学们,雨滴的速度不是很快。但根据机械能转化的规律,雨滴从几千米的云层下落,动能会越来越大,为什么到地面时速度不是很快呢?结合教材里面设置的实验,同学们知道了,气泡或雨滴在加速运动的过程中,所受的阻力会越来越大,当竖直方向的力相互平衡时,气泡或雨滴很快就能达到平衡状态,从而保持做匀速运动。我想,学生,哪怕只有一个,下次在下雨的天气里,在雨中仰望时,不会仅仅抱怨雨水带来的不便,一定会思考曾经的一节物理课上,老师提出的问题,雨滴会砸死人么。
科学原理在本质上都是来源于真实的世界,脱离了真实的案例,单一地学习课本知识,就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枯燥的训练,会造成很多在上学时老师讲解、学生练习了很多遍的知识点学生毕业后都遗忘了,更谈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思维?
中学阶段的物理、化学只是为此阶段的学生初步建立科学探究的思维模式和简单的实验方法,就像人类探索宇宙的望远镜和探究微观世界的显微镜。起初的学习能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窗户,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我们应当在孩子们好奇心最强的时候,鼓励他们天马行空地想象、细致入微地观察。人类历史的发展从来都是以先进的生产力为推进器,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作为与学生朝夕相处、言传身教最密切的一线教师,我们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品质为目标,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影响和教育学生,以追求人类社会的美好蓝图为精神向导,培养属于这个时代的公民。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课堂教学 创新精神
曾几何时,二十一世纪被视为人类社会的理想时代,二十一世纪代表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生产生活的普遍智能化,从各种科幻影视作品中就可一窥端倪。
现代生活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智能终端在普通人生活中的普及,智能手机已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商业、通信、娱乐等与衣食住行相关的各个场景里都有智能终端的身影。我们的教育对象——青少年,也不可避免时刻都面对如此迅猛的信息化浪潮。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都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的,都是科学的创新和实践精神在人类社会历史长河里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的历史告诉我们,封闭、愚昧、专治都是阻碍民族智力发展的毒药。我们曾经失去过类似西方文化启蒙的先机,也未曾经历过像大航海时代那样的原始积累,曾经的中国被东西方的列强肆意欺辱,我们的民族在工业大革命时期就已经落后于世界的先进之列。
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充满活力的创新,科学的创新是建立在对最基本的科学原理的理解和运用之上。历史告诉我们,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拥有核心竞争力。在教育体系里,在基础教育时期就应当提高学生对基础学科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这也一直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面对的课题。虽然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但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德先生、赛先生”一直都鼓舞和激励着国人。作为文化的传承者,作为在教育一线工作的普通教育工作者,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激发教育对象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应当是每个教师的神圣使命和教育追求。
首先,我认为教师应该充满对未知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积极的探索精神。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探究习惯应当是每个教师的基本素养。这种对未知的好奇心就是激发普通人学习和探究的原动力,教师的习惯一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身边的学生。《列子·汤问》中的《两小儿辩日》里出现的两个问题,就是每天我们都能看到的自然现象,为何早上的太阳像车盖,而到了中午又像个小小的盘盂。生活中、自然界处处都有让每个人思考和探寻的奥秘,只要你有善于发现的习惯、对这个不断运动的世界怀有赤子之心和纯真的热爱,我想每个人都能有所发现、有所感悟,何况是最敏感和最善于模仿的孩子们。
以初中物理教学为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对知识点进行适时和适当延伸,结合教师对一些相关现象的感悟,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高于课本难度的相关问题。例如,我在讲运动的相对性的问题时,叙述了自己在坐车时的体验。在汽车向前行驶的过程中,我们观察汽车旁边的树木,发现它们都以很快的速度向后运动,而在汽车运动方向上观察的远处的景物,却感觉它们的相对速度较慢,若是观察极远处的物体就感觉是相对静止的。这个问题在课本和应试的考题里面都没有出现过,却是每个人都能观察到的现象。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学生较浓厚的兴趣,他们结合自身体验陷入了思考之中。我在课堂上适时引导学生,让他们结合运动相对性的知识点里面参照物的概念展开讨论。显然这个问题和每个人小时候知道的“月亮走,我也走”是相似的道理。平时我们看月亮和太阳和我们都是相对静止的,实际上它们相对于地球又都在运动,但它们相对于观察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距离很遥远,所以当观察者和它们之间位置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这个位置变化相对于二者之间的距离都非常小,就观察者的视角而言,感觉它们就是相对静止的。这个问题的提出,对学生理解参照物的概念能起到进一步的拓展作用。此时,我在课堂上大胆鼓励学生了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里参照系的内容,学生眼里都发出对人类文明的敬仰的光彩。
在初三物理复习匀速直线运动这一节时,课本上的实验是观察玻璃管里液体中气泡的运动状态,我适时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下雨时,从大气层里下落的雨滴会不会因为速度太快而对人造成危险。显然,生活中的常识告诉同学们,雨滴的速度不是很快。但根据机械能转化的规律,雨滴从几千米的云层下落,动能会越来越大,为什么到地面时速度不是很快呢?结合教材里面设置的实验,同学们知道了,气泡或雨滴在加速运动的过程中,所受的阻力会越来越大,当竖直方向的力相互平衡时,气泡或雨滴很快就能达到平衡状态,从而保持做匀速运动。我想,学生,哪怕只有一个,下次在下雨的天气里,在雨中仰望时,不会仅仅抱怨雨水带来的不便,一定会思考曾经的一节物理课上,老师提出的问题,雨滴会砸死人么。
科学原理在本质上都是来源于真实的世界,脱离了真实的案例,单一地学习课本知识,就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枯燥的训练,会造成很多在上学时老师讲解、学生练习了很多遍的知识点学生毕业后都遗忘了,更谈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思维?
中学阶段的物理、化学只是为此阶段的学生初步建立科学探究的思维模式和简单的实验方法,就像人类探索宇宙的望远镜和探究微观世界的显微镜。起初的学习能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窗户,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我们应当在孩子们好奇心最强的时候,鼓励他们天马行空地想象、细致入微地观察。人类历史的发展从来都是以先进的生产力为推进器,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作为与学生朝夕相处、言传身教最密切的一线教师,我们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品质为目标,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影响和教育学生,以追求人类社会的美好蓝图为精神向导,培养属于这个时代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