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丰富和完善他们的精神世界,从而达到指导他们实践的目的。在这个文化多元杂陈的时代,当代青年正面临着异常丰富的文化选择,他们正站在一个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长廊,他们无法回避的面临这一个难题,那就是文化选择。青年学生对于文化的多元选择必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更精的教育担当责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
关键字:思想政治教育 青年学生 文化选择
人的文化选择与教育接受在其人格的形成过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总是不断的将自己内在的文化通过社会化的的实践过程展现出来,同时构建自己的人格。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文化系统的实践活动,因此思想教育活动对于大学生文化选择,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建立具有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同时,青年学生面临的多元的文化环境也形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避免、无法选择的大环境。
一、 当代青年学生所面临的文化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济源在世界
范围内自由流动、自由配置,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极度开放的物质文化世界。青年学生所面临的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得空前活跃。丰富的物质生活对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青年学生所面临的物质文化、政治文化、社会文化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 外国社会意识形态充斥的物质环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物质世界不断丰富,并且出现物质消费
的两极分化。这种物质消费文化暗合了我国物质消费的巨大潜力,同时也不断满足着青年学生的物质与精神追求。但是这种生活方式本身却不断滋长着广大青年学生的物质消费欲望,迎合着广大青年学生的精神诉求。当今的青年学生出生在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进程的过程中,他们本身脱离传统因素的影响,与高度发达的物质世界和现代信息息息相关。青年学生的文化充满了现代性元素,代表欲望、本能与享乐精神的后现代主义在青年学生思维中扎根,并不断流传。
(二)多元共生的文化环境
随着我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交汇,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文化产品的不断丰富,文化体制在利于文化发展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外来的意识形态及文化元素。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各种新闻现象直接、赤裸的展现在青年学生面前,网络信息的传播与青年学生的个性化追求结合呈现出了各种千奇百怪的形态,各色各样的文化品位。这些多元文化在给青年学生带来丰富文化的同时,对于青年学生的文化选择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三)民主化进程中的政治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也在其带动下配套的进行改革。民主形式得到不断的丰富与拓展,普通民众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化平台表达意见,参与突发性事件,民主化进程不断加快,整个政治环境日益清明。愈发开明的政治环境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接纳着各类文化的传输,文化不断得以交汇和共生。各种西方政治文化也参与到青年文化的互动中,青年学生赶时髦的心态也给予青年学生更多的政治文化选择。另外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各种实时交际平台例如QQ、微博、微信等,给青年学生表达自己情绪提供了契机。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青年学生的主体意识,而这种文化形态带给对于正处于非理性期的青年学生就是最严肃的选择。
二、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引导青年学生进行文化选择
人的主体性决定了人们可以通过教育获得文化的力量,教育也可以成为人们发展自我的手段,成为人们文化选择的方式。这就为通过完善的、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青年学生进行文化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可能性。
(一) 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选择的关系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从现实存在出发,并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对象化世
界存在的文化形态复归于人。教育通过文化选择和文化传输使得人从被动的文化接受之中解脱出来。大学期间是青年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青年学生会形成自身的特点,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具有必然性。青年学生的文化选择和思想政治教育分别隶属于文化与教育类目之下,但是他们却构成了相互影响的关系。青年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并对青年学生的教育过程产生持续的影响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学生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的引导作用给予青年学生分辨善恶的能力,使其在面临文化选择是做出理智正确的抉择。
(二) 引导学生正确的“为我”意识
人的文化选择是人们“为我”意识的选择与体现。正如马克思所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 青年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学习他所处社会必须具备的文化知识成果,为自我发展提供知识。“为我”是个复杂的概念,“我”是社会中的我,并广泛同他人发生着关系。社会对于每个个体的要求决定了“我”的社会角色和地位。“为我”不是自私,而是让学生意识到他的学习,他的选择所产生的结果只能是自己承担。理性学习、理性接受、理性选择才是真正的“为我”。
(三) 思想教育工作要立足于青年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
青年学生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注重知识性的学习,更应该加强知识体系的确
立。通过实践的方式证明学习的正确性和可行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立足于实践,通过实践活动行成青年学生的价值诉求,达到信仰培育、思想净化的目的。对于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知性德育的教育层面。青年学生认知水平是青年学生文化选择的基础,借助与科学的知识、健康的形态、理性的态度,青年学生所作出的文化选择也将是阳光的、健康的;承载于浅薄知识、畸形形态下的文化选择必然是消极的非健康的。
增加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力量,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及效果,更能从根本上优化青年学生的文化选择,使先进文化在青年学生中扎根发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陈殿林: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制研究[J],上海大学,2009年.
关键字:思想政治教育 青年学生 文化选择
人的文化选择与教育接受在其人格的形成过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总是不断的将自己内在的文化通过社会化的的实践过程展现出来,同时构建自己的人格。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文化系统的实践活动,因此思想教育活动对于大学生文化选择,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建立具有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同时,青年学生面临的多元的文化环境也形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避免、无法选择的大环境。
一、 当代青年学生所面临的文化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济源在世界
范围内自由流动、自由配置,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极度开放的物质文化世界。青年学生所面临的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得空前活跃。丰富的物质生活对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青年学生所面临的物质文化、政治文化、社会文化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 外国社会意识形态充斥的物质环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物质世界不断丰富,并且出现物质消费
的两极分化。这种物质消费文化暗合了我国物质消费的巨大潜力,同时也不断满足着青年学生的物质与精神追求。但是这种生活方式本身却不断滋长着广大青年学生的物质消费欲望,迎合着广大青年学生的精神诉求。当今的青年学生出生在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进程的过程中,他们本身脱离传统因素的影响,与高度发达的物质世界和现代信息息息相关。青年学生的文化充满了现代性元素,代表欲望、本能与享乐精神的后现代主义在青年学生思维中扎根,并不断流传。
(二)多元共生的文化环境
随着我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交汇,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文化产品的不断丰富,文化体制在利于文化发展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外来的意识形态及文化元素。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各种新闻现象直接、赤裸的展现在青年学生面前,网络信息的传播与青年学生的个性化追求结合呈现出了各种千奇百怪的形态,各色各样的文化品位。这些多元文化在给青年学生带来丰富文化的同时,对于青年学生的文化选择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三)民主化进程中的政治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也在其带动下配套的进行改革。民主形式得到不断的丰富与拓展,普通民众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化平台表达意见,参与突发性事件,民主化进程不断加快,整个政治环境日益清明。愈发开明的政治环境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接纳着各类文化的传输,文化不断得以交汇和共生。各种西方政治文化也参与到青年文化的互动中,青年学生赶时髦的心态也给予青年学生更多的政治文化选择。另外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各种实时交际平台例如QQ、微博、微信等,给青年学生表达自己情绪提供了契机。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青年学生的主体意识,而这种文化形态带给对于正处于非理性期的青年学生就是最严肃的选择。
二、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引导青年学生进行文化选择
人的主体性决定了人们可以通过教育获得文化的力量,教育也可以成为人们发展自我的手段,成为人们文化选择的方式。这就为通过完善的、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青年学生进行文化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可能性。
(一) 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选择的关系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从现实存在出发,并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对象化世
界存在的文化形态复归于人。教育通过文化选择和文化传输使得人从被动的文化接受之中解脱出来。大学期间是青年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青年学生会形成自身的特点,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具有必然性。青年学生的文化选择和思想政治教育分别隶属于文化与教育类目之下,但是他们却构成了相互影响的关系。青年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并对青年学生的教育过程产生持续的影响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学生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的引导作用给予青年学生分辨善恶的能力,使其在面临文化选择是做出理智正确的抉择。
(二) 引导学生正确的“为我”意识
人的文化选择是人们“为我”意识的选择与体现。正如马克思所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 青年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学习他所处社会必须具备的文化知识成果,为自我发展提供知识。“为我”是个复杂的概念,“我”是社会中的我,并广泛同他人发生着关系。社会对于每个个体的要求决定了“我”的社会角色和地位。“为我”不是自私,而是让学生意识到他的学习,他的选择所产生的结果只能是自己承担。理性学习、理性接受、理性选择才是真正的“为我”。
(三) 思想教育工作要立足于青年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
青年学生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注重知识性的学习,更应该加强知识体系的确
立。通过实践的方式证明学习的正确性和可行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立足于实践,通过实践活动行成青年学生的价值诉求,达到信仰培育、思想净化的目的。对于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知性德育的教育层面。青年学生认知水平是青年学生文化选择的基础,借助与科学的知识、健康的形态、理性的态度,青年学生所作出的文化选择也将是阳光的、健康的;承载于浅薄知识、畸形形态下的文化选择必然是消极的非健康的。
增加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力量,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及效果,更能从根本上优化青年学生的文化选择,使先进文化在青年学生中扎根发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陈殿林: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制研究[J],上海大学,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