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传教士相关论文
摘要 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郭士立以其在广州创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作为打开中国大门的“敲门砖”。该刊所载内容广泛......
本文对两位传教士在马来西亚马六甲所做的“第三方”汉学研究进行梳理,主要以他们所创办的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报纸《察世俗每月统......
摘 要: 从1830年第一批美国传教士来华到1912年清王朝灭亡,美国传教士为了在华传教,从事了一系列的世俗活动,这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
1840年的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帷幕,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至1911年清朝灭亡,整个晚清处于“千年未有之变局”的......
马礼逊等人以信函和回国述职演说等形式传播了少量的中国物产、风土等常识性的经济信息。《中国丛报》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为......
近代报刊具有鲜明的资产阶段言论自由的性质,是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产物.中国近代报刊滥觞于西方传教士在岭南的办报活动.传教士......
鸦片战争前后来华的传教士们,既与中国历史上已有的几次宗教传播者不同,也有别于后来不平等条约庇护下的传教士.该文选取这一特殊......
自1807年第一位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入华开始,基督教传教士就开始了新一轮的来华传教活动,而德国籍新教传教士郭实猎则是其中的一......
本文以《中国丛报》刊登的论述新教传教士在华从事的教育、知识传播与医务活动的文章为主,结合其他有关资料,就早期新教传教士在对华......
传教士东来既是一种宗教行为,也是一种文化行为,更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传教士给中国政治、社会、文......
作为西方文化载体的英语,在晚清时期最早由传教士引入中国学校教育,并逐步成为传播西学的津梁。传教士在近代中国英语人才培养,中西文......
中外交流历时久远,特别是十六世纪以后,传教士进入中国,开始了他们的中国之旅。据明史记载:“自利玛窦入中国后,其徒者益众”。自此,传......
顾名思义,传教士是专门传播宗教教义之人。然而,因某些因缘际遇,晚清时代,尤其是鸦片战争至戊戌变法时期,部分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却在中国......
该文主要就清末民初新教来华传教士在华传教期间为反鸦片所做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绩作一个简要的论述.新教传教士作为传播福音的使......
一晚清时期的《论语》英译第一部在西方刊印的《论语》译本,是由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Philippe Couplet,1623-1693)等人用拉丁语......
义和团运动110周年之际,历史学家们又举办了例行的学术讨论会。去年12月7日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的《德国新教传教士站在舆论......
近代来华新教传教士在直接布道之外,亦从事了大量的世俗活动,如教育、医疗和社会事业等.以往学者多从中外丈化交流的视角来研究其......
自 2 0世纪 70年代美国文学评论家爱德华·W .萨义德 (EdwardW .Said)对 19世纪欧洲东方学自我理解的客观主义和真理性要求提出尖......
《教务杂志》是在华基督教会办刊时间最长的英文期刊,代表了主流教会和传教士的思想和见识.其刊载的对中国古代小说的评论,较为全......
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德国新闻媒体纷纷指责基督教新教士的中国传教活动;针对这种指控,德国新教传教士一方面极力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进......
是由中国古代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抄本发展而来,曾被称为"邸报"、"邸钞"、"朝报"等,到清初始固定报名.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报纸的......
清朝末年,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中国进行了一次规模宏大的西书翻译活动。此次翻译活动译书众多,选材广泛。既有基督教书籍也有世俗书籍......
改革开放以来,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逐渐由“险学”变为“显学”,但基督教史研究中所需外文资料搜集的不易,又给研究者增添了不少困......
在华新教传教士自1807年来华以后,渐渐取得了中国政府对基督教的"护教权"。但是,随着在中国各地民教冲突事件的加剧,来华新教传教士......
明末清初利玛窦等耶稣会士的儒学立场是:认同古儒,反对近儒.但是,在宋儒太极说的问题上,晚清新教传教士的态度已不像耶稣会士那么......
为更好地传播基督教,以达"中华归主"的传教目标。新教传教士在中国大力兴办各类教会学校,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缠手宗教和西学知识。传教......
张光琪在《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传教士与晚清国人世界观嬗变》一文中指出,中国的洋务事业及后来的维新运动都是早......
晚清新教入传中国后,传教士们发其悯心,以基督博爱胸怀,设学办校,救济盲人。以盲文教习盲人识字,又授之以各种技艺,实现其生活自养......
早期来华的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之一的郭实腊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一个身份复杂,颇具活力和争议的人物.他充当着传教士、外交官等多重角......
新教来华传教士对于“中国”的发现及其“中国观”的形成,是随着他们接触、进入中国之不断深入而逐步展开并确立起来的,其中对“历史......
近代来华新教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外创办了一些中外文报纸期刊,作为其传教的手段,《印支搜闻》即是新教传教士在马六甲创办的最早的外文......
由于清廷禁教政策、朝野的华夷观与民众对基督教普遍冷漠,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在华宣教举步维艰。他们在探索对华传教方法的过程中,认......
在19世纪西方经济知识逐渐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新教传教士扮演了重要的传播者角色。他们通过各类文字出版活动,率先将西方经济知识中......
裨治文编著的A Chinese Chrestomathy in the Canton Dialect(《广东方言撮要》),是美国传教士出版的第一部汉(粤音)—英双语教材,......
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在面对中国民众对基督教普遍持冷漠态度,在探索对华传教方法过程中,认知教育活动不失为一条可以介入中国人文化生......
文学对于传教而言意义重大,传统的中国文学却呈现出种种弊端,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和思想革新,也不利于在华传教工作的开展.因此西......
晚清时期来华美国新教传教士十分关注中国科举制度,并发表了不少介绍、评论科举制度的言论。本文围绕美国传教士对科举制度的积极作......
医学文化交流史是中外文化交流史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医之所以至今仍富有生命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有很强的兼容性,能够不断进......
【正】明末清初入华耶稣会士与中西文化交流研究领域,始终是法国汉学界的一大重镇,专家辈岀,人才济济,成果累累。本文拟就法国在该......
新教传教士的《论语》英译共有五部,其作者分别为马士曼、高大卫、理雅各、詹宁斯和苏慧廉。以“汇释汇校”这一中国传统的校勘与注......
明清之际来华耶稣会士揭开了中西两大文明之问的第一次直接相遇与对话的序幕。为了成功实现跨文化之间的交流,来华耶稣会士经过一段......
清末是中国学校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渡时期,当时来华西方新教传教士以《万国公报》等为主要舆论阵地,提出建立以西方教育制度......
<正>1540年到1773年的两个多世纪,欧洲经历了巨大的转变,由培根、笛卡尔提倡科学方法论始,在自然科学方面的进步和成就一日千里。......
纵观中国英语教育发展史,晚清时期无疑成为中国英语教育的嚆矢。因为封建帝制的没落和西方列强的入侵等种种不利因素的交叠,晚清英......
近代以来,普陀山逐渐成为来华新教传教士的"海上乐园"和度假胜地。麦都思、郭士立、施美夫、娄礼华、丁韪良、立德夫人等几位西方传......
在对华传教过程中,近代来华的新教传教士对新文学也给予了关注和评介。本文以19世纪来华的美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创办的一本著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