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绘画中的“原始性(primitive)”,在西方艺术史里是一种相对于西画中错觉主义的概念,指再现的艺术在克服技术困难之前的状态。在风格上体现为:因“初始直觉”而缩减错觉主义,因缺乏训练而缩减语汇。它导致很多早期绘画具有显著的共通点。具象绘画技术的进步和多样化常带来大量夸饰、庸俗的作品,艺术史中因此多次发生风格的复归运动。这样的复归运动在现代主义时期伴随着对绘画本体语言的探索,达到鼎盛,留下了宝贵遗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绘画中的“原始性(primitive)”,在西方艺术史里是一种相对于西画中错觉主义的概念,指再现的艺术在克服技术困难之前的状态。在风格上体现为:因“初始直觉”而缩减错觉主义,因缺乏训练而缩减语汇。它导致很多早期绘画具有显著的共通点。具象绘画技术的进步和多样化常带来大量夸饰、庸俗的作品,艺术史中因此多次发生风格的复归运动。这样的复归运动在现代主义时期伴随着对绘画本体语言的探索,达到鼎盛,留下了宝贵遗产,使带有原始性元素成为绘画表现的语汇之一。贡布里希称这种复归现象为“偏爱原始性”并著书。“原始性”的偏爱实际上是艺术发展的高级阶段,我们会看到现当代艺术常常“以退为进”,利用造型的原始性趣味,然而其追求绝非是艺术表达本身的原始。那些成功利用了原始性的艺术,在风格上看似是一种简化,本质上却是对审美体验的丰富化。回望历史,我们还会发现原始性的影子藏在很多经典具象作品的背后,它隐藏在我们的制像直觉之中。本文借用贡布里希的原始性概念,从当下视角分析古今绘画造型中的原始性。
如今,影像的泛滥导致廉价的错觉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错觉主义的美术教学在中国长期占据主流;视觉艺术的观念性必须通过语言形式才得以传达——这三点为重新考察造型语言中的“原始性”提供了合理的语境。
本文结合视知觉理论和形式分析法,分析三类案例中的原始性:作为原始性之源头的儿童画和初学者绘画;原始性与错觉主义并存的文艺复兴早期绘画;反思错觉主义方法、复归原始性的现当代画家。同时阐述原始性语言的四种功能:对形式的简化、对物象的明晰化、对物象的并置、对心理定向的否定与调和。意在阐述绘画造型中,主动或被动地利用原始性元素的各类方法和结果,并一定程度上揭示艺术表达的普遍规律,挖掘“原始性”背后的心理学根源。希望对新具象绘画的创作、创新起一定的启示作用。
其他文献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创新和视觉文化的转向,当代文化高度视觉化凸显了多媒体界面的信息速读化和认知快感化,从根本上摧毁了传统纸质媒介的法则。海报,作为经典大众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在这一变革中同样面临着困境与挑战。由于新媒介模式和受众获取方式的嬗变,传统平面招贴的静观审美、被动式传达的功能和效果正在迅速衰弱,视觉效应转向了增强互动力和注重情节联想的新观视关系建构。在此背景下,动态海报(Dynamic po
从一种艺术生产模式来看,“艺术驻留”已经被一部分艺术家和艺术产业所接受。这一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转变过程。这种模式既受益于艺术理论的智力生产,又对全球和地方经济和社会环境作出了响应。简而言之,它是把艺术作品从一种恋物癖的形式,转移到回应当下语境的艺术形态,同时往往带有社会和政治目的。 一些人可能会争辩说,“艺术驻留”这种艺术模式增强和赋予了艺术家作为社会价值观承载者的形象,同时也产生了某种良性的
林恩·赫舍曼·利森被世人认为是最具影响力的媒体艺术先驱之一,在过去的五十余年间,她一直都在探索和运用最具时代特征的媒介手段进行艺术创作,关注和反思人类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技术身体与身份认同、现实世界与虚拟现实等问题。从现成品,到互联网、电子义肢、远程直播再到基因收集,每一种媒介都成为利森的创作义肢和生命义肢。本文选取利森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以历史研究、媒介分析、个案研究等方法来探讨媒体艺术中义肢元素的
艺术作品的复制和传播的方法与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在发达的工业社会背景下,由于技术的推动,新型媒体不断涌现,互联网逐渐成为当前传媒发展的主要趋势。与此同时,艺术品原作被转化为数字图像在网络间大量的复制和过度传播这一问题不期而至。在复制和传播这一过程中网络中的个体通过“共有的情感”和“共同的行动与意识”以审美作为传播的符号产生互动,并在这一互动过程之中聚集成一个具有相同审美的传播群体。这一审美群体在心
在西方绘画史上,关于修拉的标签通常是点彩主义者和新印象派领袖,然而,他也是最善于融汇前人成果的画家之一,尤其在构图和造型方面。不过,修拉对艺术史文脉的借鉴长期缺乏世人应有的重视和研究。虽然自二十世纪中叶后,多位西方学者在此课题上颇有建树,但仍有止于印象、论证不足,甚至存在相互矛盾之处。因此,它仍需进一步探究。 本文以修拉绘画在构图与造型方面的来源为研究对象,分为上下两篇、六章内容探讨修拉主要作品
在1957年8月17日至12月30日之间,毕加索以委拉斯贵支的经典作品《宫娥》为再创作的对象,绘制了58幅变体画。这并不是毕加索以前代大师的作品为母题进行的唯一创作,包括提香·韦切利奥、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茵、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卢西恩斯特、欧仁·德拉克洛瓦、爱德华·马奈等在内的大师们的作品也都在毕加索的笔下得到了重新的演绎。本文将以《宫娥》系列变体画为主展开对毕加索变体画的讨论。
基弗艺术符号的生成离不开丰厚的思想文化和幽深的个人精神世界,而他的艺术符号所透出的信息又往往超越指代意义的本身,艺术符号也成为了他个人的精神符号,在他的思考中继续发酵延展,以新的问题对话世界。精神内核与艺术符号不再是单一线程的输出与呈现,而是二者相互作用,在基弗的虚空空间里循环回流、交织共生。 本文以安塞姆·基弗为研究对象,探讨基弗艺术作品里精神内核与艺术符号的关系。文章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
本文主要围绕西班牙当代艺术家安东尼奥·洛佩兹·加西亚(ANTONIO LóPEZ GARCíA,1936—)艺术中隐藏着的抽象性与特殊观看方式的关系,搜集洛佩兹的绘画作品、作画过程、观测工具等素材,分析他的“窗口之看”与抽象呈现间的内部联系。并将其与其他艺术家,以及其他领域中的“观看”做一种广泛比较,来推演其思维活动,进而从中分离出参考价值——一种观看方法。同时,排除出“多余”——观测工具(窗口)
本人是泰国留学生,依本人对泰国版画的观察与分析所见,泰国版画的发展是由技术进而转变为一艺术门类,进而发展到现今我们所认识的样子。从技术发展为艺术的一大重要转折点是西方文化艺术的引入与传播,尤其是自拉玛六世时期特聘意大利雕塑家科拉多·费洛西来到泰国建立艺术大学,他将欧洲美术学院课程体系移植到泰国,并于1953年开始在大学中设立版画课程。这意味着版画作为一项艺术学科正式进入艺术大学,公开地传授给学生们
本课题的研究以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为时代背景,从女性艺术家安古索拉的自画像谈起,分析其自画像背后的隐喻和渴望,重新解读这位被历史遮蔽的女画家作品,以及对于同时期艺术家以及后世的影响力。 第一章节简要阐述了文艺复兴时期女性艺术家的生存环境和女性自画像的种种困境;第二章以安古索拉的自画像为切入点,对其生平及其作品进行分析,主要通过解读她对于女性自画像“画中画”这一独特的艺术构思,探讨其作品中女性意